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电影,顾名思义是指只在电视播放的电影,通常由电视台制作或电影公司制作后再卖给电视台。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电影作品”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美国科幻片《X档案》、侦破片《神探可伦坡》等都是电视电影;与此同时,不少著名的导演、演员也是靠拍电视电影起家的,如斯皮尔伯格。
中国的电视电影主要是由CCTV-6的电影频道运作。目前已经走过14个年头。1996年1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第六套节目——电影频道(CCTV6)开播,这一专业化电影频道迅速吸引了全国亿万电视观众关注和期待的目光,并逐渐培育着观众在电视上收看电影的接受方式和接受习惯。中国当代电影观众的主体已经在向家庭方面转移,中国观众观看电影的最主要方式已经变成“打开电视看电影”。一部中等水平的影片在电影频道播映的收视率高达2000万人次,远远高于同等影片在电影院的观众上座人次。因此,电影频道此举,无疑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观看方式和习惯是一次重大的挑战,抑或是变革与创新。
虽然国内各电影制片厂每年都有不少佳片新作,但与电影频道每天近20个小时的节目播出时间、日吞量约10部影片,年吞量约3600余部影片的“海量”需求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国产影片同样也存在先争取影院票房、争取收回成本、赚取票房利润的“首要任务”,因此无暇顾及电视也就理所当然了。于是,电影频道于1999年起开始自行制作电视电影。从最初一年只能摄制几部作品到现在一年摄制100多部作品,截止到2012年底,电影频道已经推出了1519部作品。本着投资低、风险小、制作周期短的特点逐渐成为继电影、电视之后的“后起之秀”。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大多以关注现实生活、凡人小事、富有韵味、引人向上的艺术形象、制作轻盈的特点,不断释放出沁人心脾的力量。
电视指南:如果要给电影频道递交剧本要经历哪几个环节呢?
孟浩军:随着2012年1月1日电影频道自制电影被纳入国家故事片管理体系,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电影”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现在统称为电影频道出品电影。电影频道原来的“电视电影部”也在今年1月28日正式更名为“电影创作部”。但依然保留了严格的剧本遴选制度,也就是俗称的“三审”制度。初审是对来稿的粗筛选过程。经初审推荐进入二审的剧本,则由二审组集体论证,确认扶植方向。再由文学编辑专人负责与剧作者进行“一对一”沟通,传达审阅意见,指导剧本修改。直到二审组认为剧本达到投拍要求后,再提交三审论证。三审组成员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部门领导及外聘专家组成。经三审通过的剧本,则被列为年度创作生产计划。
据我所知,目前只有电影频道保留了剧本“三审”制度。几乎每一个有基础的剧本,都要经过文学编辑和编剧反复的沟通、细致的打磨和修改,才能达到拍摄要求,从根本上保证二度创作的整体质量。
电视指南: 三审的周期是多久?
孟浩军:这个不好说。需要看剧本原来的基础,成熟的本子会快一些,从投稿到立项会在3个月以内,有问题的时间就很难讲了,得看编剧对剧本意见的理解和修改程度而定,最慢的有时需要一年,甚至半途而废的也有。一般情况,一审比较快,基本上会筛除三分之二,比较耗时间和精力的是二审。原则上到了这个阶段,我们轻易不毙本子,以扶持为主,责任编辑和文学编辑都会根据二审讨论的结果耐心和编剧当面沟通交流,确保编剧在充分领会后尽快修改好。当然也可能有些编剧理解不到位或觉得麻烦,导致剧本修改耗费较长时间。三审主要是讨论是否立项,一旦给出意见,就需要编剧在6个月内改好。
电视指南:当初电影频道为什么要拍电视电影呢?
