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应防病/初秋暑未消 秋冻有讲究

来源 :中老年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秋之交应防病
  
  立秋之后,天气由热转凉,是发病较多的时节,那么夏秋之交应预防哪些疾病的发生呢?
  1.感冒:由于秋季气候忽热忽凉,是伤风感冒的多发季节。因此,要遵循“耐寒锻炼从初秋开始”的规律,注意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已感冒者可用连根葱烧豆腐吃,效果极佳。
  2.气管炎:秋季是慢性气管炎的高发期,它对气候的变化较敏感,且适应性差,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病,因此要针对气管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积极配合治疗。秋季草枯叶落,空气中过敏物较多,这也是诱发气管炎的病因之一。故应避免与过敏因素接触。另外良好情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要改善居室环境,空气要流通新鲜,没有烟尘污染。
  3.胃病复发:每到秋季,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自身的抵抗力和对气候适应性下降所致。此外,由于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随之旺盛,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导致胃病的复发。此类病人除了注意保暖之外,应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注意膳食合理,少吃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以增强胃肠的适应力。
  4.关节炎:时入秋季,一方面暑湿蒸腾,另一方面又寒意袭人,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因此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大汗后不宜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洗澡,有关节炎症病史者,可选食猪蹄炖海风藤、木瓜鸡蛋酒,可祛风通络、化湿止痛,还可用当归、鸡血藤、桂枝、杜仲等煎汤药浴,对防止关节痛发作有积极治疗作用。
  5.秋雨病:秋天下雨,气压低,湿度大,可对人的血压、血沉、尿量等产生影响,使有些人出现沮丧、抑郁情绪。湿度大的天气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会大大增加人体患伤寒、痢疾、各种消化系统及皮肤病的机会。克服秋雨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是加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是根据天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6.皮肤感染:秋季,皮肤易被病源寄生虫和蚊虫叮咬,出现红肿且奇痒,搔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疮(疹)等。所以,被蚊虫叮咬之后切不可抓搔,可涂抹风油精、清凉油消肿止痒。
  7.肺炎秋燥症:入秋时节,因湿度降低而出现秋燥。而秋燥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部分是肺部。因此,应积极加强锻炼,增强肺功能,预防肺炎的发生。饮食方面调养也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应少吃辛辣食物,多吃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梨、萝卜等,以增强肺部的水分。
  
