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学、讨论、应用、评价”教学模式的探究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amis_R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学生“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认识规律,把地理教学过程分为“自学、讨论、应用、评价”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主体;参与;自学;讨论;应用;评价
  一、实验背景
  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的亮点在于转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这也是地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根据中学生“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认识规律,借鉴了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思想,按不同能 层次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地理教学过程分为“自学、讨论、应用、评价”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主见的开拓型人才为目的。下面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为例,说明具体做法。
  二、实验内容
  (一)自学阶段
  新课程改革后,地理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文并茂,文字精简,学术味淡化、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了;大量地理图释、对话、组照、组面的运用,使教材更加引人入胜;学生化的语言使教材有了亲切感;“活动”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学生切实地成为地理教学的参与者。这些变化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提出富有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和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情景。学生在自学阶段,教师可列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由识记能力的各类题目组成,例如“什么是农业?”“农业生产具有哪些特点?”“影响农业分布的主导因素”。这些问题的多数内容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读书自学,边看书边思考,边勾划重点,这样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寻求问题的答案,避免了中差生不愿读书、预习的毛病,使全体学生了解教材的全貌,感知教材的基本内容,养成看书自习的好习惯。
  二是理解应用类能力层次的各类题目。例如“我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分布位置。”“为什么南方人爱吃大米,北方人爱吃面食?”“说出农业区位论的理论内容。”这些问题的设置使学生自觉思考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读图能力,并着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归纳、比较和分析能力。学生也可以进行实际调查、走访、查阅有关资料、登录相关网站,了解相关关信息。
  三是由检测题组成,用来检测学生臼学状况的题目。学生通过检测题,可了解自己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遇到疑惑不解的问题,可以列出来,等待老师讲解答疑。
  自学阶段,全体学生了解教材的全貌,感知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明确本课学习的目的、意义与计划要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为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创设前提条件。
  (二)讨论阶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但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讨论题纲,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角度提出问题,(主要指学生在自学阶段独立思考的理解、运用能力层次的问题)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并在共同讨论、剖析重点、难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柳暗花明又一村”。讨论可在组内,也可在各小组间确立中心发言人,展开辩论等多种形式。例如:“上海郊区适合哪种农业?”“学校附近农田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产出?”“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有哪些区位优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共同讨论,互相争论,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个个觉得解决问题是自己的责任。激烈的讨论和竞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强化了主人翁意识,培养了学生镇而不舍的精神,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避免了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满堂灌,只注重知识不注重能力而形成的沉闷的课堂气氛。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资料传授怎样获得答案的必要途径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适时对讨话啊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学生从教师适时引导、评价、提供正确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揭示获得正确结论的规律和方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如发现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不牢,因而无法进行讨论时,应及时采用谈话式或其它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和点拔或重点讲解,这样通过信息再反馈,调整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教材掌握地理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三)应用阶段
  应用是在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知识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解决评价实际问题,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培养应用地理知识和初步创造能力的过程。例如“农业生产活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应采取哪此措施?”这些问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用阶段,也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由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布置思考题,使应用扩展到课外。
  (四)总结提升阶段
  总结提升阶段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教学双方积极通过小结、检测获得反馈和矫正的教学阶段。评价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引导小结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采用科学的检测方法,同进根据信息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偏向,以保证教学效果。
  学生在上述自学,讨论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是不断穿插进行的,比较零散,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反馈信息,运用纲要图表进行总结串讲,着重讲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学生共同感到困难的问题,把知识概念化、条理化、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系统地组织、加工、编码使之纳入己有的知识体系中,达到全面、深刻、牢固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研究性学习旨在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在研究中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本文是在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就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目标,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等方面谈点肤浅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
介绍了工法查新中用户提炼查新点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工法查新文献来源的问题和检出相关文献过少或零文献的问题。
近年来,机械制图GB有了新的变化,本文针对概念、画法、标注方面的变化之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笔者根据当前的一些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供同行参考。
介绍了我国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特征,对城郊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3个方面探讨了城郊型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
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改革了以往单一、单项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摸索建立了一套以任务教学法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的互动型教学模式。此模式
探究是新课程物理教学的中心问题,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溶入探究的思想,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谈这段时间里对“探究”的看法:  一、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如果把一节课看作是一场戏的话,那么教师无疑一节探究课的导演和编剧,而学生就是主演。因此教师对于探究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善于、乐于从事探究活动,导演好探究的每个环节,个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设置探究情景 
利用径向基函数对散乱数据点进行曲面重建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被应用于解决网格模型中的孔洞修补问题.本文在实现径向基函数对简单孔洞进行修补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
传统的语法课堂难以摆脱“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标签,目前高校英语专业语法课面临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如何摆脱枯燥和单调的课堂气氛,逐渐让学生由“怕学”到“爱学”。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