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林老人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yemei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天,他在一片树林里迷了路。他的大排量摩托车、手机和导航仪都帮不上他,他热切盼望能见到一个活生生的人。
  “有人吗?”他近乎声嘶力竭地喊道。
  “喊什么?别吓着她。”随着铜质般的声音望去,只见一位护林老人站在林子里。老人高高的个子,六十多岁,目光严厉且有神,古铜色的脸与身后的树干一个颜色。
  老人朝身后的小道摆摆头说道:“跟我来吧。”
  他骑上摩托车追上老人,刚想叫声大爷,老人头也不回地说道:“把你那电驴子关掉,她闻不了油烟味!”
  他听了心里有点不快。你老伴又没在跟前,这油烟味能呛得着她吗?可他嘴上没说,乖乖地推着摩托车跟老人来到他的住处。
  老人让他把摩托车停放到门前,领他进屋坐下,又轉身去了厨房。这间屋子并不大,套间里面有一个土炕,是老人睡觉的地方,旁边放着一部老式电话机,外间有一张自做的小方桌,几个从山上砍来的小木墩,算是老人的客厅了。他老伴并没有在屋里,也许在厨房里忙着吧。
  过了一会,老人回来了,手里端着两个盛满热水的搪瓷茶缸。老人把其中的一个搪瓷茶缸放到他面前,说道:“今儿你就住我这,明天我送你出山。”
  他点头答应,随后又迫切地问道:“大爷,您这里有电吗?”
  老人说:“没有。”
  他失望地把手机扔到小桌子上,说道:“我的手机早没电了,这可怎么办?”
  老人说:“你为啥不早说,我能给你充电。”
  他纳闷,没电怎么能充电?于是他跟着老人一起来到屋外。老人指着窗台上一块巴掌大的太阳能板告诉他,这是用来给手机充电的。他又指指山坡上另几块更大的太阳能板说,那是晚上用来照明和做饭的。他为老人这么强的环保意识感到惊愕,也让他很快跟山外的朋友取得了联系。
  临近中午,他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他从摩托车上拿下自己的包,取出一些罐头香肠和矿泉水要与老人分享。不料老人看到这些东西后,脸色一下沉了下来,他冷冷地说道:“快把你这些东西收起来,全是些垃圾,她也不喜欢这些东西。”
  老人又一次提到了她,可他始终没见到她的影子,这让他的好奇心大增。他想问,又不敢贸然开口。
  老人要去做午饭,他提出做帮手,老人坚决不同意,说:“你坐着就行,什么都不要管。”
  那天,他第一次品尝到了真正的野味大餐,全是山里的绿色产品,吃得他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正在这时,老人的电话响了。老人抄起电话一听便大发雷霆,他对着话筒高声叫道:“告诉你兔崽子,老子说过多少遍了,你那四个轮的我就是不坐,我自己会走,我再说一遍,她不喜欢那油烟味!”说完,老人生气地挂掉了儿子的电话。
  老人气呼呼地坐下来,又转脸对他说:“听着,你明天也不准骑那两个轮的电驴子。”
  “那我怎么走啊?”他问。
  老人朝山下一指说道:“坐船!”
  他起身朝山下一望,原来山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蜿蜒通向山外。
  晚上,老人打开了屋子里的灯,让他到里屋的土炕上休息。他这时突然想到老人的那个“她”,便问道:“那大娘睡在哪?”
  老人怔了怔,然后说:“早没了。”
  他就更加好奇:“那她怎么还怕油烟味?”
  “不,是林子。”老人说。
  “林子?”老人一口一个“她”,说得那么亲切,原来说的是林子。他不禁又问:“林子也会呼吸?”
  “怎么不会?”老人用深沉的口吻继续说道:“这林子呀,也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她们也会哭,也会笑,也喜欢洁净清新的空气,也会讨厌那油烟味。”
  他的心仿佛被针扎了一下,他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来描绘大森林,也为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感到脸红。那晚,他与老人并排而卧,闻着老人身上特有的松香味道酣然入睡。
  第二天一早,他随老人来到小河边,把摩托车推到小船上。老人说声坐好,手中的竹竿轻轻一点,小船便顺水而下。不到半个小时,小船便慢慢靠在岸边,老人指着远处的一条小道说:“从这走,你就可以到县城了。记住,下次来,可别再骑这电驴子了,她是不喜欢油烟味的。”
  第二年开春,他果然骑着单车来春游,却没能见到老人。他站在老人的小屋前喊了一声,一位五十岁左右的汉子走过来,说道:“喊什么呢,别吓着她!”