  初秋暑未消 秋冻有讲究
  
  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仍高,显然“冻冻”无妨,无须急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这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青壮年,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我国南北两方因地理位置不同,在气候上亦有所差异。
  一般南方秋凉来得迟,日间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甚至入冬仍不甚寒冷,故不必过快添衣,并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则不同,说冷就冷,白昼温差大,因此切勿盲目去“冻”,以防感受风寒。
  就人体而言,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人到老年,阴阳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寒冷刺激可导致支气管和血管痉挛收缩,不但易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旧病复发,甚至有些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
  所以,小儿及老年人“秋冻”当慎之又慎!
其他文献
擦伤割伤,药在厨房    第一个方法是用鱼肝油。先按常规清洗处理伤口,再把鱼肝油丸剪破,将里面的油液倒在伤口上,将其完全覆盖即可。人们通常以为鱼肝油只是一种营养品,是营养品没错,但把它里面的油性成分覆盖在伤口上,就相当于加了一层保护膜,能起到类似创可贴的保护作用。此外鱼肝油里含有的丰富维生素,能给伤口局部细胞提供营养,促进组织生长和修复,这是创可贴无法具备的作用。  第二个方法是用鸡蛋膜。先把一个
期刊
疾病从“变形指甲”开始    变形  点状凹陷——银屑病  正常的指甲表面是光滑的,如果指甲表面有一些很小的点状凹陷,预示着你可能出现健康问题了。引起指甲表面出现点状凹陷的最常见原因是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炎性皮肤病,主要表现是皮肤发红、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可影响到指甲部位的皮肤细胞。因此,银屑病患者的指甲表面常不是光滑的,而会出现一些点状凹陷。不过如果银屑病治愈或者得到控制,指甲就会慢慢恢
期刊
从出汗获得身体健康信息    汗液是身体的代谢产物,蕴涵着很多的信息。从出汗可以透视身体的健康状况。今天本文就来教大家如何通过出汗部位和汗液的状况看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形形色色的“奇汗”,可作为窥测疾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冷汗:每当人在生病、受惊吓或心绪格外紧张、生理心理功能失常时会不断地排出大量淡而无味的汗,触之发凉,出汗后常常有“心有余悸”之感。  黏汗:汗出黏腻,发稠发热,系重感冒或其他病
期刊
营养师:熊苗 高级营养保健师,国家公共营养师,中国营养联盟理事  肉类食物鲜香浓郁,经过适当的烹调后会更加色香味俱全,很多人不吃肉并不是因为真正的厌恶肉食,而是因为想保持身材、促进健康等各种原因。很多爱美人士经常望肉兴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啊。”其实,只要选对了肉,鱼和熊掌就可以兼得,既可以满足自己的食欲,又可以补充各种营养物质,还可以不必担心长胖之后如何减肥的问题。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赶
期刊
杜绝瘾君子 皮肤用药有章法    皮肤病是常见病,也是多发病,特别是干燥天气下,皮肤过敏的人就会多起来。专家提醒:皮肤病虽“小”,但是用药也应“有章法”,否则也会“上瘾”,贻误病情。  据调查,在遇到皮肤过敏或者轻微炎症时,大多数人都会习惯性地去药店买些外用药膏涂抹一下,在对药品的选择和使用上大多很随便,多半是凭经验或是信广告。在他们看来,既然是外用药,肯定没有什么副作用。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
期刊
保护眼睛 避免5类药    无论是全身用药(口服或者静脉用药),还是眼睛局部点眼药水,都有可能对眼睛造成影响。临床观察发现,滥用以下药物可导致药源性眼病,或造成眼睛损伤。  抗结核药  乙胺丁醇、异烟肼是常用的抗结核药物。临床研究发现,某些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可出现视朦,视力下降,眼底、视野及色斑异常等,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球后视神经炎,表现为双眼视力严重下降,仅有光感,甚至致盲。  抗生素  青霉
期刊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上火”    老年人常常出现眼睛红肿涩痛、喉咙肿痛、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及舌尖糜烂等,民间俗称“上火”,祖国医学称之为“火性炎上”,而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冠以不同的名称。如目赤肿痛谓之“肝火”,咽喉肿痛谓之“肺火”,牙龈肿痛称为“胃火”,口舌生疮称为“心火”,等等。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上火”?祖国医学认为,首先是体质上的原因。老年人正气虚弱,各种病邪容易侵入机体,病邪滞留体内,
期刊
6月1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消息,今年我国河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统计发现,因蜱叮咬引发的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俗称“蜱虫病”)病例达280多人,死亡10余人。蜱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该如何进行预防呢?对此我们约请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防治专家介绍相关知识,以帮助大家科学防范蜱虫病。    蜱是什么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
期刊
抗生素使用要克服误区    抗生素耐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其发生是早晚的事。但如果合理用药,可以延缓它的到来。对于老百姓来说,就要克服以下使用抗生素的8个误区。  第一,发热、腹泻、上呼吸道感染滥用抗菌药物 医院里,肠道门诊病人常说,“医生,快帮我吊点盐水。”发热门诊,病人会对医生吵“我这么远跑来,退热怎么连抗生素也不开?”其实大部分腹泻和感冒并不需要抗菌药治疗。  第二,抗生素,要用就用最好的 有
期刊
小动作能减肺部感染    82岁的王老太太因肺气肿伴严重肺部感染住进医院呼吸科。由于痰液滞留在微小的支气管内,感染难以控制,老人呼吸衰竭。  叩叩背 促进痰液排出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王慧林说,肺部感染对老年人威胁很大,必须及时排痰。临床上常采用体位引流排痰法,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采取不同体位。一般取头低足高,略向健侧卧位(向健侧倾斜30度左右即可)。每天2-4次,每次15-30分钟,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