孟浩军:最初完全是为了生存需要。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等多种娱乐媒体的兴起,国产电影陷入低谷,产量不断下滑,年产量只有100来部,频道节目排片压力越来越大。当时频道储备的3000多部中外电影,原本计划能播5年,结果三年不到就播得差不多了。为了频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寻找扩大新的节目源,巩固观众群,在没有任何概念的情况下,电影频道开始尝试拍摄制作电视电影。由杨亚洲导演,牛振华、陶虹主演的《别了,冬天》是第一部拍摄完成的电视电影,而戚键执导的《岁岁平安》,则是第一部正式播出的电视电影,在1999年3月2日与广大观众见面。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电视电影的诞生日,也由此开启了中国电影一个重要的时代。
电视指南:至今电影电影都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呢?
孟浩军:我认为从大方向来说,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1999年到2001年。电视电影初试啼声,属于起步探索阶段。不确定定位,也不清楚方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甚至还尝试过拿16毫米的胶片来拍电视电影。但正是因为频道的不拘一格,才出现了许多突破,诞生了很多风格新锐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许多新人借助电视电影的平台一飞冲天。比如高希希《劲舞苍穹》《公鸡打鸣母鸡下蛋》郑大圣的《王勃之死》管虎的《上车,走吧》方钢亮的《情不自禁》。像林黎胜的《我爱长发飘飘》。虽然现在看来它就是一个非常稚嫩的学生习作,但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电影产业来说,它的出现极具冲击力,不仅观众好评如潮,就连业内人士也赞不绝口。冯小刚就是看了这部戏找到了林黎胜,这才有了后来的《天下无贼》。2000年起,中国电影金鸡奖开始设立最佳电视电影奖。应该说这一时期的电视电影水平高于同期的电影水平。2001年,电影频道电视电影百合奖诞生,电视电影从此有了自己的奖项。
第二个阶段就是2002年到2006年,是电视电影的成熟变革期。这个时候应该说积攒了一些经验和人气。2002年是电视电影丰收年,不仅出现了一大批成本低廉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在观众中有了良好的口碑和影响,技术上也实现了飞跃,拍摄设备由原来的标清改为数字高清。这一时期,电视电影开始尝试系列片制作,推出了像《共和国名将》《水浒英雄传》等热播至今的系列片代表作。成为电影频道黄金档的收视主力。
中国的电视电影主要是由CCTV-6的电影频道运作。目前已经走过14个年头。1996年1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第六套节目——电影频道(CCTV6)开播,这一专业化电影频道迅速吸引了全国亿万电视观众关注和期待的目光,并逐渐培育着观众在电视上收看电影的接受方式和接受习惯。中国当代电影观众的主体已经在向家庭方面转移,中国观众观看电影的最主要方式已经变成“打开电视看电影”。一部中等水平的影片在电影频道播映的收视率高达2000万人次,远远高于同等影片在电影院的观众上座人次。因此,电影频道此举,无疑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观看方式和习惯是一次重大的挑战,抑或是变革与创新。
虽然国内各电影制片厂每年都有不少佳片新作,但与电影频道每天近20个小时的节目播出时间、日吞量约10部影片,年吞量约3600余部影片的“海量”需求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国产影片同样也存在先争取影院票房、争取收回成本、赚取票房利润的“首要任务”,因此无暇顾及电视也就理所当然了。于是,电影频道于1999年起开始自行制作电视电影。从最初一年只能摄制几部作品到现在一年摄制100多部作品,截止到2012年底,电影频道已经推出了1519部作品。本着投资低、风险小、制作周期短的特点逐渐成为继电影、电视之后的“后起之秀”。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大多以关注现实生活、凡人小事、富有韵味、引人向上的艺术形象、制作轻盈的特点,不断释放出沁人心脾的力量。
电视指南:如果要给电影频道递交剧本要经历哪几个环节呢?
