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淮海工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在其经济类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在介绍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改革背景的基础上,阐述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做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经济类专业 本科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近年来,用人单位较多抱怨经济类本科专业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与应用能力,毕业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大多数经济类本科的人才培养过程普遍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现象,或者虽然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但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被灌输的理论知识由于没有经过亲身实践或运用而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为“过眼烟云”。这种培养的严重失衡导致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较弱:虽然掌握了该专业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在校期间甚至毕业后仍需接受所学专业领域的再培训(尤其是技能培训)以获得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本专业领域的各类证书反而成了评判学生是否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标准;用人单位不得不设立相关的培训机构对招聘的毕业生进行再培训,使其能胜任工作岗位。可见,如何进行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既是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对高校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淮海工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其下属的商学院拥有2个经济类本科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校企联合的“1 1”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良好。
一、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改革背景
1.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我院进行的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是:在经济类各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以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的规律为准绳,以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既包括对学生的联合培养,又包括对教师的素质提升;既包括企业对学校师生的培养,又包括学校对企业员工索质的提升;既包括联合的科学研究,又包括实验资源的共享共用等,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双赢。
2.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背景
我院目前拥有两个经济类本科专业。从2003年开始,我院就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坚持在实践中完善的原则,逐步形成了当前的“1 1”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改革背景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1)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淮海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进行教育与教学改革,多年来淮海工学院一直上下求索,努力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淮海工学院商学院经过长期教学改革实践后认为,坚持走校企联合之路,实施“1 1”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2)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淮海工学院确立的“上手快、后劲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实。淮海工学院对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确立了“上手快、后劲足”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手快”是指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后劲足”是指毕业生具有长期性的发展后劲。“后劲足”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与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上手快”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我院认为:要实现“上手快、后劲足”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校企联合的“1 1”人才培养之路。
(3)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弥补现行经济类师资业务素质缺陷的要求。要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人才,专业师资必须具备双重素质。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宽厚、扎实、前端的专业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高校的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几乎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在基层工作的经验,对实践状况不甚了解。显然,这样的师资队伍难以很好地胜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我院认为,走校企联合之路,实施“1 1”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弥补现行经济类师资队伍在业务素质上的缺陷。
二、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院校企联合“l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并形成了以下几种较为成熟的实施方式。
1.校企联合建立“1 1”教学基地
这是我院试行的最早的一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分为针对学生和针对老师两个层面。针对学生层面,我院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校企联合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定稿,从而使培养方案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对于有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校企老师充分互动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和修订教学大纲,共同编写教案,理论性较强的部分由学校老师授课,实践性较强的部分由企业老师授课,在必要时可以让企业老师直接将学生带到企业现场进行授课,企业就是第二教学课堂。比如,证券投资学、保险学、运输与保险课程可以分别把学生带到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外运公司上课。针对老师层面,我院的做法是:定期分批次派遣相关老师到企业挂职,与企业员工一起工作,企业为老师提供相应的办公条件。比如我院定期派遣部分老师到银行、生产企业、贸易公司和物流公司等企业挂职。这样既可以使老师积累实践经验,又可以使老师发现所在企业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也为校企进行相关的联合研究打下基础。显然,“1 1”教学基地建立起来后,不仅针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而且老师的实践经验也得到丰富,同时企业也得到学校老师的智力支持。
2.校企联合建立“1 1”人才培养基地
