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贷款风险分类对农信社的影响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yp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科学性、专业性问题在体制上没得到根本解决,也就不能奢望其在农信社的执行一定能获得“风险分类结果基本真实、信贷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有所增强、健康的信贷文化初步形成”这四个银监会要求的成效,但农信社不能坐等体制的完善。
  
  贷款风险分类的必要性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要求,从2006年开始,农村信用社将用一年的时间,告别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一逾两呆”贷款分类,全面过渡到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贷款五级分类。推行国际通行的风险分类方法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不仅仅是贷款分类方法的转变,更是信贷管理方式的一场革命。“一逾两呆”按期限划分的四级分类制度,造成了家底不清、拨备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低。实行按贷款风险程度划分的五级分类,可以科学揭示和计量风险,转换农信社经营理念。
  从分类结果看,正常类贷款的基本特征是“基本正常”,没有理由怀疑其不能按时足额还款;关注类贷款的基本特征是“存在潜在缺陷”,虽然借款人有能力偿还,但出现一些不利因素;次级类贷款的基本特征是“缺陷明显,可能损失”,借款人还款能力已出现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第一还款来源)已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担保(第二还款来源),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的基本特征是“较大损失”,借款人无法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第一还款来源)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担保(第二还款来源),也肯定会造成较大损失;损失类贷款的基本特征是“基本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本息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小部分。
  由分类的风险判分和风险特征可见,贷款风险分类法关注的核心就是贷款的内在风险,能否及时足额还款及其可能性大小成为划分不同贷款种类的惟一标准。与“一逾两呆”制度相比,风险分类制度的设计理念突出了几个特点:
  从监控内涵看,风险分类制度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的衡量标准是风险对贷款偿还的影响程度,而不是仅仅把贷款是否逾期及逾期时间的长短作为依据。但由于贷款期限越长,不确定因素越多,所以贷款逾期情况仍是分类的重要参考。农信社对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就采取了逾期情况、信用等级两级坐标进行贷款风险分类,以有效提高分类效率。
  从监控外延看,风险分类制度对风险识别的范围覆盖了全部贷款,而不是仅仅涵盖到期不能偿还的贷款。风险分类把贷款的全过程、借款人还款来源(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借款人的非财务信息,都纳入了风险识别与监控之中,提高了风险的敏感度。
  从监控过程看,贷款风险分类体现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风险分类过程就是对贷款质量诊断的过程,要收集信息、整理档案、检查还款记录、确认还款能力、判断还款可能性,涵盖了从贷款发放到账面消失的整个周期,可以克服“一逾两呆”仅仅依据已经发生的事实(如是否逾期、逾期多长时间等)做确定性判断的不足,体现了预判性和前瞻性。
  


  从分类主体看,贷款风险分类对信贷人员在经验、知识和判断能力等方面要求很高,需要专业机构及其专业人员作为分类主体,系统化地履行分类操作职能,而不再仅仅由会计部门按照是否逾期及逾期时间进行简单归类划账。风险分类制度是由专业人员在收集和分析借款人的经营、财务等多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对风险影响贷款偿还的程度做出估计,判定贷款的分类级别。要胜任这种重要而复杂的判断,需要具备丰富的经济、金融知识,需要了解借款人所属行业的专业运作规律及其动态行情,还需要风险管理实践经验。
  从操作细节看,风险分类制度给分类者留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不再像“一逾两呆”制度的分类结果与分类主体无关。由于风险分类制度要求分类者根据现有信息对贷款风险做主观判断,不同的分类者对同一贷款风险的判断也难免有分歧,这会导致贷款分类结果“因人而异”,由此可能导致一个比“一逾两呆”制度更值得警觉的问题:“一逾两呆”制度的分类标准简单清晰,分类者基本没有自由裁量空间;而风险分类制度中,在正常到损失五个级别的风险判别标准没有精确化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操作争议,直接影响风险认定的真实性。这种自由裁量性可能引发的系统性误差,已被贷款风险分类实践所证实。
  