孟浩军:随着2012年1月1日电影频道自制电影被纳入国家故事片管理体系,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电影”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现在统称为电影频道出品电影。电影频道原来的“电视电影部”也在今年1月28日正式更名为“电影创作部”。但依然保留了严格的剧本遴选制度,也就是俗称的“三审”制度。初审是对来稿的粗筛选过程。经初审推荐进入二审的剧本,则由二审组集体论证,确认扶植方向。再由文学编辑专人负责与剧作者进行“一对一”沟通,传达审阅意见,指导剧本修改。直到二审组认为剧本达到投拍要求后,再提交三审论证。三审组成员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部门领导及外聘专家组成。经三审通过的剧本,则被列为年度创作生产计划。
据我所知,目前只有电影频道保留了剧本“三审”制度。几乎每一个有基础的剧本,都要经过文学编辑和编剧反复的沟通、细致的打磨和修改,才能达到拍摄要求,从根本上保证二度创作的整体质量。
电视指南: 三审的周期是多久?
孟浩军:这个不好说。需要看剧本原来的基础,成熟的本子会快一些,从投稿到立项会在3个月以内,有问题的时间就很难讲了,得看编剧对剧本意见的理解和修改程度而定,最慢的有时需要一年,甚至半途而废的也有。一般情况,一审比较快,基本上会筛除三分之二,比较耗时间和精力的是二审。原则上到了这个阶段,我们轻易不毙本子,以扶持为主,责任编辑和文学编辑都会根据二审讨论的结果耐心和编剧当面沟通交流,确保编剧在充分领会后尽快修改好。当然也可能有些编剧理解不到位或觉得麻烦,导致剧本修改耗费较长时间。三审主要是讨论是否立项,一旦给出意见,就需要编剧在6个月内改好。
电视指南:当初电影频道为什么要拍电视电影呢?
孟浩军:最初完全是为了生存需要。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等多种娱乐媒体的兴起,国产电影陷入低谷,产量不断下滑,年产量只有100来部,频道节目排片压力越来越大。当时频道储备的3000多部中外电影,原本计划能播5年,结果三年不到就播得差不多了。为了频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寻找扩大新的节目源,巩固观众群,在没有任何概念的情况下,电影频道开始尝试拍摄制作电视电影。由杨亚洲导演,牛振华、陶虹主演的《别了,冬天》是第一部拍摄完成的电视电影,而戚键执导的《岁岁平安》,则是第一部正式播出的电视电影,在1999年3月2日与广大观众见面。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电视电影的诞生日,也由此开启了中国电影一个重要的时代。
电视指南:至今电影电影都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呢?
孟浩军:我认为从大方向来说,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1999年到2001年。电视电影初试啼声,属于起步探索阶段。不确定定位,也不清楚方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甚至还尝试过拿16毫米的胶片来拍电视电影。但正是因为频道的不拘一格,才出现了许多突破,诞生了很多风格新锐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许多新人借助电视电影的平台一飞冲天。比如高希希《劲舞苍穹》《公鸡打鸣母鸡下蛋》郑大圣的《王勃之死》管虎的《上车,走吧》方钢亮的《情不自禁》。像林黎胜的《我爱长发飘飘》。虽然现在看来它就是一个非常稚嫩的学生习作,但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电影产业来说,它的出现极具冲击力,不仅观众好评如潮,就连业内人士也赞不绝口。冯小刚就是看了这部戏找到了林黎胜,这才有了后来的《天下无贼》。2000年起,中国电影金鸡奖开始设立最佳电视电影奖。应该说这一时期的电视电影水平高于同期的电影水平。2001年,电影频道电视电影百合奖诞生,电视电影从此有了自己的奖项。
第二个阶段就是2002年到2006年,是电视电影的成熟变革期。这个时候应该说积攒了一些经验和人气。2002年是电视电影丰收年,不仅出现了一大批成本低廉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在观众中有了良好的口碑和影响,技术上也实现了飞跃,拍摄设备由原来的标清改为数字高清。这一时期,电视电影开始尝试系列片制作,推出了像《共和国名将》《水浒英雄传》等热播至今的系列片代表作。成为电影频道黄金档的收视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