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是立秋。天气还是那么闷热。吃过晚饭,忽然想起从小就听老妈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赶快拿起电话,想问问今天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看电视呢吧?今天立秋啦。”“是啊!”“是什么时候?早晨还是晚上?”“是今天凌晨,早立秋!”“太好了!可今天怎么还那么热啊?”“是啊!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可也不一定,也许后边会凉飕飕吧?”
几乎每年我都要和老妈就“早立秋还是晚立秋”的话题聊上一次。我也是50多岁的人了,真的需要从老妈那里获得的“真经”越来越少。之所以还要问,是期待着重温她那种特有的算不上什么智慧的“精华”。类似这样的不知道上几辈人的“智者”般的生活经验经常从我老妈嘴里溜达出来。不管哪天碰到什么,不管是以前的还是眼下的人和事,总能有这样的“现成”的至理名言往上套,基本上都能八九不离十。这些有一搭无一搭的“农谚”总是让我感到那么熨贴和温暖。
我们小时候,既没有“育儿专家”,更没有《父母必读》。和我一样,所有的孩子都是凭父母养育的本能和某种特定家庭文化的熏染长大的。现在我能记住的也就那么几句,不多,也不见得都对,但绝对融进了我的做人与做事当中。
前不久,在南京的一个活动上,我和一位儿童心理学教授共同接受父母的咨询。闲聊中,她突然说到,其实,她并不愿意别人称她为“育儿专家”,而更愿意当一个普通的妈妈。因为,如果她一个普通的妈妈,她的女儿什么样,别人都会觉得正常;而如果知道她是一位专家,别人就觉得她的女儿就应当如何如何。做得好,固然证明了她学以致用;做得不好,她这个专家岂不是很没面子?她的想法启发了我们,于是,就有了本期的“妈妈圆桌”——《育儿专家真实生活读本》。几位儿童心理、保健、教育的专家妈妈坦诚地与我们分享了她们的温馨时刻和尴尬时分。相信读完会让你松一口气:原来,专家和我一样,也会有她们的困扰。
想想,还是我老妈那个时候好。在那个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她只管尽可能给孩子基本的温饱,然后就去忙自己的工作。甘于,或只能做一个普通的妈妈。
“……看电视呢吧?今天立秋啦。”“是啊!”“是什么时候?早晨还是晚上?”“是今天凌晨,早立秋!”“太好了!可今天怎么还那么热啊?”“是啊!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可也不一定,也许后边会凉飕飕吧?”
几乎每年我都要和老妈就“早立秋还是晚立秋”的话题聊上一次。我也是50多岁的人了,真的需要从老妈那里获得的“真经”越来越少。之所以还要问,是期待着重温她那种特有的算不上什么智慧的“精华”。类似这样的不知道上几辈人的“智者”般的生活经验经常从我老妈嘴里溜达出来。不管哪天碰到什么,不管是以前的还是眼下的人和事,总能有这样的“现成”的至理名言往上套,基本上都能八九不离十。这些有一搭无一搭的“农谚”总是让我感到那么熨贴和温暖。
我们小时候,既没有“育儿专家”,更没有《父母必读》。和我一样,所有的孩子都是凭父母养育的本能和某种特定家庭文化的熏染长大的。现在我能记住的也就那么几句,不多,也不见得都对,但绝对融进了我的做人与做事当中。
前不久,在南京的一个活动上,我和一位儿童心理学教授共同接受父母的咨询。闲聊中,她突然说到,其实,她并不愿意别人称她为“育儿专家”,而更愿意当一个普通的妈妈。因为,如果她一个普通的妈妈,她的女儿什么样,别人都会觉得正常;而如果知道她是一位专家,别人就觉得她的女儿就应当如何如何。做得好,固然证明了她学以致用;做得不好,她这个专家岂不是很没面子?她的想法启发了我们,于是,就有了本期的“妈妈圆桌”——《育儿专家真实生活读本》。几位儿童心理、保健、教育的专家妈妈坦诚地与我们分享了她们的温馨时刻和尴尬时分。相信读完会让你松一口气:原来,专家和我一样,也会有她们的困扰。
想想,还是我老妈那个时候好。在那个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她只管尽可能给孩子基本的温饱,然后就去忙自己的工作。甘于,或只能做一个普通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