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的灵石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yiah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北市历史悠久,《元和郡县志》载:淮北古为相地,春秋宋共工曾徙都于相,后成为秦泗水郡、西汉沛郡、东汉沛国的治所,是当时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淮北多见两汉时期的墓葬。 2006年10月,淮北市博物馆在鼎盛国际商厦工地的一座汉画像石墓里,清理发掘出9块汉画像石,其中一块刻有建鼓舞图案的方形画像石在淮北市考古发掘中属首次发现。笔者将就该石的基本情况、用途及意义阐述之。
  一、画像石的基本情况
  该石近似正方形,长64厘米,宽63厘米,厚32厘米,主画面由上下两格组成,上格为建鼓舞图,下格为奏乐图(见图1)。侧壁图案分三部分,画面逐次增高:第一部分雕十字穿环纹,第二部分阴线刻菱形纹和水波纹,第三部分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从残留画面看,应是柿蒂花纹(见图2),与同时出土的猫头鹰楼阁拜谒图画像石侧壁尺寸、图像相同(见图3)。此石的雕刻技法采用剔地浅浮雕,画面上加饰水波纹及锥刺纹,有的部位采用了阴线刻的手法,技法娴熟多样,画面舒展流畅,形象逼真生动。由于该墓未能完全发掘,仅能从墓葬的形制和雕刻技法上推断其年代。该墓的形制为前堂后寝砖石结构的画像石墓,与萧县汉墓XPM88相近,这种墓葬多流行东汉中晚期。在雕刻技法上,此石与淮北市出土的纪年门扉“建初四年”相似,这种风格的画像石在淮北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持续时间也较长,由此,可以推断这块“建鼓舞”画像石应为东汉中晚期之佳作。
  从建鼓舞图上看,画面中间置一建鼓,并以木柱通贯鼓身,鼓面略高于舞者,便于击打。木柱顶端装饰有三角形的幢,幢下垂有流苏,鼓上方有用野鸡尾巴上的羽毛做成的羽葆,羽葆末端系有铃铛,似柳枝般向两侧垂落下来,在风中微微飘动。木柱底部两侧各置一壶。建鼓的两边分别站立两位男舞者,双手执桴,边击边舞。两位舞者均束腰,身着长袍,左边的男子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右侧男子个头略矮,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昂首挺胸,神采奕奕。从击鼓的姿态上看,两腿自然分开,成弓箭步,双臂拉宽,显示出男子击鼓时刚健的姿态,舞姿雄健、粗犷、豪放。两位舞者的敲击姿态虽是相对的,但二人敲出的鼓点应该是同一个。由此可看出,二人在表演中既讲究音乐的一致性,又注意舞蹈姿态的对称性,以达到音乐和舞蹈方面较强的韵律感和美感,这一点对于距今近两千年的人们来说,是相当难得的。在表演建鼓舞的同时,下面还有四位跽坐的乐人为舞蹈伴奏,四人皆戴帽、着袍,伴奏的乐器从左至右依次是笙、鼓、埙和排箫。
  二、画像石的用途
  淮北市近年来出土汉画像石多为墓门构件,即门楣、左右立柱及左右门扉。每块墓门石板的图像也相对固定,一般是:门楣为双龙穿璧或十字穿环,少数为鱼,主题图像的周边装饰有边框,部分配有水波纹或圆点纹等;左右立柱图像对称分布,以执戟门吏为主,少数为伏羲、女娲或青龙、白虎;门扉的构图有一定的规律,图像左右对称,上部为朱雀、十字穿环或鱼,下部为铺首衔环,少数为青龙、白虎。因此,这块建鼓舞画像石不具备墓室画像石构件的特点,黄晓芬在《汉墓的考古学研究》中提到:“东汉以后,王侯墓以下的地方豪族墓也都相继模仿帝王陵墓,在墓地盛行造设墓园及寝殿建筑。中小型汉墓也常见在墓地上建造圆坟和祠堂建筑。”[1]笔者认为该石应是墓前祠堂上的建筑构件。
  信立祥在《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一书中将汉代石结构祠堂分成四类:第一种,由基石、后壁石、左右侧壁石、顶石和屋脊石构成的小型单开间平顶房屋式建筑,前部敞开而不设门扉,构造简单;第二种,单开间悬山顶房屋式建筑,由基石、左右侧壁石、后壁石、前后屋顶石和屋脊石构成,祠堂前部敞开,不设门扉,顶部为两面坡式;第三种,双开间单檐悬山顶房屋式建筑;第四种,后壁带有方形龛室的双开间单檐悬山顶房屋式建筑。[2]结合该工地出土的日月同辉龙戏图画像石、楼阁拜谒图画像石以及猫头鹰楼阁拜谒图画像石的形制、大小来分析,这块建鼓舞画像石应是小型单开间平顶房屋式祠堂的侧壁石。
  三、建鼓舞祠堂画像石的意义