这有两种操作模式:一种是正向模式,也就是我院以量身定做的方式为企业培养所需的经济类人才。由企业与我院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组织教学。经过联合选拔的学生在学习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同时,学习定向企业的相关知识,如企业的概况、生产运作管理、产品知识和营销知识等,并定期到该定向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学生毕业时,经过校企联合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样联合培养的学生,不仅上手快,而且经实践证明,后劲也很足。另一种是逆向模式,也就是使我院成为企业经济类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基地,为企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智力支持。如我院和南京理工大学合作为中国农业银行连云港分行培养在职研究生,为江苏金桥盐化集团的中层干部提供在职培训等。
3.校企联合建立“1 1”实验室基地
校企联合建设实验室基地实质上是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最佳选择。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经济类实验室普遍存在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我院为解决这一问题尝试出一种新的思路,即通过校企联合建立“l 1”实验 室基地。办法是将部分教学的实验室直接建在企业,或将实验室的部分功能由企业直接承担。学生做实验时,可以直接到合作企业进行实验。如会计的软件实习、报关实务和银行业务的软件实习,可以让学生分别直接到企业、专业报关公司和银行实习。又如我院建设的江苏省现代商务和港口物流实验示范中心,将港口物流体系及设备的展示、港口物流信息的实时交换和处理功能等委托连云港港口集团承担。这样既能减轻学校对实验室建设的资金压力,又能使经济类实验室处在完全真实、及时更新的状态。另一方面,企业又可以利用我院实验条件较好、软硬设备较为齐全和集成的优势来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和有关职业资格认定的考核工作。
4.校企联合建立“1 1”科研基地
我院的做法是:通过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企业的员工到我院进行教学这种双向互动的方式,发现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双方的联合研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教师科研工作的盲目性和空洞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密切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好地实现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例如,通过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我院先后与江苏双菱化工集团、中国工商银行连云港分行、中国银行连云港分行等企业共同完成了相关的科研任务,得到了企业认可。实践证明,这样的科研基地是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有效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5.校企联合建立“1 1”就业基地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我院校企双方“1 1”教学、科研等合作地深入,我院学生“上手快、后劲足”的特征愈加明显,企业对我院学生的满意度逐步增加,我院毕业生在连云港市就业的比例逐年增加。今后,我院将继续寻求与当地企业的合作,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我院大学生的就业开辟一条道路。
三、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我院实施的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效良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学生层面上的成效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1 1”教学改革前,由于教师在应用能力与实践经验上的缺陷,学生对所学课程在企业中如何应用心中无数。“1 l”教学改革后,学生不仅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从企业师资那里学到课程的应用方法,并掌握应用技能。
第二,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未来的工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1 1”教学改革前,不少学生对毕业后能否适应未来的工作深感焦虑。“1 1”教学改革后,由于学生能够得到企业师资的直接指导,学生能够充分认识未来的工作环境,提前认识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从而早做准备。由于认知清楚、准备充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自信心大大提升。
第三,有利于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1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有效改善我院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朝着“上手快、后劲足”的目标逼近,而这样的人才素质恰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1 1”教学改革后,我院各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得到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教师层面上的成效
第一,有利于教师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通过“1 1”双边师资的互动,我院教师加深了对企业实践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先前实践经验的缺陷,教师获得更多的企业间接经验。
第二,有利于教师拓展社会资源。在“1 1”互动过程中,我院教师与企业师资缔结了较深厚的友谊,建立了稳定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是我院教师的社会资源,教师借助它可以拓宽社会活动领域,为开展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搭建有效平台。
第三,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通过“l 1”互动,我院教师获得了较丰富的间接经验,课堂中能够更多地使用案例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效果显著提高。
3.组织层面上的成效
第一,有利于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1 1”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校企之间在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业务层面上能够进行多次交流,校企之间建立比较密切的人际关系与业务联系,由此所建立的实习基地水到渠成,且关系密切稳定。
第二,有利于降低实习成本。通过“1 1”互动建立起来的实习基地,给我院各专业的实习工作带来便利。过去需要再三请求方能被企业接受的实习任务,现在只要给企业师资打一个电话就能够解决。“1 1”教学改革之前,由于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存在实践经验上的缺陷,造成实习过程指导不力,实习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1 1”教学改革之后,由于实习基地有我院聘请的企业师资,他们不仅熟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与教学要求,而且与学生结下较为深厚的友谊,这些企业师资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能够继续发挥实习指导优势。由此,在实习效果提高的同时,实习成本大大降低。
第三,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优化。通过“1 1”互动,我院各系从企业吸收很多富有启迪性的意见与建议,各系再将这些意见与建议落实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进一步优化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我院经济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更加贴近实际。
【参考文献】
[1]武云亮,陈阿兴,关于贸易经济学学科改造的思考[J],江苏商论,2004(4)
[2]张永智,经贸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剖析及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余学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4]曹慧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7).