  他听着耳熟,却不是老人。
  汉子说,老人是他父亲,年初为了捡拾游人扔下的垃圾摔下山崖,去世前,坚决要儿子答应他,一定要看护林子。
  他随汉子来到老人坟前,深深鞠上一躬,告诉老人,他这次没骑电驴子,请老人安心。
  选自《天池》
其他文献
1943年,初秋,华东沂蒙山山麓。  天空明净,似水洗过一般,苞谷肥壮,高梁头沉,丰收在望。  一支连续作战的八路军骑兵小分队在行军时遭到了日军数倍兵力的伏击。  子弹已经打光。  钢刀落地,连同一只断臂。  一道血柱从断臂处喷涌而出,带队的老刘猛一阵晕眩,在马背上摇摇晃晃。  土肥原贤三一手握军刀,一手挽马缰,阴冷地注视着面前的血人。他拍马向前,用刀尖挑起钢刀的柄环,伸到老刘的眼前。钢刀闪着青幽
期刊
大太太是个有心计的人。  大太太是大家闺秀,三十年前嫁给吴家大少爷成了大少奶奶。吴家家规严,规定男人四十岁以前不许纳妾。但吴大少爷花心,想纳妾不敢,就偷偷在外边偷鸡摸狗。火急火燎地熬到不惑之年,就好像憋足劲准备起跑的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大少爷迫不及待地开始纳妾。大少奶奶当然不高兴,但却也没有拒绝的理由,况且大少奶奶理亏,大少奶奶理亏的原因是她不生养,嫁到吴家二十年没生下一男半女。如果不是那个家规囿
期刊
从小村到镇上一点也不远,推着木轮小车不到半个时辰就到了。他每天会早起,天不亮就把卖豆腐的家什儿侍弄好,去镇上卖豆腐。老爷子七十多岁了,腿脚还灵便。好在,他的豆腐卖得很快,只推着车子吆呼两趟街,一车豆腐就卖完了,用不着到第三趟街上去。  镇上有人说,老爷子,您就不兴多做些,让我们也吃上您老的豆腐!  老爷子不作答,只是笑,笑得白胡子抖起来。  上了岁数,他不想累着。还活七十吗?人不和命挣,他明白。 
期刊
三、幼儿的表演也不是表演  不是表演是什么?我用最简回答:是成长。  幼儿园把通常的“情景剧”改成了“情境剧”,从“景”到“境”虽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同。前者是以观众为中心的表述,是把儿童表演视为给观众看的“情景”,后者不然,是以儿童为中心,旨在让儿童融入故事的“情境”。  所以,对于幼儿表演我曾说过:我们给孩子们的不是舞台,是成长的平台;台下的家长也不是观众,是儿童成长的啦啦队。所以才说:儿童情
期刊
我是一株生长在悬崖上的无名花,我的花瓣有两种颜色,一种纯白如雪,一种红艳如血。我在这悬崖边上生长了一千年,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叫我爱情花。  每天有无数的情侣从四面八方前来,他们站在悬崖下面指着我兴奋地大叫,闭着眼睛相互祈祷。他们的甜蜜让我羡慕——爱情真好。  如果摘到了那朵花,两人间的爱情就能永恒。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人类之间开始流传这样的说法。我不知道是谁说的,但我知道自己没有这个力量。我
期刊
雪白的梨花  春嫂家的小院,正当中有一棵树,是梨树。说来怪得不能再怪,只开花,不结果,一个果也不结。姑嫂们嘻笑着,说这是一株公梨树。  公梨树应该砍掉,可春嫂不,她每年可以看一次繁茂的梨花,如霜如雪,还放出淡淡的花香。临谢花的三五日,春风一吹,雪白的花瓣飞舞着,纷纷扬扬。院子里,缸沿上,凉灶锅台上,最有趣的是,连跳跳跃跃的小猫咪的背上,也常常驮着三片五片的。  梨花如信使,每年清明过后第十天准时含
期刊
夜,像藏在黄昏深处,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出来,占据了整个小区。天上的星子零零星星地挂了起来。假山旁传来流水声,阳台上的兰,又开了花。  家里只有落梅一个人,她坐在阳台上,抚摸着孕育着小生命的肚子,若有所思。  落梅抬起头,凝望着天空中的星月,抱着膝盖,然后将头埋进膝盖里,和眼泪一起埋了进去。  她成家了,公公婆婆疼爱自己,丈夫疼爱自己。她没有不满足,她只是想念自己的娘。虽然说婆婆待自己像亲闺女,
期刊
大多数人是不了解章鱼的。  一部分人知道章鱼能食。  还有些人知道章鱼能吐墨汁似的水,迷惑敌人。  爱好童话的人把章鱼写进童话书,编造出章鱼的故事来。  但有一只章鱼,活在所有人的视线之外、想象之外。  这是只爱游泳的章鱼。  像多数章鱼一样,这只章鱼生活在幽暗的深海。偶尔,阳光会光顾这片海域,比如季节轮回的某个特殊的时间点,阳光走到一个恰好的角度,或者因为大片水草的集体狂欢,奇妙的阳光透过缝隙倾
期刊
奶奶已经瘫痪很久了。  她总是坐在堂屋,眼睛不眨地看着门外的世界,她已经瘫痪很久了,半个身子不能动弹,嘴还歪着说不清话,如果不是偶尔张一下她的歪嘴,会以为她是一座陈年的雕塑。  半边身子不能动弹的后果是失去了隐私和自由。至少在年幼的欢子眼里是这样,再加上她所有的语言都只剩下“啊!”,所有的活动范围只剩下床和靠椅。  “如果我老了以后变成这样还不如死了算了。”  欢子在心里说。  这时候奶奶留给她的
期刊
翠芹婶说,姐,你就让我干一会儿吧。你家这么大的事,我一点忙帮不上,心里难受。  年幼时在乡下,生活中总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字,那就是“借”。借什么呢?借钱。我八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拉扯我和大我三岁的哥哥,土里刨食,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即便是掰成两半,也不够花,于是便借。  那时村人大都不富裕,但都淳朴,只要来人进了家门开了口,多少都会借一点的——人家张回嘴不容易,总不能让人家白跑一趟吧。好借好还,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