  在墓前祠堂内放置这样一块带建鼓舞图案的画像石,仅仅是墓主人死前的生活写照吗?很多文章也将这类鼓舞画像归入乐舞百戏的行列,视为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写照,笔者认为其意义不限于此。汉代,人死后,首先要向天地报告,要向祖宗报告,即要举行所谓“告”的仪式,而报告的地方就是人们常常聚会的场所——“社”。通知和召集乡里百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击鼓。由此可见,建鼓舞更多的则是承载了通达天地、沟通人神的祭祀功能。
  我们先从这件建鼓的造型上来分析。一看立杆,所谓建鼓就是用一根木杆贯穿鼓的中部并将其竖立起来,这竖在中间的木杆源于古代历法中的“立杆测影”。农业社会,太阳的作用尤为重要,人们就通过立杆来了解太阳,观测天象。所立的杆,也呈现出多样性,比如半坡有羊角柱,良渚文化有鸟柱等。而作为气象总称的天与神是相连的,立而知天的“杆” 也就具有了一种神性。与神相关的“示”字,在甲骨文中的含义就是“设杆祭天”。[3]卜键在《建木与建鼓》中从文化学的角度认为这个鼓中立杆是沟通天地、接引天神的圣木。[4]二看立杆顶端装饰有带流苏的幢,幢即华盖,象征天,在我国出土的部分建鼓舞画像石中,幢的上方会有一些引导灵魂升天的灵物。比如山东出土一块建鼓舞画像石,画中高耸的建鼓中柱上饰有华盖,华盖上居二猴,猴子之上是西王母仙境。华盖即天的象征,华盖上的猴子是升入天国的仙猴。[5]这也更加证明贯穿鼓身的立杆是沟通天地的灵木。三看鼓体上方自然垂落的羽葆。汉代张衡《东京赋》:“鼓路鼓,树羽幢幢。”羽葆一般以翟尾(野鸡尾毛)做成。有些画像石上,羽葆上方还站立一只或成群的鸟。中国道教对鸟有这样的含义:仙人以鸟的模样出现,表示轻盈与脱离地上的重力,而鸟象征脱离身体的人的灵魂飞升。朱存明先生在《汉画像的象征世界》中说:“即使是作鸟头状飘起的垂旒也被看作是飞翔中的鸟,而含有灵魂飞升的意义。”[6]鼓上插羽毛显然也是为了引导亡灵升入天国,象征亡者已经羽化——其肉体与灵魂分离,尸体入地,灵魂仙化成神。另外,建鼓呈椭圆形,也是宇宙之象,因此从建鼓的整体组成上来说,建鼓就是沟通天地上下的象征表现。   古人向神祈祷无非就是通神、娱神,让神来保佑,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有了通天的法器,就要配以相应的仪式,才能唤起神的注意,达到与神共鸣、让神愉悦的目的。张光直先生在《美术·神话与祭祀》一书中说:“鼓声与舞蹈并作,使他(巫师)极度兴奋……在这种迷幻癫狂之时施展法术。”[7]鼓乐的声音洪大,节奏强烈,正好与巫师近似癫狂的舞蹈相对应。建鼓舞正是鼓与舞在这种神秘的巫术中完美的结合体。《楚辞·九歌》王逸注曰:“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桓温《新论·言体》载:楚灵王“骄逸轻下,简贤务鬼,……,斋戒洁鲜,以祀上帝,礼群神,躬执羽绂,起舞坛前。吴人来攻,其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后汉书·刘盆子传》载:“(樊崇)军中常有齐巫鼓舞祠城阳景王,以求福助。”上行下效,既然上层社会以鼓舞娱神,那么民间以鼓舞娱神,以求神灵庇护就更加普遍了。如《汉书·郊祀志》云:“今民间祠有鼓舞。”《潜夫论·浮侈篇》也有“今多不修馈,休其蚕织,而起学巫祝,鼓舞祀神”的记载。《魏书·獠传》也说獠人“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鼓舞祀之”。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西室,曾出土一件彩漆木雕鸳鸯形盒,在鸳鸯盒右腹中部绘有一面建鼓,立于一兽形鼓座上。两个打扮成怪兽模样的人分立于建鼓两边,右边一人双手执桴正在击鼓;左面一人腰佩长剑,头戴高冠,手舞长袖,伴随鼓节正翩翩起舞。这画面上的建鼓舞明显具有祭祀含义。战国时期,相城为沛的治所,沛原属宋,后归楚。《汉书·地理志》载:“宋自微子二十余世,至景公灭曹,灭曹后五世,亦为齐楚魏所灭,三分其地,……,楚得其沛。”因此,淮北建鼓舞画像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具有通达天地、沟通人神的祭祀含义。
  淮北鼎盛国际商厦工地出土的这件建鼓舞画像石,在淮北市较少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一方面体现汉代人对于死后灵魂升天、达到极乐世界的美好追求,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淮北石祠画像石的研究资料。
  注释:
  [1]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3.271.
