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翠芹婶说,姐,你就让我干一会儿吧。你家这么大的事,我一点忙帮不上,心里难受。
  年幼时在乡下,生活中总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字,那就是“借”。借什么呢?借钱。我八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拉扯我和大我三岁的哥哥,土里刨食,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即便是掰成两半,也不够花,于是便借。
  那时村人大都不富裕,但都淳朴,只要来人进了家门开了口,多少都会借一点的——人家张回嘴不容易,总不能让人家白跑一趟吧。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母亲总会在约定的期限内,准时归还,卖粮食或者是卖鸡鸭。
  有一年秋天,母亲要盖房。老屋实在是太老了,像一位白发豁牙且拄拐的老人,有房梁随时会朽断,土墙随时会坍塌的危险。买材料的钱可是个大数目。先借钱,母亲跑东家去西家。有人家不等母亲上门,自个儿就拿着钱来了。互相帮衬、互相扶助,这是那时的村风。
  邻居翠芹婶也来了,但她只是站在门口,一副难为情的样子,说,姐……我没钱借你,真不好意思。翠芹婶家的奎叔在建筑工地上摔坏了腰,一直在家里躺着。她婆婆,我喊作二奶奶的,也得了病瘫在床上。
  钱借够了,材料买齐了,动工。母亲累倒了,幸好有村人帮忙,盖房还算顺利。
  有一天,夜深了,我在临时搭起的草棚里还没睡,突然听到自家建房的工地上,有唰啦唰啦的声音传来。我和母亲出去,借着月光,看到有人在我家工地上忙活,是在筛沙。走近了看,是翠芹婶。
  母亲说,翠芹,你不去睡觉,咋来筛沙了呢?便去夺她手里的锨。翠芹婶一边往后闪躲,一边说,姐,你就让我干一會儿吧。孩他爹和俺娘,还有孩子,都伺候完睡着了。现在筛了沙,明日你就省点工夫了。母亲说,翠芹啊,你忙了一天了,抓紧回去睡觉。伺候病人比盖房的活儿还要累。说着,又去夺翠芹婶手里的锨。翠芹婶把锨藏在背后,说,姐,你就让我干一会儿吧。你家这么大的事,我一点忙帮不上,心里难受。
  母亲终究没劝得了翠芹婶。那晚,姐俩筛沙,唰啦唰啦,一直到很晚。我在草棚里听,总以为是外面在下雨。
  房子建成那天,母亲炒了很多菜,请来帮忙的乡人们吃饭。我去叫翠芹婶来,她不来。母亲亲自去叫,她还是不来。
  第二天晚上,母亲炒了几个菜,茄子土豆之类的,又去翠芹婶家,硬是将她拉了来。两人对坐,喝酒,一人一茶碗。酒是自家地瓜干酿的。
  母亲有点喝多了,絮絮叨叨。旁边的我听得出,母亲其实就说了一句话:你借给我的,是比钱还要重要的东两,那就是姐妹间的一份情意。
  选自《平顶山日报》
其他文献
在明邻寺的素食餐厅里,有一道名菜,叫蟹藕。  虽为素菜,却有一种肉汁的芬芳。蟹肉白软如玉,夹杂金黄,鲜如淡盐,肉泥藏于莲藕中,略带泥土腥气,微甜腻。  “蟹肉是什么做的?”食者问。  “米。粳米。捣碎之后加玉米屑。蒸软。”因为工序复杂,这道菜也价格高昂,而且每天只供应十份。  为了招揽生意,素食餐厅的余老板在门前做了一个大大的广告:  邂逅常有,蟹藕不常。  ——有缘人品味真迹  明邻寺并不是本城
期刊
1943年,初秋,华东沂蒙山山麓。  天空明净,似水洗过一般,苞谷肥壮,高梁头沉,丰收在望。  一支连续作战的八路军骑兵小分队在行军时遭到了日军数倍兵力的伏击。  子弹已经打光。  钢刀落地,连同一只断臂。  一道血柱从断臂处喷涌而出,带队的老刘猛一阵晕眩,在马背上摇摇晃晃。  土肥原贤三一手握军刀,一手挽马缰,阴冷地注视着面前的血人。他拍马向前,用刀尖挑起钢刀的柄环,伸到老刘的眼前。钢刀闪着青幽
期刊
