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常人的标准评价问题学生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sa9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天晚上,高二男生小可(化名)在宿舍正准备上床睡觉,手机突然从口袋里滑落到地板上。而这一切,恰巧被生活指导老师看到。
  就在生活指导老师伸手去捡手机的瞬间,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小可竟然从双层床上直接跳下来,用力挡开生活指导老师的手,迅速将手机捡起来装进口袋。生活指导老师让小可把手机交出来,他却矢口否认,说那不是手机,是老师看错了。
  第二天,班主任约谈小可,小可依然坚持说他没有玩手机。班主任问他滑落的东西是什么?小可只是一个劲地说那不是手机,并声称“生活指导老师冤枉了我”。生活指导老师眼睁睁地看着小可把手机捡起来,小可竟然还拒不承认。对此,班主任很无奈。于是,在和生活指导老师商量后,他们把小可的问题反馈到了学生处。
  学生处主任在找小可谈话的时候,小可的态度非常强硬,仍然坚称自己没有手机,是生活指导老师看错了。学生处主任觉得小可的态度不够端正,有点生气地对小可说:“你这是什么态度?先站着反思一会儿!”没想到,小可非常激动地质问道:“我又没有犯错,你凭什么让我反思?”说完,小可头也不回地跑出去了!
  小可在校园内转了一圈后,又跑回教室上课。
  小可平时表现如何呢?
  生活指导老师说,小可几乎每天晚上就寝后讲话,而且每次輪到他值日时都不能按质按量做好值日工作。每当问他时,他总是能找出各种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和冤屈。每一次小可出现问题后,生活指导老师都会耐心地教育他,但事后小可依然我行我素。生活指导老师表示,小可的问题,已经完全超出了他能解决的范围。
  班主任说,小可经常在教室内玩电脑。每次被发现时,小可要么说他没有玩,要么说他是看别人玩,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有一次,班主任怀疑小可在教室玩手机,走到他面前时,他把课桌洞堵得很严实,并说班主任无权搜查他的私人物品。班主任也表示,小可虽然不犯大错,但小错不断,让人心力交瘁。
  小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班主任把小可的父母请了过来。他们对小可的现状不仅头疼,还特别心痛。他们很诚恳地说,小可在家里也是很调皮,动不动就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他们对小可也是没有办法,除非他爸爸再揍他一顿。原来,小可的爸爸从小对他要求就特别严格。小可只要一犯错,爸爸就会狠狠地揍他一顿。可以说,小可是在不断的打骂中长大的。小可长大后,开始频繁顶撞爸爸,甚至开始还手了。
  从小可的成长环境及实际表现来看,他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每当犯错时,他就会极力推卸责任。他为什么要极力推卸责任呢?显然,从小的经历让他明白,他一旦承认错误,就会被暴揍一顿。这种从小就屡屡被暴揍的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阴影。承认错误,就意味着付出沉痛的代价;拒不承认错误,说不定会被免于惩罚。小可之所以坚决不承认错误,其实是想保护自己。
  同时,在进入青春期后,小可的逆反心理增强。在意识到自己具备一定的反抗能力后,小可变得更加逆反,并从逆反中“尝到了甜头”。于是,每当遇到问题时,小可都不会轻易配合师长的谈话和教育,有时甚至会采取强硬的态度来应对。小可错误地认为,他越强硬就越有机会逃避责任,最终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少。
  由此看来,小可的父母未能在小可的内心种下温情的种子。小可既没有感受到更多的关爱,也不知道在和他人相处时除了封闭自己、强硬对抗外,还可以坦诚相待、温暖相处。也就是说,小可的父母对待小可的不良方式,不仅让小可受到了伤害,而且让小可习得了与人交往的错误方式,渐渐地远离了坦诚、友善、温暖……
  显而易见,小可是一位受害者。
  客观地说,小可是一位“病人”。
  对于受害者来说,老师需要给予同情和宽容。按照一般的观点来看,小可不仅违反了校规校纪,还顶撞了老师。此时,如果老师和小可较真,那么小可就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试想一下,小可的态度不友善,老师的态度也不友善,这样就把解决问题的所有通道都关闭了——良好的关系是教育问题学生的基础。此刻,老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小可越顶撞,表明他内心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小可就更需要老师的同情和宽容。哪一名学生不想品学兼优?哪一名学生不想得到师长的鼓励?哪一名学生不想广受同伴欢迎?问题学生之所以没有做到,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做到,而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找不到更适合的方式来达成目标。他们是在错乱、失败和纠结中长大的,需要老师给予更多同情和宽容。
