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视角下“一堂好课”的理解与实践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一堂课的评价应基于学习视角,关注学生的获得和变化,“一堂好课”关注的重点不是教师讲了什么,而是学生获得了什么,改变了什么,要促成和实现学生的“学”发生变化。教师的“教”要能够看得见“学”,留得下“痕”,用得上“研”,唤得起“思”,这可以看成是对“一堂好课”的综合期待。
  关键词:学习者视角;学习进阶;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5B-0072-04
  教改最终要发生在课堂,“教”转向“学”的最终落脚点在课堂,学为中心“落在课上”的效度自然成了对教改评价的聚焦点。正是因为如此,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一堂好课如何实践等话题自然备受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的关注。笔者认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对一堂课的评价理应基于学习者视角,致力于学生的获得和变化。“一堂好课”关注的重点不是教师讲了什么,而是学生获得了什么,改变了什么,要促成和实现学生的“学”发生变化。
  一、为什么从学习者视角来理解“一堂好课”
  教学研讨活动和各类课堂教学竞赛中的课堂教学评价,大多围绕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设计一些评价细目并附上分值,细目中的内容更多的是对教师教学设计的评价,是对教师“教”的指标评价,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和互动才能体现出教学设计的巧思,侧重的是教学经验的梳理。那么,大家在评析研讨课时会完全依据这样的一份评价标准吗?为什么赛课时的课堂教学评价表我们平时不用?是什么让我们弱化了对课堂教学评价表的使用?笔者以为,看不到对学生“学”的评价指标要求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与教是不可分割的,教学要设计得精彩,学生的视角往往不可或缺。而关于“学”的评价指标的缺失就导致课堂教学评价表评价要点不够全面,可操作性也大打折扣。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理应是评判一堂课好不好的主角,因此要从学习者的视角来理解、评判“一堂好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关注学习者视角的研究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 David Clarke 教授在1999年发起的。学习者视角是从多角度重构和解释数学课堂,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分析,挖掘行为背后的意义来理解学生,实现对教与学之间关系的探究[1]。所以,从学习者视角来理解课堂是对从教师视角理解课堂的补充,如果说从教师视角理解课堂可以让我们明确通向课堂“远方”的路是什么,那么从学习者视角对课堂的理解就可以引领我们将通向课堂“远方”的路走正确。
  二、怎样开展学习者视角下的“一堂好课”
  站在学习者视角,一堂课“教”的效果好不好要看学生的“学”是否发生了变化,“学”发生了变化,学习才会真发生,学生的思维才能发展,能力才能提升。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应提供怎样的“教”方可支持学生的“学”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学生持续的、高品质的学习呢?笔者结合课例从以下三方面谈点浅见。
  (一)将教材转为“学”的素材
  教材的编写需考虑多地域使用的普适性,同时受到篇幅限定,教材内容一般都是以线性、静态的形式呈现,教师需要通过解读教材明确教什么,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呈现形式和次序教学,那是停留于“教”的层面的教学设计,无助于学生的学。有效的教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创造性地把教材转变为学生“学”的素材,借助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进行知识的建构,让学生“学”的历程看得见。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可以看得出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原型重现、表征支撑、表征内化、结构完善的路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而且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识别和辨认的认知基础,这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动手操作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笔者在教学长方体认识的时候对教材进行了再改造,提供给学生可“学”的学习素材。
  学材的提供,打破了以往学生“就地取材”的常规,而是要让学生有思考地选材。真实性的情境创设需要学生先思考“应该选择哪些有用的材料”,而不能只是把材料进行拼组。教师可以看得见学生“先思后学”的学习路径。在材料中,教师有意放置了四种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学生会发现材料领错或出现多余,需要不断进行修正。在这样的不断调整和修改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学生思维认识的不断深刻,对于长方体的认识也由非本质化逐步通向本质化。
  设计学材,需要关注学材的思维层面,通过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学习材料更有“看头”,更有“嚼头”。学生由一开始的“想探究”到“有障碍,更想研究”。这样的学材会带给学生连绵不断的“源动力”,让师生都能看得见学习的历程、思考的过程。
  (二)让学习留下“学”的痕迹
  学生的学习是否发生,需要基于一定的证据。基于证据的教学需要围绕核心问题设置学习任务,学生通过个体或团队合作完成对任务的建构。学生的思维是可预设而不可预定的,学生的想法也会精彩纷呈地呈现,在理解多样想法的过程中寻找相互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实现数学学习的进阶。
  笔者在执教“分数的意义”一课时,设计了“从10个圆中任选几个,表示出它们的
其他文献
摘要:集团化办学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基于集团化办学视角下的教育均衡与减负提质,江阴市实验小学在集团化办学中探索文化联袂、管理联通、创新联动的治理与发展策略,努力探寻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各成员校抱团发展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优质均衡;校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5B-0027-03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
摘要:“小微课程”是指具体的、较为微观的“小而微”的课程。“小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提升教师课程力的重要路径。教师从课堂走向课程,从教学反思课程,逐渐生成自身的“小微课程”主张。童趣是“小微课程”的主题因素;适切是“小微课程”的目标原则;多元是“小微课程”的内容样态。“小微课程”包含“主题深化式”课程、“主题辐射式”课程、“主题立体式”课程等实施范式。  关键词:“小微课程”;课程力;课程开发;课
摘要:“小导师制”以班级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选拔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担任综合或单项的“小导师”。“小导师”采用“脚手架式指导”和“GPS式指导”等指导方式,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指导。“小导师制”的实施要注重对“小导师”的选拔、培训、评价和管理。  关键词:小导师制;小导师;班级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5B-0010-04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丰富是对适合教育的深度解释,真正的适合应该是让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境,能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去匹配和适应,从而丰富每一个儿童成
摘要:学生自治管理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指向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培养具有独特价值。通过营造良好氛围开展自治主题活动,小组合作学习锤炼自治管理能力,家校联动构筑立体的学生自治管理教育模式,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提高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自治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
焦虑的妈妈  2020年国庆节前夕,有个妈妈来访,说是孩子入学已经近一个月了,想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虽然还没有见过面,但我对她的印象很好,原因有两点:一是孩子第一天上学就能主动招呼老师;二是某天孩子借我电话用,母亲事后发来信息表示感谢。我認为这是一位素养很高的家长。  妈妈一进办公室,再次体现了她的素养——她敏锐地注意到了办公室里有两位老师因身体不太舒服正伏在桌上休息,于是提议我们出门去交谈
摘要:经历真语文是指在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进行的学习者与文本、作者、环境等信息交互活动中说真话、写真话,表达真我的思想感情,以形成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语文素养,涵养真诚人格的过程。通过日常的语文学习活动,探索语文学习活动的必要历程,探索语文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思考学生必备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深刻认识语文学科本质,是经历真实的语文教育的应然实践路径。  关键词:真语文;真经历;真学习;语文教学;
摘要:从当下统编语文教材课后“阅读链接”教学的现状出发,创建良好环境、调动学生阅读热情,推荐阅读材料、拓宽阅读视野,教授阅读方法、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及时检查督促、增强学生阅读效果,可提升“阅读链接”教学的有效性,为丰富小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小学生的眼界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问题链接;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