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危机与人类危机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看电影《南征北战》,有一个镜头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山东境内实行战略退却,来到一条大河旁,一位战士手捧河水一饮而尽,高兴地说,又喝到家乡的水了。从拍这部电影到现在,几十年时间如白驹过隙,可是如今不仅在山东境内,就是整个华北平原,你还能找到一条有水的大河吗?即使是有水,你还敢用双手掬一捧喝下去吗?
  从北京六里桥出发,沿京珠高速公路南行,按照路旁标志牌的提示,你可以看到海河流域的许多河流:永定河、拒马河、瀑河、漕河、唐河、大清河、沙河、滹沱河、槐河、漳河、支漳河、安阳河、淇河等等,但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多数都是没有流水,干涸见底,有的河床上长满了庄稼,有的河床变成了挖沙场,有的河流虽然有水,也是涓涓细流,浅浅一线,毫无生机。不仅枯水季节如此,丰水季节也好不了多少。滹沱河河床常年不见一滴水,河床两边种着庄稼,中间奔跑着拉河沙的汽车,远远看去就像一片满目疮痍的沙场。
  没有水的河流还能叫河吗?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河,从水,可声。”“江,从水,工声。”“江”“河”都是形声字,都是和水密切相关的。虽然现实中我们还管这些没有水的河流叫河,但是,从生命的本质上来讲,河流的生命已经死亡了,正如“江”“河”二字没有了水字旁,不再念“江”、“河”一样。上述河流如此,著名的大江大河情况又怎样呢?前几年秋天,我去西安参加会议,走在晋、陕、豫交界的黄河风陵渡大桥上,当时正是“白日依山尽”的时分,但见桥下宽阔的河滩上人欢马叫,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极目远眺,寻觅不见“黄河人海流”的壮观,大桥下缓缓流淌的,只有窄窄的、浅浅的、浑浑的河水,听不见奔腾咆哮的水声,看不见浩大磅礴的气势,黄河仿佛是一位年迈体衰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艰难前行。黄河如此,中国的另一条大河长江也不容乐观。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排入长江的生活和工业废水达164亿吨,平均每分钟长江就吸纳污水3万吨。这条从远古流来的母亲河,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中上游森林砍伐和草场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中下游粗放式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使长江受到严重污染,多样性物种遭到破坏,水的天然自洁功能日益丧失。一句话,长江的生命力正在消失,而造成这些危机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人为破坏。
  江河是人类的母亲,大地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江河孕育文明,哺育文化。祖国大地上的每一条江河都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流淌着历史,流淌着文明,流淌着民族的苦难和悲哀,也流淌着民族的欢乐和希望。江河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她既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也是我们心灵所依的文化家园。江河无私地哺育了人类,可是人类并没有很好地善待江河。当我们自豪地宣称这成就那功绩的时候,江河的处境却每况愈下,惨状令人忧心如焚:大面积长时间断流,全方位污染日益加重,一座座大坝使江河不堪重负,有的江河终年无水实际上已经宣告死亡。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社会是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整体。但人类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与自然的对立,导致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历史已经证明,人类与自然不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应该在敬畏自然的基础上,学会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敬畏就不会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尊重就会平等对待,不居高临下;亲近就会关系融洽,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自身。江河是有生命的,她有独特的成长轨迹和生命历程。河流不仅对—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有影响,也会影响整个地球,可我们总是幼稚地认为江河是人类手中一个可供任意摆布的东西。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说:“近代以来,人们不再相信自然本身是有生命的,而把大自然看成一个能源库和垃圾场,结果,自然加速了自己枯萎的历程。令古人做梦都想象不到的江河俱废,如今也已成了现实。大面积断流,全方位污染,将最终打碎人类生存的物质结构和精神结构。”令人担忧的是,尽管许多有识之士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应该善待江河,但江河的命运似乎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中国古人对江河心存敬畏,在他们看来,江河有一种宗教式的神圣与神秘感。他们认为江河里有水神,《庄子·秋水》里就说河伯是黄河的水神,名字叫冯夷。古人还经常虔诚的祭祀水神,祈求平安和风调雨顺。有了这种敬畏感,人们就不会对江河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而现代人摒弃了对江河的敬畏感,将自己凌驾自然之上,竟发出“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的豪言。从无神论的角度看,玉皇、龙王是不存在的,但从自然的生命来讲,玉皇和龙王又是无处不在的,它就是人类不能视而不见的自然规律。