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目前的小学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以我校为例,自学校推出“三知四学”教学法以后,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即便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小不点”们,也在合作交流中品尝着自己“挖金”的快乐,在他们的智慧不断交织碰撞后,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惊喜与思索。
【案例一】在语文学科教学《乌鸦喝水》时,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在课的末尾我们安排了一个互学问题:聪明的乌鸦用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办法最终喝到了水,那同学们能不能开动脑筋,帮助乌鸦想想其他办法呢?小组内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多?问题一出现,学生马上自觉地讨论起来,在下去巡视时,我们听到了好多不错的办法:有说用吸管喝的,有说请别人来帮忙的,还有的竟然要把瓶子砸碎,不过这些答案完全在我们的意料之中。这时,发现一个小组的几个同学争论得面红耳赤,声音也越来越大。仔细上前一问才知道,原来其中的一位学生认为乌鸦可以用翅膀捧起瓶子喝水,因为他看到动画片里的鸟妈妈都是用翅膀来抱孩子的。不过他的这一看法遭到了几个同学的反对,有的说:乌鸦如果可以用翅膀捧着瓶子喝水它早就用了,还何必费那么大劲衔石子。也有的举出了自然界中的实际例子,鸟儿筑巢多是用嘴来衔树枝和草叶的,如果翅膀是“手”,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手筑巢呢?听了学生的话,我们在心中暗自叫好。这时也许重要的并不是判断谁对谁错,而是看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惊喜。看来,学生的心灵世界是美好而奇妙的,他们的想法也是异彩纷呈的。
这使我们想到了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也许,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合作的支点,他们会为你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案例二】在数学学科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根据教材中问题,学生列出了“36-8”的算式。我们在“自学指导”中要求学生自己先尝试计算得数,然后想一想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接着,我们出示了互学要求: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算法,要求说得清楚明白。对计算有困难的同学,小组同学要帮助他们。接下来,学生拿着计算本,四个小脑瓜聚在一起认真开始交流起来。到了“帮学展示”环节,学生开始汇报。真没想到,他们的方法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简便的、费力的,能讲得通的、说不出道理的……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把36看成38,用38减8等于30,再从30里减2得28;把36分成20和16,用16减8等于8,再用20加8等于28;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黑板演示竖式);用倒着数的方法计算,36倒着往回数8个数——35,34,33,32,31,30,29,28,因此得数是28;把8看成10,36减10等于26,再用26加2等于28;8和2凑成10,在36个位加2,再从十位去1,等于28……
这节课结束后,我们在思索:如果把同样的一道题只交给一个学生,可能他只会用固有的模式去计算,而不会这般灵活多样,也绝不会出现如此多的算法。正是因为有了合作交流的平台,才激发了学生发现、创造的热情。这使我们想起了英国大文豪萧伯纳的一个著名的比喻:“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都会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的思想。”看来,合作交流的优越性真是不小。
【案例一】在语文学科教学《乌鸦喝水》时,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在课的末尾我们安排了一个互学问题:聪明的乌鸦用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办法最终喝到了水,那同学们能不能开动脑筋,帮助乌鸦想想其他办法呢?小组内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多?问题一出现,学生马上自觉地讨论起来,在下去巡视时,我们听到了好多不错的办法:有说用吸管喝的,有说请别人来帮忙的,还有的竟然要把瓶子砸碎,不过这些答案完全在我们的意料之中。这时,发现一个小组的几个同学争论得面红耳赤,声音也越来越大。仔细上前一问才知道,原来其中的一位学生认为乌鸦可以用翅膀捧起瓶子喝水,因为他看到动画片里的鸟妈妈都是用翅膀来抱孩子的。不过他的这一看法遭到了几个同学的反对,有的说:乌鸦如果可以用翅膀捧着瓶子喝水它早就用了,还何必费那么大劲衔石子。也有的举出了自然界中的实际例子,鸟儿筑巢多是用嘴来衔树枝和草叶的,如果翅膀是“手”,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手筑巢呢?听了学生的话,我们在心中暗自叫好。这时也许重要的并不是判断谁对谁错,而是看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惊喜。看来,学生的心灵世界是美好而奇妙的,他们的想法也是异彩纷呈的。
这使我们想到了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也许,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合作的支点,他们会为你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案例二】在数学学科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根据教材中问题,学生列出了“36-8”的算式。我们在“自学指导”中要求学生自己先尝试计算得数,然后想一想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接着,我们出示了互学要求: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算法,要求说得清楚明白。对计算有困难的同学,小组同学要帮助他们。接下来,学生拿着计算本,四个小脑瓜聚在一起认真开始交流起来。到了“帮学展示”环节,学生开始汇报。真没想到,他们的方法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简便的、费力的,能讲得通的、说不出道理的……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把36看成38,用38减8等于30,再从30里减2得28;把36分成20和16,用16减8等于8,再用20加8等于28;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黑板演示竖式);用倒着数的方法计算,36倒着往回数8个数——35,34,33,32,31,30,29,28,因此得数是28;把8看成10,36减10等于26,再用26加2等于28;8和2凑成10,在36个位加2,再从十位去1,等于28……
这节课结束后,我们在思索:如果把同样的一道题只交给一个学生,可能他只会用固有的模式去计算,而不会这般灵活多样,也绝不会出现如此多的算法。正是因为有了合作交流的平台,才激发了学生发现、创造的热情。这使我们想起了英国大文豪萧伯纳的一个著名的比喻:“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都会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的思想。”看来,合作交流的优越性真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