[5]韩越,寥四华,李艳红,浅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6).
【关键词】经济类专业 本科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近年来,用人单位较多抱怨经济类本科专业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与应用能力,毕业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大多数经济类本科的人才培养过程普遍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现象,或者虽然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但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被灌输的理论知识由于没有经过亲身实践或运用而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为“过眼烟云”。这种培养的严重失衡导致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较弱:虽然掌握了该专业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在校期间甚至毕业后仍需接受所学专业领域的再培训(尤其是技能培训)以获得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本专业领域的各类证书反而成了评判学生是否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标准;用人单位不得不设立相关的培训机构对招聘的毕业生进行再培训,使其能胜任工作岗位。可见,如何进行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既是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对高校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淮海工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其下属的商学院拥有2个经济类本科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校企联合的“1 1”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良好。
一、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改革背景
1.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我院进行的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是:在经济类各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以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的规律为准绳,以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既包括对学生的联合培养,又包括对教师的素质提升;既包括企业对学校师生的培养,又包括学校对企业员工索质的提升;既包括联合的科学研究,又包括实验资源的共享共用等,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双赢。
2.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背景
我院目前拥有两个经济类本科专业。从2003年开始,我院就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坚持在实践中完善的原则,逐步形成了当前的“1 1”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改革背景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1)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淮海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进行教育与教学改革,多年来淮海工学院一直上下求索,努力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淮海工学院商学院经过长期教学改革实践后认为,坚持走校企联合之路,实施“1 1”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2)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淮海工学院确立的“上手快、后劲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实。淮海工学院对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确立了“上手快、后劲足”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手快”是指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后劲足”是指毕业生具有长期性的发展后劲。“后劲足”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与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上手快”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我院认为:要实现“上手快、后劲足”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校企联合的“1 1”人才培养之路。
(3)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弥补现行经济类师资业务素质缺陷的要求。要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人才,专业师资必须具备双重素质。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宽厚、扎实、前端的专业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高校的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几乎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在基层工作的经验,对实践状况不甚了解。显然,这样的师资队伍难以很好地胜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我院认为,走校企联合之路,实施“1 1”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弥补现行经济类师资队伍在业务素质上的缺陷。
二、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院校企联合“l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并形成了以下几种较为成熟的实施方式。
1.校企联合建立“1 1”教学基地
这是我院试行的最早的一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分为针对学生和针对老师两个层面。针对学生层面,我院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校企联合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定稿,从而使培养方案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对于有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校企老师充分互动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和修订教学大纲,共同编写教案,理论性较强的部分由学校老师授课,实践性较强的部分由企业老师授课,在必要时可以让企业老师直接将学生带到企业现场进行授课,企业就是第二教学课堂。比如,证券投资学、保险学、运输与保险课程可以分别把学生带到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外运公司上课。针对老师层面,我院的做法是:定期分批次派遣相关老师到企业挂职,与企业员工一起工作,企业为老师提供相应的办公条件。比如我院定期派遣部分老师到银行、生产企业、贸易公司和物流公司等企业挂职。这样既可以使老师积累实践经验,又可以使老师发现所在企业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也为校企进行相关的联合研究打下基础。显然,“1 1”教学基地建立起来后,不仅针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而且老师的实践经验也得到丰富,同时企业也得到学校老师的智力支持。
2.校企联合建立“1 1”人才培养基地