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应当更富于理性,摆正自己和自然的关系,但遗憾的是,失去理智的人们更加无节制、贪婪甚至是灭绝性地向大自然索取,向江河开战。黄河三门峡的反思还没有结束,又听到计划在怒江上修建13座大坝的消息,最近又从报端看到要在“三江并流”地区的虎跳峡修建电站的“宏伟蓝图”。修建者总以发展经济为理由,在江河的躯体上东截西堵,但对江河生态破坏的后果又有谁计算过呢?小鱼胜大坝的故事在有些人看来过于浪漫,那么就以生动鲜活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例。修坝就涉及到移民,移民从此地搬到彼地,修路建房,暂可安居。可是,那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不会简单地随移民搬迁而在另一处生存发展,很可能要变的支离破碎或者消亡。因为少数民族文化也有一个生存生态问题。近年来,江河的生态问题引起各方面人士的关注,便说明江河问题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澜沧江怒江传》的作者黄光成本来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但他近年来却关注江河问题。他多次走进澜沧江怒江流域,不仅走进两江的自然山川,也走进两江的社会历史文化。他对两江情有独钟,对少数民族文化如醉如痴。他呼吁要保护江河,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火热的心肠令人非常感动。过去强调经济发展,我们很少考虑江河为此付出的代价,实际上,一些破坏是根本不能用成本来计算的,因为这种破坏是不可恢复性破坏。据有关资料统计,淮河水资源利用率为60%,辽河为65%,黄河为62%,海河则高达90%,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30%~40%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警戒线。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了几个百分点又有什么用?近年来,淮河的重大污染事故每每见诸报端,有的河段水质为劣五类,不仅鱼虾全无,而且蚊蝇绝迹,地下水污染,饮水危机凸现,恶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十年治污,数百亿投入,仍然难让这条母亲河摆脱困境和惨状。在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河流的生态功能丧失殆尽。白洋淀要靠年年买水才能维持生态。在澜沧江领域的西双版纳地区,榨糖厂排出的污水使一条河流变得像酱油一样,散发的臭味老远就能闻到。如此发展经济的怪圈,到何时才能结束?
  大自然以它特有的方式向人类发出了严重警告,人类应该用一颗虔诚的心灵去谛听大自然的声音,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真正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界的主宰。理性审视令我们感到自豪的历史文明,其中有些东西在今天看来却令人汗颜。我们常说江河是人类的母亲,森林是江河的母亲,可历史上的情况又如何呢?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例,西周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为53%,但从那时起,一方面社会文明在前进发展,一方面人类又对森林采取了极不文明的行为。《诗经》中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黄河岸边的森林在大面积消失。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砍光当地森林,又从长江流域的蜀地和荆地调运木材。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主要战场,修筑长城,设置城堡,兴建宫殿,战车擂木,刀枪箭戟,哪一样不取自森林,哪一项不危害江河。到晚唐时期,黄河流域的森林面积已经大大减少。晚唐诗人韦庄在《绥州作》一诗中说:“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说明黄河支流无定河两岸的森林已经砍伐殆尽。年年砍伐,代代破坏,到解放前夕,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已降为3%,不足0.3亿亩。黄河流域森林的大面积消失,对黄河的危害是致命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正在缩小自己的生活范围,在狭小的空间里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舒适,变的越来越远离自然,和自然生疏了。但人是自然的产物,是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当我们一朝猛醒,渴望回到自然怀抱,梦寻田园诗情时,却发现和我们朝夕相处、有恩于人类的江河大地早已改变了模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不是文人想象的诗情画意,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江河生态的真实写照。据说,这条大河就是淮河。今天,我们走在淮河两岸,歌曲中描绘的美景只能从记忆中去寻找,现实状况带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伤感和深深的忧虑。过去我们面对自然时,总是抱着“人定胜天”信念来显示人类的力量,但是,切不可忘记,和这句话相对的还有一句话,《史记》里说:“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此话的原意并非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但用来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却非常恰当。这又一次让我们想起恩格斯的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令人可怕的是,我们现在仍然陶醉于这种暂时的胜利,而没有通过自然界的报复反思我们自身。暂时的胜利不断累加,而报复也变得频繁和加剧。人类绝对不是大自然的对手,在人类与自然较量的舞台上,最终的失败者只能是人类。
  (《澜沧江怒江传》,系“大江大河传记”丛书第二辑之一部,黄光成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20.00元)
其他文献