  [2]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76.
  [3]张法.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J].文史哲,2002(5).76.
  [4]卜键.建木与建鼓—对先秦典籍中一个人类文化学命题的考索[J].文献,2000(4).
  [5]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汉画像石选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2.
  [6]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00.
  [7]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54.
其他文献
[编者按]马年岁末,老师回西安探亲之际,得与其长谈。殷切寄语、谆谆教诲间,流露出他对当下古陶瓷收藏现状的忧虑,对国内广大藏友的期望,感受颇深。遂概要整理记述刊出,以飨藏友。  有些朋友称我为大师,这个称呼我可当不得。我自认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与那些古陶瓷界的老前辈们相比,自觉不及。那一辈的老专家、大师们,经历了20世纪初那段民族危亡的动荡岁月,那同时也是古陶瓷精品现身与流失的高峰期。历
期刊
翻开长沙市博物馆厚厚的玉器藏品账册,在众多的珍贵玉器中清玉占据了半壁江山,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部清代玉文化史。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的玉器能像清代玉器那样与众人形跟影随、不离分秒,探究其中因缘,解析清玉特征,是下文谋篇之意。  一、神灵崇拜的玉史话  “上天”造就了人类知美的观感和本能。“上天”还用亿万年时光造就了征服人类观感的美丽石头——玉。当先民以玉事神时,它就在大美中显露出神的玄妙美质,以玉祈福
期刊
5月11日,从新疆吐鲁番研究院了解到,考古人员日前对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三件皮囊进行分析表明,它们很可能是距今约2400~2800年前的马球实物。如果该发现被证实,中国马球记录将提前 400~800年,也意味着国内最早的马球运动很可能起源于吐鲁番。这些皮囊与1979年在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的西汉中期马球基本一致,和2004年陕西富平县唐李邕墓中发现的马球图壁画中的“马球”外形也基本一致,由
期刊
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花鸟第一人”的赵少昂(1905—1998年),为20世纪“岭南画派”第二代大师。他在继承了“岭南画派”传统的同时,率先提出了“国画是艺术的最高峰”的观点,并以“融会古今,折衷中外”的艺术理念,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传统发扬和革新拓展。他创作的花鸟画根植于传统中国画的深厚土壤,对传统改革的同时努力向传统回归,成为传统艺术的精华,在中国美术史上亦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艺术创作理论及其作
期刊
5月20日,经历了5个朝代、长达6米多、流转多达10次的“天下第一长契”现身北京。据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文物整理小组最新通报,经多位文物专家现场认证,该地契是内地目前发现跨朝代最多、契纸长度最长、流转次数最多的地契。通州区官方将整理登记这一系列地契文物,并规划建设中国最大的古代地契博物馆。
期刊
近日,一种和恐龙同时代的史前生物—“仙女虾”,在江苏徐州居民家阳台的水池里出现。这种小生物浑身呈浅绿色,黑色的双眼凸出长在头的两边,分叉的尾部则是红色,看上去很像虾。据了解,“仙女虾”,学名枝额虫,因其游泳形态比较优美犹如仙女一样而得名,距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和恐龙是同时期的物种。
期刊
5月19日,阿尔泰市文物局在阿尔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乡达布勒哈特村发现了表现“麋鹿”及“狩猎”等动物、人物形象的岩画,这是继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以来在阿尔泰市首次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岩画群。阿尔泰市文物局局长廖绍珍说,此次新近发现的岩画是当地牧民巴特巴依尔在一次放牧中无意发现的,文物工作者正对岩画所绘年代进行研究。
期刊
近日,在湖南平江县进行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文物普查小组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一本《使琉球录》的书籍,此书为明朝陈侃所著,是民国26年(1937年)商务印书馆根据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藏善本—明嘉靖刻本影印。文物专家根据书中记载的大量文字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而日本所称最早发现钓鱼岛,是日本吞并琉球后的1884年,相距1534年明朝琉球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已落后了350年。
期刊
5月18日,苏州博物馆新入藏的吴王余眜剑正式“亮剑”,并与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藏的另一柄吴王余眜剑(又称鲁迅路剑),一同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兵与礼—吴王余眜剑特展”。本次苏州博物馆新入藏的吴王余眜剑,长57.5厘米,宽4.8厘米,一字窄格,圆首,圆茎带箍,宽斜从,中部起脊,双刃弧曲,有束腰。保存基本完好。最为珍奇的是,其上铸有两行铭文,共75字,且铭文完好无缺。
期刊
5月5日至6日,重庆市文物局组织专家,在重庆市大足召开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验收会。历时8年的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以多方面的成果受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并通过验收。验收会期间,专家组前往现场,爬上脚手架,对千手观音造像修复效果进行了仔细考察,审核了项目相关资料。据悉,预计今年6月,千手观音将以健康、良好的状态再次与公众见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