这有两种操作模式:一种是正向模式,也就是我院以量身定做的方式为企业培养所需的经济类人才。由企业与我院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组织教学。经过联合选拔的学生在学习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同时,学习定向企业的相关知识,如企业的概况、生产运作管理、产品知识和营销知识等,并定期到该定向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学生毕业时,经过校企联合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样联合培养的学生,不仅上手快,而且经实践证明,后劲也很足。另一种是逆向模式,也就是使我院成为企业经济类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基地,为企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智力支持。如我院和南京理工大学合作为中国农业银行连云港分行培养在职研究生,为江苏金桥盐化集团的中层干部提供在职培训等。
3.校企联合建立“1 1”实验室基地
校企联合建设实验室基地实质上是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最佳选择。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经济类实验室普遍存在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我院为解决这一问题尝试出一种新的思路,即通过校企联合建立“l 1”实验 室基地。办法是将部分教学的实验室直接建在企业,或将实验室的部分功能由企业直接承担。学生做实验时,可以直接到合作企业进行实验。如会计的软件实习、报关实务和银行业务的软件实习,可以让学生分别直接到企业、专业报关公司和银行实习。又如我院建设的江苏省现代商务和港口物流实验示范中心,将港口物流体系及设备的展示、港口物流信息的实时交换和处理功能等委托连云港港口集团承担。这样既能减轻学校对实验室建设的资金压力,又能使经济类实验室处在完全真实、及时更新的状态。另一方面,企业又可以利用我院实验条件较好、软硬设备较为齐全和集成的优势来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和有关职业资格认定的考核工作。
4.校企联合建立“1 1”科研基地
我院的做法是:通过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企业的员工到我院进行教学这种双向互动的方式,发现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双方的联合研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教师科研工作的盲目性和空洞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密切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好地实现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例如,通过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我院先后与江苏双菱化工集团、中国工商银行连云港分行、中国银行连云港分行等企业共同完成了相关的科研任务,得到了企业认可。实践证明,这样的科研基地是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有效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5.校企联合建立“1 1”就业基地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我院校企双方“1 1”教学、科研等合作地深入,我院学生“上手快、后劲足”的特征愈加明显,企业对我院学生的满意度逐步增加,我院毕业生在连云港市就业的比例逐年增加。今后,我院将继续寻求与当地企业的合作,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我院大学生的就业开辟一条道路。
三、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我院实施的校企联合“1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效良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学生层面上的成效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1 1”教学改革前,由于教师在应用能力与实践经验上的缺陷,学生对所学课程在企业中如何应用心中无数。“1 l”教学改革后,学生不仅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从企业师资那里学到课程的应用方法,并掌握应用技能。
第二,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未来的工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1 1”教学改革前,不少学生对毕业后能否适应未来的工作深感焦虑。“1 1”教学改革后,由于学生能够得到企业师资的直接指导,学生能够充分认识未来的工作环境,提前认识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从而早做准备。由于认知清楚、准备充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自信心大大提升。
第三,有利于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1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有效改善我院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朝着“上手快、后劲足”的目标逼近,而这样的人才素质恰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1 1”教学改革后,我院各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得到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教师层面上的成效
第一,有利于教师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通过“1 1”双边师资的互动,我院教师加深了对企业实践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先前实践经验的缺陷,教师获得更多的企业间接经验。
第二,有利于教师拓展社会资源。在“1 1”互动过程中,我院教师与企业师资缔结了较深厚的友谊,建立了稳定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是我院教师的社会资源,教师借助它可以拓宽社会活动领域,为开展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搭建有效平台。
第三,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通过“l 1”互动,我院教师获得了较丰富的间接经验,课堂中能够更多地使用案例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效果显著提高。
3.组织层面上的成效
第一,有利于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1 1”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校企之间在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业务层面上能够进行多次交流,校企之间建立比较密切的人际关系与业务联系,由此所建立的实习基地水到渠成,且关系密切稳定。
第二,有利于降低实习成本。通过“1 1”互动建立起来的实习基地,给我院各专业的实习工作带来便利。过去需要再三请求方能被企业接受的实习任务,现在只要给企业师资打一个电话就能够解决。“1 1”教学改革之前,由于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存在实践经验上的缺陷,造成实习过程指导不力,实习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1 1”教学改革之后,由于实习基地有我院聘请的企业师资,他们不仅熟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与教学要求,而且与学生结下较为深厚的友谊,这些企业师资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能够继续发挥实习指导优势。由此,在实习效果提高的同时,实习成本大大降低。
第三,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优化。通过“1 1”互动,我院各系从企业吸收很多富有启迪性的意见与建议,各系再将这些意见与建议落实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进一步优化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我院经济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更加贴近实际。
【参考文献】
[1]武云亮,陈阿兴,关于贸易经济学学科改造的思考[J],江苏商论,2004(4)
[2]张永智,经贸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剖析及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余学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4]曹慧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7).
[5]韩越,寥四华,李艳红,浅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