关于《甲申三百年祭》的“附识”

来源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j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脱稿于一九四四年三月十日,旋即由《新华日报》刊出。此文后来编入文集时,作者在文章后面写了“附识”如下:“此文以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九日重庆《新华日报》上刊出,连载四日。二十四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专门写一社论,对我攻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尴尬相是很可悯笑的。”对于“附识”中所提到的“国民党《中央日报》专门写一社论”攻击《甲申三百年祭》一事,历来
其他文献
<正> 作为“六书”之一的假借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至今学者们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本文也想借鉴众说,略抒管见。许慎的六书理论是关于汉字造字的法则,六书中列假借为最末
<正> 近年来,由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的《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二、三、四卷已相继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编者对郭沫若原著中某些史料引用及立论明显错讹之处,作了注释,
<正> 一九八七年度初中中专考试首次将英语列入应试科目之一,虽然仅以百分之三十记入总分,但这一决定实施的本身无疑将对本地区的外语教学,尤其是对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是一个
<正> 传统音韵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古代汉语语音的结构体系——体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古代音韵学家在分析古代音韵时,有他们的一套分析方法,也有他们的一套名词术语。因此,学
<正> 当你打开宁夏作家张武同志写的中篇小说《红豆草》篇时,你千万别往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方面去想,否则你就会把它当做目前最常见的,描写儿
<正> 显隐,是艺术辩证法的重要法则。显隐艺术辩证法的形成和运用,与文艺反映生活的“集中”特点有关。因为无论任何浩繁的长篇巨著。都不可能把所反映的时代的社会生活面面
<正> 天宝五载(公元七四六年),杜甫和李白在山东石门(今曲阜县东北)分手后,便结束了他“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和“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南北漫游生活,而步上了社会现
<正> 秦汉时期的地主阶级,由于形成途径、政治地位等的不同,因而形成许多类型和集团。其中从西汉中期到东汉时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是豪族地主。它是以战国时期六国旧贵族的后裔
<正> 《世说新语》里讲了这样一件事:孙绰作《列仙&#183;商丘子赞》曰:“所牧何物,殆非真猪,倘遇风云,为我何摅。”时人多以为能。王述为了炫示自己的才思和博学,对别人说:“
<正> 汉语音韵知识的运用第九章解读反切一、反切的产生 (一)反切以前的注音法: 1.读若法: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注音的方法。“读若”、“读如”、“读似”、“读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