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处于我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全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而文化建设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力量。所以,在农村牧区建设中加强农牧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对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在深刻理解“文化”、“农村牧区文化”的定义后,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进行深入调查与了解后,对其文化建设的发展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牧区 文化建设 内蒙古经济
一、农牧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探讨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理解文化特别是农牧区文化的定义及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关于人生和社会关系的意识,主要包括价值观、社会思想和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而农村牧区文化则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牧民为主体的文化。它是农牧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及在漫长的农耕畜养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观念、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牧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放程度。农村牧区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一种以农牧民为主体的居民的文化。它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共同的理想、情感、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它是与“城市文化”相对应的概念,是农牧区域共同体的居民所具有的精神文化物质。
发展文化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道德推助和优良的文化环境,还能为其提供整合的力量,从而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相反,文化对经济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如果文化发展滞后,从而导致思想落后、素质低下、道德失范、缺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地影响甚至阻碍经济发展。
二、农牧区文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农牧区文化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做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决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近几年,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牧区电影放映”、“草原书屋”等一系列工程,扎实推动了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二)农牧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缺少投入。有些政府、组织对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认清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这一辩证关系,忽视文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削弱了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农村牧区文化基础设施缺乏,老化严重,功能衰退,基本经济保障欠缺。
2、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缺少长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由于农村牧区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原因,人员工资及办公经费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影响了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站无人、有人无岗的局面,一些文化室更是荒凉已久,既无经费维修,又无专人管理。
3、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很难享受到文化服务。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为农牧民提供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4、文化建设队伍薄弱,人才匮乏。基层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低、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导致人才外流,专业文化人才出现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力现象。另外,农村牧区文化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观念落后,整体素质偏低。
5、科学含量低。许多活动仅停留在肢体活动和简单的说唱上,真正的农业科技阅读、卫生、保健知识推广等活动组织有限,对于推动农牧区经济发展,提高其生活品位支持不力。
三、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使我们认识到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建设还不完善,面临的问题还很严峻。农村牧区的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表现得较为滞后,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农牧区文化事业投入,完善文化设施
由各级财政统筹规划,设立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农牧区文化事业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牧区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苏木、嘎查的经费比例,重点解决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部门业务经费、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创新体制、机制
要加快县、乡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牧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牧区、面向农牧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牧民群众成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主体。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文化队伍素质
乡镇苏木文化站要积极挖掘农牧民的潜力,注意发现和培育那些热心开展文化活动和热衷于文化技艺学习与实践的农牧民,为他们提供培训提高的机会,保护、提高他们的热情和兴趣。同时,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倡导健康文化,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牧民。
(四)优势整合。有效开发文化资源
需要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和创造性的整合利用,挖掘出既有独特民族特性又有现代工业文明特征的文化资源,以先进的文化方向为先导,以满足人们现实的生活需求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农村新文化。具体来讲,从有效利用资源、实现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职能优势互补的角度,建议将文化站与广播站实施资源整合,组成综合性的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丰富,又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多民族地区,故发展农村牧区文化要以旅游为载体,把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和起来,充分发挥文化的旅游功能,不断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把文化旅游做大做强,这也是培育文化支柱产业、建设文化大区的重要内容。
(五)加强文化监管力度,有效抵制不良文化的渗入
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牧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警惕媚俗低级的文化垃圾潜入,遏制不良文化的腐蚀,充分发挥农牧区文化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和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自觉性。
(六)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创新潜力很大,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鲜明,应重点发展北部牧区的蒙古族歌舞、曲艺艺术,深入挖掘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蒙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富有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使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牧区 文化建设 内蒙古经济
一、农牧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探讨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理解文化特别是农牧区文化的定义及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关于人生和社会关系的意识,主要包括价值观、社会思想和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而农村牧区文化则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牧民为主体的文化。它是农牧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及在漫长的农耕畜养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观念、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牧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放程度。农村牧区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一种以农牧民为主体的居民的文化。它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共同的理想、情感、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它是与“城市文化”相对应的概念,是农牧区域共同体的居民所具有的精神文化物质。
发展文化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道德推助和优良的文化环境,还能为其提供整合的力量,从而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相反,文化对经济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如果文化发展滞后,从而导致思想落后、素质低下、道德失范、缺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地影响甚至阻碍经济发展。
二、农牧区文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农牧区文化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做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决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近几年,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牧区电影放映”、“草原书屋”等一系列工程,扎实推动了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二)农牧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缺少投入。有些政府、组织对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认清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这一辩证关系,忽视文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削弱了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农村牧区文化基础设施缺乏,老化严重,功能衰退,基本经济保障欠缺。
2、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缺少长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由于农村牧区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原因,人员工资及办公经费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影响了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站无人、有人无岗的局面,一些文化室更是荒凉已久,既无经费维修,又无专人管理。
3、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很难享受到文化服务。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为农牧民提供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4、文化建设队伍薄弱,人才匮乏。基层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低、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导致人才外流,专业文化人才出现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力现象。另外,农村牧区文化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观念落后,整体素质偏低。
5、科学含量低。许多活动仅停留在肢体活动和简单的说唱上,真正的农业科技阅读、卫生、保健知识推广等活动组织有限,对于推动农牧区经济发展,提高其生活品位支持不力。
三、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使我们认识到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建设还不完善,面临的问题还很严峻。农村牧区的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表现得较为滞后,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农牧区文化事业投入,完善文化设施
由各级财政统筹规划,设立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农牧区文化事业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牧区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苏木、嘎查的经费比例,重点解决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部门业务经费、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创新体制、机制
要加快县、乡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牧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牧区、面向农牧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牧民群众成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主体。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文化队伍素质
乡镇苏木文化站要积极挖掘农牧民的潜力,注意发现和培育那些热心开展文化活动和热衷于文化技艺学习与实践的农牧民,为他们提供培训提高的机会,保护、提高他们的热情和兴趣。同时,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倡导健康文化,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牧民。
(四)优势整合。有效开发文化资源
需要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和创造性的整合利用,挖掘出既有独特民族特性又有现代工业文明特征的文化资源,以先进的文化方向为先导,以满足人们现实的生活需求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农村新文化。具体来讲,从有效利用资源、实现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职能优势互补的角度,建议将文化站与广播站实施资源整合,组成综合性的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丰富,又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多民族地区,故发展农村牧区文化要以旅游为载体,把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和起来,充分发挥文化的旅游功能,不断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把文化旅游做大做强,这也是培育文化支柱产业、建设文化大区的重要内容。
(五)加强文化监管力度,有效抵制不良文化的渗入
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牧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警惕媚俗低级的文化垃圾潜入,遏制不良文化的腐蚀,充分发挥农牧区文化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和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自觉性。
(六)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创新潜力很大,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鲜明,应重点发展北部牧区的蒙古族歌舞、曲艺艺术,深入挖掘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蒙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富有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使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