  如何消除小可内心的阴影?这是老师需要深入思考的专业问题。当困难出现后,一切的指责和埋怨都无济于事。当然,学生“病了”,老师即便想办法治疗,也不见得能治好。但是,治不好和不去治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对于那些品学兼优、身心健康的学生来说,老师或许就如同一盏明灯,指引他们向更光明的方向前进,这时教师的作用便是锦上添花;对于那些品学堪忧、身心有恙的学生来说,老师或许是一架梯子,将他们拉回到阳光明媚的青春年华,这时教师的作用便是雪中送炭。显而易见,对问题学生的雪中送炭,更能彰显教师的专业水平,更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问题学生都不同于普通学生,他们一般有着极为特殊的童年经历、消极的生命体验或濒于扭曲的心理特征。既然问题学生不一样,老师就不能以普通学生的标准来评价他们。不以普通学生的标准来评价问题学生,这既是教育的需要,也是科学看待问题的明智选择。当然,老师绝对不能明晃晃地给问题学生贴上不正常的标签,但的确需要在内心客观看待问题学生。不以常人的标准评价问题学生,是以平常心对待问题学生的基础,当然也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前提。
  例如,某天问题学生顶撞老师了,而老师很在乎问题学生让自己丢了面子,那么还如何能同情、了解、帮扶问题学生呢?如果老师把问题学生的顶撞理解为问题的呈现,而不是把问题学生的顶撞看成是一般意义的顶撞,那么老师就不会产生太多不良情绪了。对于问题学生,老师的确需要看到他们的特殊性,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需要说明的是,那些习惯型、品德型、学习型、心理型的问题学生,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特殊的“结”。这个特殊的“结”,是人和人不同的关键之所在。
  比如,对于习惯型问题学生来说,他们的习惯为什么不好?我们深入了解之后就会发现,他们在童年时,父母可能包办代替的太多了,以致这些学生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丧失了很多自主成长的机会,不能独立地把事情做好;抑或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太严厉了,凡事都要紧盯着,做不好就批评、呵斥,这样他们在内心肯定会有不配合甚至是强烈的抵触情绪,并因此变得懈怠。
  此外,鉴于生理和心理上的遗传因素不同,每个人的心智、性格和健康等生来就是不一样的,再加上后天家庭结构、成长氛围、童年经历等不同因素,就更是千差万别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是这样,问题学生与问题学生之间也是这样。这也告诉我们,对待问题学生不可一视同仁,对待同类型的问题学生也不可一视同仁。
  比如,同样是厌学型问题学生,甲同学厌学的原因可能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愿意勤奋学习;乙同学厌学的原因可能是求学前期是努力学习的,但是学习效果一直比较差,于是自暴自弃;丙同学厌学的原因可能是家长的要求太高了,经常苛责,很少鼓励,因此被压垮了;丁同学厌学的原因可能是某次因故没有做完作业,而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就严厉地批评他,于是丁同学逐渐产生了厌烦情绪……每个厌学型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带给他们深刻印记的特殊经历。
  由上可见,问题学生的与众不同要求老师在看待问题学生时,首先要学会从问题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学生——用问题学生的眼光分析问题学生的问题,用问题学生的标准评价问题学生的问题,用问题学生的需求指导问题学生的问题。如此,老师才能更敏锐地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才能更坦然地接纳问题学生的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
  蔡元培曾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法选择学生,但可以选择为学生的将来多想一点、多爱一点、多做一点。面对问题学生,我们要想得更透彻一点,看得更长远一点,做得更高端一点。
  责任编辑 徐世兵
  赵 坡
其他文献
全国知名班主任,全国优秀青年班主任,佛山市名班主任,南海区高级班主任,南海区班主任培训基地负责人,南海区十大杰出青年,“国培”专家,“小活动大德育”品牌研发者。著有《小活动大德育》《中学德育问题与对策》《做更专业的教育》《小班级大教育》等著作,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受邀在全国进行德育交流数百场。  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教育的本质不是补短,而是扬长。所以,教育就是帮助每个
點评: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我们班召开了“共爱一个家”微班会。  在微班会开始前,我就在学生及家长中进行活动素材和方案的征集,并邀请家长参加活动。  班会开始了,主持人大步走上讲台:“蓝色的地球涌动着生命的旋律,绿色的世界养育着万千生命。我们需要一个美好的环境,让我们小手牵大手,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都有哪些行动呢?”  话音刚落,向日葵小组就走上讲台。组长刘姿妤说
