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扩大进口,增加出口,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协调平衡发展,中国政府决定:从第101届开始,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2006年10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官方姿态表明,中国多年来以扩大出口为支撑点之一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向进出口并重的平衡模式转型。
毫无疑问,这一切先由最能代表中国外贸大国形象的广交会开始。
“进口”再登舞台
广交会这个共和国外贸史上的长子,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综合展会,蜚声海内外。据统计,第100届广交会迎来了来自21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万海外客商,累计成交额达到340.6亿美元,创中国外贸史新高。
回顾过去,广交会也曾有過不短的进口历史。时光倒流50年,西方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新中国进口物资困难重重。广交会从第三届起,就开始有了进口业务,第三届的进口额为1229万美元,第四届为2069万美元,之后几十年绝大多数年份都有进口,而且金额不断扩大,关于广交会进口成交统计一直到1991年春交会结束,当届进口额已达到2.15亿美元。
广交会早期进口以钢材、化工原料、农药等为主,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主要进口大型机械设备,从80年代起,出口至上战略受到青睐,广交会进口比重随之逐年下降,到90年代已基本停止。
在“出口重于进口”的惯性思维下,上世纪90年代起,除1993年出现逆差外,其余各年均为顺差。而这段时期内,广交会的成交总额已雄霸中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强,为巨额顺差“贡献”良多。
巨额顺差终于引发了2003年以来频繁的贸易摩擦。政府已意识到,扩大进口平衡外贸是解决当务之急的最有效“良方”。2004年起,商务部已在慎重考虑重设广交会进口功能的可能性。2006年广交会更名后,知情人士称,增设进口功能之事国家已酝酿两年有余,“毫无疑问的是,展会规模肯定会扩大”。
“展区”设在琶州
进口功能重登历史舞台,广交会究竟会以何种面目扩大进口,各界提出了“举办三期”、“分馆而设”等众多建议。
截至2007年1月,第101届广交会的办展、组展、招展方式还在研究中,目前中国外贸中心正向商务部上报方案,还没有得到最终定案。
据透露,中心已经决定在琶州21号馆2楼划出了10400平方米的面积作为进口展区,具体划分为高新技术、五金工具、建材及厨卫设备、日用消费品、珠宝首饰、食品及农产品九个展区,能容纳700多个标准摊位。
与过去进口不同,本次进口分工业、消费品两大类别,主要是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有利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新技术产品、与中国优势互补的机电产品、节能环保产品以及政府跨国采购商品。
“第101届新开辟的1万平方米的进口馆只是一个尝试,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大家都在观望。成功了有经验了相信将来的进口展区会更大,以满足更多境外企业参展的需求。”
目前,琶洲馆二、三期工程已全面动工,预计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届时,琶洲馆将提供国际标准展位约18000个,为进口展区的可能扩容作了准备。
“招商”巧借外力
出口经验丰富的广交会在进口上是否具有同等的号召力,转型后是否有一流的境外企业来参展,其参展后是否能够找到合适的中国代理商,这些是衡量广交会能否成功扩大进口的主要标准。
毋庸置疑,广交会转型后对国外企业有很大吸引力,但对正在转型中的广交会来说,对外招商成为了首当其冲的难题。知情人士指出,对海外参展商缺乏了解是广交会目前最大的问题,如果由广交会自己去海外寻找参展商资源无疑是大海捞针,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借助外力是现时最有效的办法。
据悉,进口展区招展实行市场化运作,对各国和地区的企业开放,并以敞开的姿态欢迎与中国贸易存在逆差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前来参展。
相关人士透露,广交会现采取几种招商方式,一是利用国外媒体攻势吸引境外企业直接报名;二是与国外工商团体、商业商会签署招展代理协议,由其向境外企业宣传招展;三是与国外著名的展览公司合作,共享客户资源和互助开发市场。目前,外贸中心已与德国科隆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英国、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有合作的接触和探讨。
编辑:舒 迎
毫无疑问,这一切先由最能代表中国外贸大国形象的广交会开始。
“进口”再登舞台
广交会这个共和国外贸史上的长子,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综合展会,蜚声海内外。据统计,第100届广交会迎来了来自21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万海外客商,累计成交额达到340.6亿美元,创中国外贸史新高。
回顾过去,广交会也曾有過不短的进口历史。时光倒流50年,西方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新中国进口物资困难重重。广交会从第三届起,就开始有了进口业务,第三届的进口额为1229万美元,第四届为2069万美元,之后几十年绝大多数年份都有进口,而且金额不断扩大,关于广交会进口成交统计一直到1991年春交会结束,当届进口额已达到2.15亿美元。
广交会早期进口以钢材、化工原料、农药等为主,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主要进口大型机械设备,从80年代起,出口至上战略受到青睐,广交会进口比重随之逐年下降,到90年代已基本停止。
在“出口重于进口”的惯性思维下,上世纪90年代起,除1993年出现逆差外,其余各年均为顺差。而这段时期内,广交会的成交总额已雄霸中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强,为巨额顺差“贡献”良多。
巨额顺差终于引发了2003年以来频繁的贸易摩擦。政府已意识到,扩大进口平衡外贸是解决当务之急的最有效“良方”。2004年起,商务部已在慎重考虑重设广交会进口功能的可能性。2006年广交会更名后,知情人士称,增设进口功能之事国家已酝酿两年有余,“毫无疑问的是,展会规模肯定会扩大”。
“展区”设在琶州
进口功能重登历史舞台,广交会究竟会以何种面目扩大进口,各界提出了“举办三期”、“分馆而设”等众多建议。
截至2007年1月,第101届广交会的办展、组展、招展方式还在研究中,目前中国外贸中心正向商务部上报方案,还没有得到最终定案。
据透露,中心已经决定在琶州21号馆2楼划出了10400平方米的面积作为进口展区,具体划分为高新技术、五金工具、建材及厨卫设备、日用消费品、珠宝首饰、食品及农产品九个展区,能容纳700多个标准摊位。
与过去进口不同,本次进口分工业、消费品两大类别,主要是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有利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新技术产品、与中国优势互补的机电产品、节能环保产品以及政府跨国采购商品。
“第101届新开辟的1万平方米的进口馆只是一个尝试,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大家都在观望。成功了有经验了相信将来的进口展区会更大,以满足更多境外企业参展的需求。”
目前,琶洲馆二、三期工程已全面动工,预计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届时,琶洲馆将提供国际标准展位约18000个,为进口展区的可能扩容作了准备。
“招商”巧借外力
出口经验丰富的广交会在进口上是否具有同等的号召力,转型后是否有一流的境外企业来参展,其参展后是否能够找到合适的中国代理商,这些是衡量广交会能否成功扩大进口的主要标准。
毋庸置疑,广交会转型后对国外企业有很大吸引力,但对正在转型中的广交会来说,对外招商成为了首当其冲的难题。知情人士指出,对海外参展商缺乏了解是广交会目前最大的问题,如果由广交会自己去海外寻找参展商资源无疑是大海捞针,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借助外力是现时最有效的办法。
据悉,进口展区招展实行市场化运作,对各国和地区的企业开放,并以敞开的姿态欢迎与中国贸易存在逆差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前来参展。
相关人士透露,广交会现采取几种招商方式,一是利用国外媒体攻势吸引境外企业直接报名;二是与国外工商团体、商业商会签署招展代理协议,由其向境外企业宣传招展;三是与国外著名的展览公司合作,共享客户资源和互助开发市场。目前,外贸中心已与德国科隆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英国、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有合作的接触和探讨。
编辑:舒 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