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通过专家验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_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5日至6日,重庆市文物局组织专家,在重庆市大足召开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验收会。历时8年的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以多方面的成果受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并通过验收。验收会期间,专家组前往现场,爬上脚手架,对千手观音造像修复效果进行了仔细考察,审核了项目相关资料。据悉,预计今年6月,千手观音将以健康、良好的状态再次与公众见面。
其他文献
文物鉴定是确保文物征集、保护、研究、传承、收藏和交易正常运行的核心基础性工作。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文物鉴定工作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文博事业发展及文化市场发展的需要。鉴定界乱象丛生,国家级知名专家之间屡屡意见相左,使文博收藏和文化市场界手足无措。笔者在文物研究鉴藏和拍卖交流中也感同身受。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文物鉴定领域体制混乱,鉴定手段没有形成客观科学的理论体系。值得庆幸的是,文博收藏界许多精
期刊
[编者按]马年岁末,老师回西安探亲之际,得与其长谈。殷切寄语、谆谆教诲间,流露出他对当下古陶瓷收藏现状的忧虑,对国内广大藏友的期望,感受颇深。遂概要整理记述刊出,以飨藏友。  有些朋友称我为大师,这个称呼我可当不得。我自认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与那些古陶瓷界的老前辈们相比,自觉不及。那一辈的老专家、大师们,经历了20世纪初那段民族危亡的动荡岁月,那同时也是古陶瓷精品现身与流失的高峰期。历
期刊
翻开长沙市博物馆厚厚的玉器藏品账册,在众多的珍贵玉器中清玉占据了半壁江山,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部清代玉文化史。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的玉器能像清代玉器那样与众人形跟影随、不离分秒,探究其中因缘,解析清玉特征,是下文谋篇之意。  一、神灵崇拜的玉史话  “上天”造就了人类知美的观感和本能。“上天”还用亿万年时光造就了征服人类观感的美丽石头——玉。当先民以玉事神时,它就在大美中显露出神的玄妙美质,以玉祈福
期刊
5月11日,从新疆吐鲁番研究院了解到,考古人员日前对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三件皮囊进行分析表明,它们很可能是距今约2400~2800年前的马球实物。如果该发现被证实,中国马球记录将提前 400~800年,也意味着国内最早的马球运动很可能起源于吐鲁番。这些皮囊与1979年在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的西汉中期马球基本一致,和2004年陕西富平县唐李邕墓中发现的马球图壁画中的“马球”外形也基本一致,由
期刊
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花鸟第一人”的赵少昂(1905—1998年),为20世纪“岭南画派”第二代大师。他在继承了“岭南画派”传统的同时,率先提出了“国画是艺术的最高峰”的观点,并以“融会古今,折衷中外”的艺术理念,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传统发扬和革新拓展。他创作的花鸟画根植于传统中国画的深厚土壤,对传统改革的同时努力向传统回归,成为传统艺术的精华,在中国美术史上亦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艺术创作理论及其作
期刊
5月20日,经历了5个朝代、长达6米多、流转多达10次的“天下第一长契”现身北京。据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文物整理小组最新通报,经多位文物专家现场认证,该地契是内地目前发现跨朝代最多、契纸长度最长、流转次数最多的地契。通州区官方将整理登记这一系列地契文物,并规划建设中国最大的古代地契博物馆。
期刊
近日,一种和恐龙同时代的史前生物—“仙女虾”,在江苏徐州居民家阳台的水池里出现。这种小生物浑身呈浅绿色,黑色的双眼凸出长在头的两边,分叉的尾部则是红色,看上去很像虾。据了解,“仙女虾”,学名枝额虫,因其游泳形态比较优美犹如仙女一样而得名,距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和恐龙是同时期的物种。
期刊
5月19日,阿尔泰市文物局在阿尔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乡达布勒哈特村发现了表现“麋鹿”及“狩猎”等动物、人物形象的岩画,这是继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以来在阿尔泰市首次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岩画群。阿尔泰市文物局局长廖绍珍说,此次新近发现的岩画是当地牧民巴特巴依尔在一次放牧中无意发现的,文物工作者正对岩画所绘年代进行研究。
期刊
近日,在湖南平江县进行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文物普查小组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一本《使琉球录》的书籍,此书为明朝陈侃所著,是民国26年(1937年)商务印书馆根据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藏善本—明嘉靖刻本影印。文物专家根据书中记载的大量文字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而日本所称最早发现钓鱼岛,是日本吞并琉球后的1884年,相距1534年明朝琉球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已落后了350年。
期刊
5月18日,苏州博物馆新入藏的吴王余眜剑正式“亮剑”,并与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藏的另一柄吴王余眜剑(又称鲁迅路剑),一同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兵与礼—吴王余眜剑特展”。本次苏州博物馆新入藏的吴王余眜剑,长57.5厘米,宽4.8厘米,一字窄格,圆首,圆茎带箍,宽斜从,中部起脊,双刃弧曲,有束腰。保存基本完好。最为珍奇的是,其上铸有两行铭文,共75字,且铭文完好无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