大太太是个有心计的人。  大太太是大家闺秀,三十年前嫁给吴家大少爷成了大少奶奶。吴家家规严,规定男人四十岁以前不许纳妾。但吴大少爷花心,想纳妾不敢,就偷偷在外边偷鸡摸狗。火急火燎地熬到不惑之年,就好像憋足劲准备起跑的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大少爷迫不及待地开始纳妾。大少奶奶当然不高兴,但却也没有拒绝的理由,况且大少奶奶理亏,大少奶奶理亏的原因是她不生养,嫁到吴家二十年没生下一男半女。如果不是那个家规囿
期刊
从小村到镇上一点也不远,推着木轮小车不到半个时辰就到了。他每天会早起,天不亮就把卖豆腐的家什儿侍弄好,去镇上卖豆腐。老爷子七十多岁了,腿脚还灵便。好在,他的豆腐卖得很快,只推着车子吆呼两趟街,一车豆腐就卖完了,用不着到第三趟街上去。  镇上有人说,老爷子,您就不兴多做些,让我们也吃上您老的豆腐!  老爷子不作答,只是笑,笑得白胡子抖起来。  上了岁数,他不想累着。还活七十吗?人不和命挣,他明白。 
期刊
三、幼儿的表演也不是表演  不是表演是什么?我用最简回答:是成长。  幼儿园把通常的“情景剧”改成了“情境剧”,从“景”到“境”虽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同。前者是以观众为中心的表述,是把儿童表演视为给观众看的“情景”,后者不然,是以儿童为中心,旨在让儿童融入故事的“情境”。  所以,对于幼儿表演我曾说过:我们给孩子们的不是舞台,是成长的平台;台下的家长也不是观众,是儿童成长的啦啦队。所以才说:儿童情
期刊
我是一株生长在悬崖上的无名花,我的花瓣有两种颜色,一种纯白如雪,一种红艳如血。我在这悬崖边上生长了一千年,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叫我爱情花。  每天有无数的情侣从四面八方前来,他们站在悬崖下面指着我兴奋地大叫,闭着眼睛相互祈祷。他们的甜蜜让我羡慕——爱情真好。  如果摘到了那朵花,两人间的爱情就能永恒。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人类之间开始流传这样的说法。我不知道是谁说的,但我知道自己没有这个力量。我
期刊
雪白的梨花  春嫂家的小院,正当中有一棵树,是梨树。说来怪得不能再怪,只开花,不结果,一个果也不结。姑嫂们嘻笑着,说这是一株公梨树。  公梨树应该砍掉,可春嫂不,她每年可以看一次繁茂的梨花,如霜如雪,还放出淡淡的花香。临谢花的三五日,春风一吹,雪白的花瓣飞舞着,纷纷扬扬。院子里,缸沿上,凉灶锅台上,最有趣的是,连跳跳跃跃的小猫咪的背上,也常常驮着三片五片的。  梨花如信使,每年清明过后第十天准时含
期刊
夜,像藏在黄昏深处,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出来,占据了整个小区。天上的星子零零星星地挂了起来。假山旁传来流水声,阳台上的兰,又开了花。  家里只有落梅一个人,她坐在阳台上,抚摸着孕育着小生命的肚子,若有所思。  落梅抬起头,凝望着天空中的星月,抱着膝盖,然后将头埋进膝盖里,和眼泪一起埋了进去。  她成家了,公公婆婆疼爱自己,丈夫疼爱自己。她没有不满足,她只是想念自己的娘。虽然说婆婆待自己像亲闺女,
期刊
大多数人是不了解章鱼的。  一部分人知道章鱼能食。  还有些人知道章鱼能吐墨汁似的水,迷惑敌人。  爱好童话的人把章鱼写进童话书,编造出章鱼的故事来。  但有一只章鱼,活在所有人的视线之外、想象之外。  这是只爱游泳的章鱼。  像多数章鱼一样,这只章鱼生活在幽暗的深海。偶尔,阳光会光顾这片海域,比如季节轮回的某个特殊的时间点,阳光走到一个恰好的角度,或者因为大片水草的集体狂欢,奇妙的阳光透过缝隙倾
期刊
奶奶已经瘫痪很久了。  她总是坐在堂屋,眼睛不眨地看着门外的世界,她已经瘫痪很久了,半个身子不能动弹,嘴还歪着说不清话,如果不是偶尔张一下她的歪嘴,会以为她是一座陈年的雕塑。  半边身子不能动弹的后果是失去了隐私和自由。至少在年幼的欢子眼里是这样,再加上她所有的语言都只剩下“啊!”,所有的活动范围只剩下床和靠椅。  “如果我老了以后变成这样还不如死了算了。”  欢子在心里说。  这时候奶奶留给她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