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基督教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w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说,宗教(包括基督教)是对外在力量虚幻、颠倒的反映。这种看法不是新发明,其始作俑者为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哲学家。伏尔泰说:“神的观念又从何而来呢?是从最粗野的人心中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那种感觉和自然逻辑而来的。”(《哲学辞典》,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24页)稍早于伏尔泰的梅叶更绝对,他认为,宗教“起初是由狡猾而巧妙的权术捏造出来的,然后是由骗子手、无赖加以复述,后来是由人民中间一些愚昧无知的人盲目地加以相信,最后是由国王和有势力的人用权力加以支持……以期用这种手段钳制群众,强迫群众受自己的支配。”(《遗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9页)
  他们二人面对中世纪以来的天主教会有感而发,确实有大量的经验事实作为根据。教皇非法聚敛钱财疯狂且不择手段,他可以把红衣主教的职位出卖或授与自己的私生子,而红衣主教往往因纵欲无度而早亡。更有甚者,因血缘关系,十几岁的少年被任命为红衣主教并不鲜见(以上情况,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两书)。但是,仅仅根据这些经验事实就能彻底否定基督教,进而否定一切宗教吗?回答是:这种做法和看法过于简单且失之偏颇。
  基督教已存在近两千年的时间,如果加上《旧约》中反映的犹太教的内容,其历史有三千多年。并且,它从中东一隅之地向全世界扩张以至遍布全世界,其信徒之众为各宗教之最。由此看来,仅用虚幻、颠倒的反映,无法说清基督教,因为,基督教作为经验事实还有另一面。
  牛顿的科学成果和科学思想直接影响了十八、十九世纪的科学走向,同时极为强烈的影响了这两个世纪的社会生活;爱因斯坦的科学成果和科学思想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科学走向和社会生活。与此相类似者还大有人在。我们应注意的是事实背后的东西:他们都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尤其是牛顿,科学研究的目的和动力是基督教性的(可见迈克尔·怀特的《牛顿传》和《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两书)。这一事实把我们惯常的看法推向了困难境地:要么,他们的智商有问题,否则,他们为什么会相信虚幻、颠倒反映出来的东西呢?要么,是他们的道德品质有问题,否则,他们为什么要虔诚地相信错误的东西呢?实际上,不是他们在智商和道德品质两方面有问题,而是我们对基督教的理解出了问题,犯了简单化、片面化的错误。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督教文化译丛”中有两部著作直接讲到基督教与西方文明的关系,一是《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二是《基督教与西方思想》。顺着这一思路看问题,我们可以概而言之地讲出六条理由,借以说明不能小看基督教;仅从“虚幻、颠倒的反映”层面着眼,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
  第一,现在我们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都能感受到的西方自然科学及其成果,直接起源于基督教,如此认为者的典型一是怀特海,二是默顿,他们都以历史考据的事实为根据,因此我们不能说这是有意编造,这可见于《科学与近代世界》和《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两书。“基督教文化译丛”中《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一书的第九章,则专门、系统地讨论了这一问题。说自然科学起源于基督教或许夸张,但说西方的自然科学起源于基督教,肯定符合实际。
  第二,现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有两大思想体系占据主导地位,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细心考量便可发现,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与基督教有渊源关系。《圣经》的开篇是创世纪,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世界,第七天休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其精华和思想方式与上帝创造世界的思想既相联系,又极为类似。所不同者,亚当·斯密把创造世界的上帝之手置换为市场之手。
  第三,翻开任何一部西方历史尤其是西方文化史,我们都会了解到,西方近代以来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等,基督教是其主要的文化母胎,这种情况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更显突出,基督教的宗教题材和宗教虔诚,是这些学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第四,没有对古希腊罗马文明遗产的发掘和整理,近现代的西方文明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这一古代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留存后世,主要的赞助者和保护者是基督教会,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基督教会,西方的这一文化遗产或许会失传。
