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机 构】
:
,
【出 处】
: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发表日期】
:
2020年19期
其他文献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固有的一种吞噬细胞,其准确识别需要被吞噬的凋亡神经元或组织碎片,发挥出正常的吞噬功能,是维持大脑稳态的基础。一旦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出现异常,如吞噬不足或吞噬过度,可参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神经精神性疾病的病理过程。目前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不同活化表型的转化调节可改变其吞噬活性,同时小胶质细胞表达的能识别"吃我"、"别吃我"信号的多种受体,与相关信号分子结合后可发挥促进或抑
目的探讨菊形团形成性胶质神经元肿瘤(RGNT)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RGNT患者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并对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单发病灶6例,4例位于小脑蚓部及其周围区域(其中2例累及松果体区、顶盖),2例位于第四脑室内;多发病灶1例,病灶分别位于第三脑室及侧脑室内。7例患者病灶均为以囊变为
目的探讨经Dolenc入路手术夹闭部分复杂性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其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7月至2019年6月经Dolenc入路手术夹闭的27例部分复杂性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疗效并总结手术经验。结果术中26例动脉瘤夹闭顺利,1例改行包裹术。术前3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中术后2例好转、1例无变化;术后新
目的分析脑积水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分流泵的调压频次及特点,探讨分流泵的调压频次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101例患者,根据患者术后调压频次高低分为未调压组、低频调压组(1~2次)和高频调压组(2次以上)。比较高压性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与调压频次的关系,调压原因与调压频次的关系,以及不同调压频次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1
脑小血管病是因颅内小动脉、微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病变引起脑组织缺血或者出血性损害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本文现围绕脑小血管病研究历程、分类、影像学标志物、发病机制、治疗方案等综述如下,以期增加临床医生对该病的了解。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神经根袖套成形术治疗Tarlov囊肿的疗效。方法对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1例症状性Tarlov囊肿患者,行显微镜下神经根袖套成形术治疗(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并于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或12个月)时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手术疗效。结果41例患者术后1周、3个
目的总结结节性硬化症(TSC)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及4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基因诊断明确的2个TSC家系,归纳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通过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和家系突变验证,查明遗传学病因。结果2个家系先证者分别为1岁7月女性、2岁4月龄男性;出生时均正常,学龄前期出现癫痫发作。先证者的姐、妹及母亲均出现多块散在色素脱失斑,无癫痫发作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是由外部创伤致使脑组织损伤、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目前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也暂无优良的治疗方案。TBI可根据发生时间初步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近年来大量研究者开始寻找微小RNA(miRNA)等有效生物信号分子,以期尽早发现并干预TBI后强烈的继发性损伤。研究表明miRNA作为小型非编码RNA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进程中起关键作用,被认为是病理生理条件下神经
目的分析伴前庭蜗神经症状的自发性颅内低压(SIH)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前庭蜗神经症状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2例SIH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并依据是否出现头晕、眩晕、耳鸣、耳胀或听力下降症状分为伴前庭蜗神经症状组(n=27)和不伴前庭蜗神经症状组(n=45),比较2组患者临床及头颅MRI特征。头颅MRI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