  已有的经验与教训
  
  从我国风险分类制度运行的实际情况看,风险分类的推行有复杂的实践因素。
  我国于1993年起接受世界银行的技术援助,开始引入贷款风险分类。1998年5月起,央行在广东开始“清分”(清理银行资产,为贷款分类)试点,要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广东境内的分支机构在三个月内完成辖区内全部金融资产的清理和分类,形成上呈国务院的试点报告,并在次年春天将五级分类法扩展到全系统。结果表明,按贷款风险分类计算出的不良资产比例,比“一逾两呆”下的不良资产比例要高出许多。当时的央行无论从认识水平或管理手段上都无法接受这一现实。于是,央行内部就风险分类是否应引进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关于贷款风险分类的推行态度多有反复。
  1999年7月,央行要求“从1999年7月末开始到1999年底前,完成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三家政策性银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从1999年开始到2000年底前,完成10家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从2000年初开始到2000年底前,完成88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工作”。2000年9月,央行发布《关于不良贷款的认定办法》,又重申要以“一逾两呆”作为不良贷款分类的标准。同年,按照“一逾两呆”的标准和办法,对银行的财务真实性和贷款质量进行全国范围的检查。2001年12月,央行再次发布文件,要求从2002年起,在中国各类银行全面施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实施范围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在华的外资银行。
  对贷款风险分类执行情况的调查不能让人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3年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分类制度的调研认为“贷款分类制度偏松”。央行的调查报告则指出了更多的问题:
  贷款的分类标准不够细化,难以精确量化信用风险,同类贷款不同的内在风险没有得到有效的揭示。基层人员反映分类标准界线过于模糊,不易执行。
  相关法制建设滞后,客户信息资料收集困难,分类认定缺乏数据支持。银行作为放贷机构还没有对贷款企业形成有效约束,不能将要求企业提供真实的财务报表作为放贷的基本条件。
  五级分类定性标准较多,难以准确把握分类核心定义,致使风险分类方法没有真正运用,“一逾两呆”思维定势尚未摆脱。许多基层行存在“先四级分类(即“一逾两呆”),再适当调整”的思想,将“逾期”对应“次级”,“呆滞”对应“可疑”,“呆账”对应“损失”,在实践中的标准仍然是贷款逾期情况和按时付息的情况,并没有按照评估借款人还款能力对贷款分类。由于受上级行双控指标的影响,未能如实反映贷款形态,可疑与损失类贷款失真。
  基层行贷审会工作量偏大,难以实时、有效控制分类风险。这样,分类管理变成了上报的统计数据,没有和信贷管理真正结合,没有进入通常的会计核算体系,也没有对数据进行动态监测。调查结果显示,相当部分的国有商业银行支行仍然沿用1998年、1999年的分类结论,分类信息和分类理由都未及时补充或更新,甚至使用第一次“清分”时的分类底稿。
  信贷人员配置不合理,难以有效发挥五级分类的风险预警功能。许多基层行客户经理的现状是人员少、压力大、负担重,不仅要开展大量繁琐的营销业务,搞好贷后管理,做好临时性和常规性的报表,还要迎接上级行的检查。许多客户经理均有应接不暇和疲于应付的感觉,从而对监管相对滞后以及认定与处罚颇有弹性的分类工作易于忽视,甚至将之当作负担。有监管官员就此作评:至今商业银行仅仅是做到了推出五级分类法,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原则还没有在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的头脑里生根,没有发挥作用。
  推行贷款风险分类已有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推进这项工作一方面要科学化,即设置更为精确化的、可操作的标准,并辅之以法律、技术、人才等手段,使贷款清分在客观上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另一方面要专业化,即促使分类者成为“专业把关人和独立判断者”,通过专业化促进分类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只有这样,贷款风险分类制度才能变成金融机构自觉自愿的经营行为,贷款清分实践才能符合清分者的主观愿望,而后者更为关键。
  贷款风险分类引发的风险暴露,对金融机构或下级行而言,传递的是坏消息,是“报忧不报喜”。在不良贷款“双降”任务已由经济行为转变成政治任务, 已由自我约束变为自上而下的硬性行政指令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贷款所在行员工的绩效考核成绩,触动个人的切身利益。如果由贷款经营行自己来执行分类操作,风险暴露阻力无疑是现实而且强大的。同样,出于对提高利润、增加员工福利的动机,商业银行也可能不愿意暴露真实的不良贷款以免多提拨备。而商业银行在贷款分类上的自由裁量权,又为金融机构或下级行隐瞒贷款风险真实情况提供了技术前提。
  现行的《指导原则》恰恰忽视了这一重大利益冲突,虽提到“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分类,应遵循内部控制原则,保证贷款分类的独立、连贯和可靠”,但在关键的分类操作、分类授权等方面均未要求商业银行做出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以应对风险暴露阻力。主客观条件的结合,使得贷款五级分类在执行上并没有达到上级行和监管者希望看到的效果。
  