  第五,亚当·斯密和马克思,还有无以计数的其他人都盛赞“美洲的发现和绕过非洲的航行”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可见地理大发现在人类历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说其为“发现”是西方文明优越论的霸道逻辑)。基督教在这一发现中的巨大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地理大发现者两种思想动机同样强烈:一是找到通往“遍地是黄金”的中国和印度的道路,二是传播基督教,把世界各地的非基督教徒变为上帝忠实的仆人。这一过程积聚了基督教罄竹难书的罪恶,罪恶更突显了基督教对地理大发现产生重要影响的客观事实(见译丛中《基督教会史》一书的第320~321页)。
  第六,从阴暗潮湿的北欧原始森林中走出了“金发碧眼的野兽”(尼采语),他们把灿烂辉煌的古罗马文明变为草盛狼嚎的废墟,欧洲文明由此倒退为靠兽性较劲的野蛮,正是基督教花费几百年的时间驯化欧洲人的兽性和野蛮,使其变为文明,从此以后,基督教的文明之线把欧洲串连起来,使它有了相对统一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背景。
  个案枚举不能说明一切,但它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简单化、片面性地看待和说明基督教,极为有害于对基督教正确全面地理解。
  现在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简单化、片面性地理解基督教,其思维方式上的原因是什么呢?以笔者之见,不外如下三点。其一,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有限的生活经验框衡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问题,得出上述结论是必然,但看待宗教问题不能仅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因为人类的精神世界由三部分——真、善、美组成,与此相对应的思维方式也有三种——知、情、意。用求真(知)的思维方式看待情(美学)和意(宗教和伦理学)的问题,这是思维方式上的错位,这种错位会把人类有关某一特定对象的认识引向简单化、片面性的结论。
  其二,上述结论把基督教会及其部分神职人员某一时代或某一生活层面上的堕落、腐败扩大为整个基督教及其全部历史都是如此,如伏尔泰和梅叶的做法,显然是以偏概全,这就把错位的思维方式又推向现实生活层面。实际情况是,神职人员中有丑恶、伪善、贪婪、好色、奢靡和极端利己之徒,与此同时,还有大量以奉献、慈悲、克己、诚实为人生约规的人。这说明,某一类神职人员的言行不能代表整个基督教,不同时代、地域和类型的神职人员行为的总体,才真正表现出基督教的全貌。
  其三,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衡量,像其他宗教一样,基督教也是对外在对象虚幻和颠倒。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未必是伦理或审美性的错误,只要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这种结论自然会得到证明。基督教是人的生活经验总结及其升华,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精神文化资源,同时,还是人的智慧结晶。作为文化现象的基督教是不需要多费口舌加以说明的客观事实;作为精神文化资源的基督教,《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和《基督教与西方思想》两书已作了说明;作为智慧结晶的基督教,《圣经》中的“箴言”篇可作例证,实际上,“十诫”中的后五诫,是最浅显易懂且最经世致用的生活智慧,这种智慧对基督教徒和非基督教徒的作用都同样重要。
  还是来点实在的吧。我们正行进在新一轮全球化的高潮中,与前几轮全球化的高潮不同,我们不再持拒斥、惧怕的态度因而被动挨打和屈辱,而是全球化的直接参与者。人家在全球化我们,我们也在全球化人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必须面对:打交道的对象大部分具有基督教文化背景。打交道的目的是自保自利,然后才能谈到发展,而做到这一点的必备前提是对打交道对象的了解和理解。人不呼吸空气就会死亡,同样,人没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就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这说明,要了解和理解打交道的对象,就必须了解和理解其文化背景,应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而要了解和理解我们打交道的主要对象的文化背景——基督教,仅仅固守“虚幻、颠倒的反映”的一孔之见,是绝对不行的。
  以上所说的一切,是我向朋友们推荐北京大学出版社“基督教文化译丛”的理由。这套译丛由扎实厚重的十一部著作组成:《基督教概论》《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基督教会史》《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约瑟夫著作精选》《旧约概论》《犹西比乌早期教会史》(待出)《基督教与西方思想》(1~2卷”,即将出版)《圣经的历史》(待出)《新约概论》(待出)。据说除此之外,还有后续著作。专业性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选择阅读顺序和重点,只想一般性了解基督教的读者,可先读《基督教概论》,再读《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和《基督教与西方思想》,然后再读其他著作。这并非是剥夺读者的选择权,只是提出一个省时省力又有效的建议。