弗里克的《帖木兒》被偷了!  弗里克先生对书的热爱可以说是如痴如狂,他仅靠着一家书店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无妻无儿的他,书便是其唯一伴侣,《帖木儿》更是被他视为掌上明珠。这本上世纪便已绝迹的古书却在他昨晚的一次疏漏中丢失了。为此,他找寻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双眼布满血丝的弗里克兴冲冲地来到警局,“我要报案,我丢了一本很贵重的书!”“书?”同样睡眼惺忪的警察暗暗发笑,“这年头,连丢书都会有报案。”随
他是一位父亲,也是一位益友,更是一位良师。他学贯中西、涉猎广博,他思想深邃、虚怀若谷。他把自己对艺术的挚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儿子的关爱化作了一封封书信,寄给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千言万语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使其克服成长的困境,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级的艺术家。他就是傅雷,这一封封书信就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傅雷家书》。  傅雷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1954年,
实践让我们将阅读中获取的“应然”转化为“实然”,将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班主任的思考力自然也随之提高。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班主任不仅要对失败的案例进行反思,还要对看似成功的案例进行反思。据观察,很多时候,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即使成功了,也不知道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小白不是我的学生,甚至不在我们学校就读。小白父母在他小学时就离异了,但是仍共同承担着小白的教育。父母离异后,小白的性格变得内向
父子(女)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激活父子(女)关系,使父亲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父亲和子女的关系在引导子女走向外部世界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我们通过开发让父亲参与的班级活动来活跃父子(女)关系,促进父子(女)关系和谐,保障孩子健康发展。  “父亲参与”在教育中的价值与必要性  尽管父母都会鼓励孩子去探索外面的世界,然而,父親和母亲还是有诸多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德育工作切入互联网络,使网络为我所用,助我成长。建立教师、家长共同的班级群  网络聊天气氛轻松活泼,且传递快、辐射广。我们班有QQ群,也建立了微信群。我坚持每天都会在群里“冒泡”,介绍一下班级一天的“大事”和“新闻”,表扬班里当天的好人好事,同时也指出共性问题。对于个别同学的不良行为,则跟相应家长私聊。  我发现,每天来光顾这个班级微信群的家长很多
每位家长在文化程度、职业类别、气质修养方面都不尽相同,他们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喜欢干涉班主任工作的家长,面对这样的家长,沟通时既要以诚相待,又要讲究方法。  以守为攻。鉴于学生不爱阅读课外书籍的现象,我在班上发起了读书活动,并且创办了周刊用来登载学生的读后感,还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活动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一段时间后,学生们的读书热情明显高涨,课间埋头阅读、交换图书
上一期,我们考察了家校合作的历史,这一期,我们就家校合作的内涵及形式展开探讨。家校合作的内涵阐释  家校联系,是指家校间人、事、物之间的有机关联。家校沟通,是指家庭和学校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彼此了解,相互合作,通过语言等多种媒介进行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的行为,是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合作,狭义指家庭与学校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家校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
不少班主任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某同学学习不用功,班主任劝他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他却说:“老师,你考上重点大学,还不是一个月只有几千块,还没有我家收租多……”老师顿时哑口无言,无比郁闷。面对一群不差钱、生活无压力的学生,班主任要解决的一大问题是:学生成长无动力,怎么办?  面对这类学生,教育应该做到激发和唤醒。实践中,我通过3个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