  农信社可能受到的影响
  
  实际上,贷款风险分类制度试行八年来,其数据基本上还没有应用于各家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决策。不能根据分类结果计提足额损失准备,也就不能对各级行的绩效考核产生影响,导致各方面对这项制度的科学性关注也少。只有在制度设计上解决了设置精确化的分类标准、规避利益冲突、向专业化发展等基本问题,贷款分类水平才能不断提升,从而为决策和管理提供及时、真实的数据支持,其所揭示的信贷资产质量也才能经得起股东和公众的质询。
  由于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科学性、专业性问题在体制上没得到根本解决,也就不能奢望其在农信社的执行一定能获得“风险分类结果基本真实、信贷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有所增强、健康的信贷文化初步形成”这四个银监会要求的成效。但农信社不能坐等体制的完善,对于贷款风险分类这种以风险为核心的贷款分类制度,要通过科学的和积极的运用,力争达到如下效果:
  转变信贷观念,提高风险意识,提高管理水平。长期以来,农信社受行政手段、计划分配、经验判断等传统办法的影响很深,此次通过大规模培训,引入先进技术有效地管理信贷资产,会提高农信社的科学管理意识。同时,贷款清分的过程,也是风险的认知过程,是主动调查了解借款人信息资料,判知风险状况的过程,这对于提高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提高信贷人员的专业素养、培养整体的风险意识,会起到积极作用。
  摸清风险底数,计提损失拨备,盘活不良资产。贷款风险分类是实现银监会提出的“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要求的前提和基础。农信社虽然达到上述要求还存在较大障碍,但贷款风险分类却是提高自身经营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的基本前提。贷款风险分类的推行,有利于农信社摸清风险底数,从而对不同类型的信贷资产进行分类指导,对症下药,努力盘活,在科学计量风险的基础上,通过提取专项准备去覆盖和弥补预期损失,通过一般准备和充足的资本抵御非预期损失,从而有利于农信社提高资本充足率。
  促进制度建设,向现代金融企业过渡。农信社要在5~10年内分期分批办成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机构,需要企业化的制度建设。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是现代金融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在此之上才能有效建立与现代金融企业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信贷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损失拨备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华南金融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 玮
其他文献
摘 要: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篮球运动员的专项速度与基本速度素质的关系进行定量的分析。提出在训练过程结合演绎推理的方法运用系数表对运动员的专项速度与基本速度素质发展的平衡程度进行检验,可了解运动员的现状,找出技术与基本速度素质在训练中的差距,从而明确训练的方向并采用有效措施改进措施。  关键词:评定方法;专项速度;基本速度;回归方程;对应系数表   中图分类号:G841.1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以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为代表的美国全国性市场体系(National Market System,简称NMS),由于自身出现问题以及外部环境的改变,正面临来自其他新型市场交易体系—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任何脱离生活的教学都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真正发生学习兴趣,且提高其学习效果,教者必须将知识生活化,且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
标准是当前国际竞争中的六个重要方面之一,在刚刚公布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就有十几处提到了标准,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说明了它的重要程度。但
期刊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当前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对于提升人才社
目的 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6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Acinetobater baumannii,MDRAB)的耐药性和AmpC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
教育面临信息化所带来的挑战,同时也看到了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角色内涵,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自
心理测试是一种弥补自己缺点的好方法。有的人缺点多一些,有的人优点多一些,当你的优点多于常人,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人。心理测试的功用就在于此,明智的人在利用心理测试的时候
期刊
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状况。中国汽车产业从1953年开始建厂,1956年生产出来汽车,当年汽车产量是1654辆。到了1978年的时候,产量将近15万辆。1992年我们第一次突破了100万辆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火,已经开始海外的“相亲”运作。据说节目开播后总共有30多位外国男女上镜,到了外面该如何了得?追求异性的欲望,发育正常的人都会有,电视做红娘,十几年前北京电视台就干过,可参与人没有话语权,形式也单一。现在的节目聚集了社会的各色人物,特别是思想形象激烈的女青年,有点代表性和大众娱乐性,收视率高。相互模仿比较有新卖点的是湖南卫视,已是熟女的李湘复出后弄了一档带妈的相亲节目,增加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