其他文献
钟叔河先生曾以视野特出、洋洋大观的“走向世界丛书”及其精妙的叙论(后结集为《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一书),赢得学术界包括钱锺书、李一氓等大家的广泛赞誉,同时他又以独特的眼光、过人的功夫,主持编辑出版“周作人选集”、“凤凰丛书”、“明清小品选刊”、“现代作家序跋集”、《曾国藩全集》等文化晶位甚高的图书而为书界示范,并荣膺韬奋出版奖。此后,他复以文章名世,《书前书后》《钟叔河散文
期刊
宗教是什么?如果说从其一般定义上看来宗教指的是与某种道德法典相依存的一组超自然信念,那么,从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看,宗教这个概念的涵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西方的历史中,英文“宗教”(religion)这个词最初源自拉丁语(religio),其意义是“尊奉神圣”。基督教出现以后即独占了这个术语,把其本身视为惟一的“宗教”(其他的则称“异教”,即pagan)。到十七世纪,西方人的“视野”扩大,引出了“世界
期刊
一    先父梁漱溟入北京大学任教,始于1917年秋冬间;辞去教职离开北大则在 1924年夏,前后约七年。这七年的北大生活,在他一生中的意义非同一般。  早在1912年先父就曾见过蔡元培先生,且不止一次。那时蔡先生是内阁阁员,任教育总长。先父那年十九岁,任《民国报》记者,常出入国会、国务院,在公众场合见过蔡先生;景仰蔡先生,却无单独面谈的机会。1916年秋冬,又去见蔡先生。这次去与四年前不同,不
期刊
“远景就在眼前”    2001年秋,我突接来自南宁的电话,说台湾一位叫沈登恩的出版人找我,想出我的书,盼能和我直接联系。后来沈登恩就和我通上了话,一开口便埋怨找我好苦,那口气像是多年失去联系的朋友。他说初夏在台北买到我那三卷本长篇小说《奇人辜鸿铭》(中国青年出版社)后,爱不释手,一口气看完,希望能由他们远景公司来出繁体宇版本。还说他早就对辜鸿铭发生了兴趣,在出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译本时,就在
期刊
当下中国大陆的传统文化研究状况,无论如何让人乐观不起来。且不说民国时期国学大师们的研究著作,仍然引领着当下的研究方向,就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西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亦为大陆学界所望尘莫及。近年肇始于刘清平先生的“孔孟腐败论”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颇受注意,引起了学界关于儒家伦理、儒家传统乃至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评价的论战(湖北教育出版社将其汇集为《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一书)。
期刊
在讨论电视的市场份额和竞争问题时候,布尔迪厄所说的一段话提供了理解媒体事件相当有价值的参照:“各电台、电视台或报社之间为争夺听众、观众或读者所展开的经济竞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为抢占市场份额的竞争,具体表现为记者之间的竞争,这场竞争有其自身的、特殊的赌注,如头条新闻、独家报道、职业声誉等等,它不会被人们看作或认为是一场争夺金钱利益的纯经济的竞争,然而却受到种种限制,与该新闻机构在经济实力和象征力量的
期刊
隆重纪念胡耀邦诞辰九十周年,或许是建设和谐社会工程的组成部分。  耀邦在世时致力于社会的“平等、宽厚、宽容”,追求社会和谐,但也为推进和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自他逝世十六年以来,人们更是日益感到,这个社会实在是太需要和谐了。  有朋友建议我写一点文字,纪念这位至今仍令人无法忘怀的伟大人物。我回答说:纪念的方式多种多样,何必要用文字呢?很多的话是无法用文字发表的,纪念要有评价,谁又有资格来对他作出历史
期刊
巴金先生逝世以后,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闻讯立刻发来唁函,悼念这位伟大的亚洲作家。国内资深的日本文学翻译家许金龙先生是大江健三郎先生唁函的收件人,他翻译了这篇唁函,并为本刊读者撰写了精彩的译注。  编者    从今天早晨的报纸上惊悉巴金先生去世的噩耗,在感到深深悲哀的同时,对巴金先生再度产生了巨大的敬意。我以为,《家》《春》《秋》是亚洲最为宏大的三部曲。目前,我也完
期刊
我翻译季尔·布雷乔夫的科幻作品已有十多种。每当为译本写序,作者名字旨次出现时我往往习惯地注明:(1934~),可这次在为《外星地球村》写序时,我心青沉重地写下:(1934~2003)  增添的阿拉伯数字,无情地确认了一个人生命的总结、一位异国挚友生命的终结。  1987年,我着手翻译季尔·布雷乔夫的一部少儿科幻作品。原版书是在上海图书馆发现的,书中搏动着童心、闪烁着童趣,令我惊喜。于是,给作者去函
期刊
北京大学教授张世英先生,以研究黑格尔哲学而知名于哲学界。近二十年来,他集中研究西方现当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老子、庄子的道家哲学),从中西哲学的结合,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及其相互结合的视角,研究了“天人之际”有关问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天人合一”问题的新观点。这些新观点最初体现于《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和《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