“远景就在眼前”    2001年秋,我突接来自南宁的电话,说台湾一位叫沈登恩的出版人找我,想出我的书,盼能和我直接联系。后来沈登恩就和我通上了话,一开口便埋怨找我好苦,那口气像是多年失去联系的朋友。他说初夏在台北买到我那三卷本长篇小说《奇人辜鸿铭》(中国青年出版社)后,爱不释手,一口气看完,希望能由他们远景公司来出繁体宇版本。还说他早就对辜鸿铭发生了兴趣,在出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译本时,就在
期刊
当下中国大陆的传统文化研究状况,无论如何让人乐观不起来。且不说民国时期国学大师们的研究著作,仍然引领着当下的研究方向,就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西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亦为大陆学界所望尘莫及。近年肇始于刘清平先生的“孔孟腐败论”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颇受注意,引起了学界关于儒家伦理、儒家传统乃至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评价的论战(湖北教育出版社将其汇集为《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一书)。
期刊
在讨论电视的市场份额和竞争问题时候,布尔迪厄所说的一段话提供了理解媒体事件相当有价值的参照:“各电台、电视台或报社之间为争夺听众、观众或读者所展开的经济竞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为抢占市场份额的竞争,具体表现为记者之间的竞争,这场竞争有其自身的、特殊的赌注,如头条新闻、独家报道、职业声誉等等,它不会被人们看作或认为是一场争夺金钱利益的纯经济的竞争,然而却受到种种限制,与该新闻机构在经济实力和象征力量的
期刊
隆重纪念胡耀邦诞辰九十周年,或许是建设和谐社会工程的组成部分。  耀邦在世时致力于社会的“平等、宽厚、宽容”,追求社会和谐,但也为推进和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自他逝世十六年以来,人们更是日益感到,这个社会实在是太需要和谐了。  有朋友建议我写一点文字,纪念这位至今仍令人无法忘怀的伟大人物。我回答说:纪念的方式多种多样,何必要用文字呢?很多的话是无法用文字发表的,纪念要有评价,谁又有资格来对他作出历史
期刊
巴金先生逝世以后,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闻讯立刻发来唁函,悼念这位伟大的亚洲作家。国内资深的日本文学翻译家许金龙先生是大江健三郎先生唁函的收件人,他翻译了这篇唁函,并为本刊读者撰写了精彩的译注。  编者    从今天早晨的报纸上惊悉巴金先生去世的噩耗,在感到深深悲哀的同时,对巴金先生再度产生了巨大的敬意。我以为,《家》《春》《秋》是亚洲最为宏大的三部曲。目前,我也完
期刊
我翻译季尔·布雷乔夫的科幻作品已有十多种。每当为译本写序,作者名字旨次出现时我往往习惯地注明:(1934~),可这次在为《外星地球村》写序时,我心青沉重地写下:(1934~2003)  增添的阿拉伯数字,无情地确认了一个人生命的总结、一位异国挚友生命的终结。  1987年,我着手翻译季尔·布雷乔夫的一部少儿科幻作品。原版书是在上海图书馆发现的,书中搏动着童心、闪烁着童趣,令我惊喜。于是,给作者去函
期刊
北京大学教授张世英先生,以研究黑格尔哲学而知名于哲学界。近二十年来,他集中研究西方现当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老子、庄子的道家哲学),从中西哲学的结合,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及其相互结合的视角,研究了“天人之际”有关问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天人合一”问题的新观点。这些新观点最初体现于《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和《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
期刊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说,宗教(包括基督教)是对外在力量虚幻、颠倒的反映。这种看法不是新发明,其始作俑者为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哲学家。伏尔泰说:“神的观念又从何而来呢?是从最粗野的人心中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那种感觉和自然逻辑而来的。”(《哲学辞典》,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24页)稍早于伏尔泰的梅叶更绝对,他认为,宗教“起初是由狡猾而巧妙的权术捏造出来的,然后是由骗子手、无赖加以复述,后来是由人民中
期刊
如何理解和看待在历史上和今天都对现实生活发挥着重大影响的儒家伦理,是一百多年来人们颇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自从我在《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发表“美德还是腐败”一文(以下简称“美文”),指出儒家伦理的血亲情理精神具有滋生腐败的负面效应后,在学术界也引发了一场热烈讨论。最近出版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一书,收录了许多或直接或间接地批评我这一见解的文章。拜读之后,觉得其中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关涉到对待儒家伦
期刊
2004年11月11日笔者在中山大学哲学系访问了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终身教授杜维明先生。  陈壁生:如果中国文化确确实实是一个性格独具,结构完整的系统,那么,它那五千年来一以贯之至今仍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或价值拱心石,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应该是什么?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您是怎么看的?  杜维明教授: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一个性格独具,结构完整的系统。中华民族的再生,不仅表现在经济上,政治上,也应该表现在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