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运用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i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并促进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毕业生数量呈现增长趋势,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希望可以全力推进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虽然部分学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就业指导体系,但事实表明,创新创业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从相关概念概述入手,分析了二者联合的重要意义,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运用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2-0149-03
  大学生就业指的是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依据自身条件得到职位并参加工作,进而获得生活保障,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为社会发展及国家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就业指导也可以称为求职择业指导,狭义上的就业指导面向的是有求职择业需求的劳动者,主要工作为传递信息并指导求职与择业,而广义的就业指导指的是在个体在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过程中,为其提供知识经验、教授就业技能并进行择业科学指导,不仅应当预测就业市场形势并传递与汇集就业信息,还要培养其劳动技能,推动并组织招聘及推荐介绍有关的社会咨询类服务活动,同时在就业观、职业道德及素养的培养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不仅要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还应当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尤其是针对那些打算创业、正在创业或已经创业成功的学生群体更应当进行分层教育[1],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手段,可以使毕业生得到充分的就业保障。
  就内容体系而言,首先应当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要求,对创业的概念及特征进行深入了解,从而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其次应当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能力提升。教师应了解学生当前发展水平,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观察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领导决策能力等创新创业素质。与此同时要加强环境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分析并了解企业及行业环境,从而把握创业机会,明辨创业风险,了解商业模式开发过程及学习技巧策略。最后通过实践模拟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即通过创业计划书撰写或模拟实践创业等方式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并体验创业的必经环节,对创业市场评估与融资等流程以及风险管理等问题展开针对性教学。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运用意义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业品质,对其综合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及行业市场的现状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就业形势,体验创业的艰难险阻,进而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独立自主及坚持不懈等优秀的意志品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强调责任心,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成功创业所必备的意识品质。
  其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即创新创业教育课除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外还应当以技术能力为重要培养目标,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能力素养,从而可以在实际创业过程中正确判断潜在的风险并分析其发生原因,为有效规避风险做出正确的决策,理财管理能力及产品开发能力也能因此得到有效提高。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应用有助于构建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述创新创业理论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理论概念,在国家政策方针及优惠政策等内容的科学指导下,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财经法规、企业管理、商业金融及保险税务等企业相关知识[2],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将来的创业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运用策略
  (一)完善知识类课程以优化教育体系
  高校应当尽快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之中,尽快优化知识类课程设计、内容、素材及目标,将人才培养方向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密切联系,使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有据可循,与此同时,应当在课程标准及内容方面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依托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相应的创新创业与择业就业指导。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不仅要讲授就业知识及技能,还要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密切联系。除此之外,还应当与社会环境保持密切联系,经济大环境直接决定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结果,为此,教师应在当前大环境背景下,对专业知识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尽可能为学生创建适用于双创模拟教学的环境,促进学生在他们的专业领域中自主学习与自我提升[3]。教师应当尽快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及创新战略等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开设经济产权、科学技术、发明专利及产品开发等知识课程,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系统且全面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增加实践类及技术类课程的占比
  高校应开设技术类课程以满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实际业务需求,只有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丰富其实践经验,才可能有效避免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走弯路,因此实战操作层面的技术类课程必不可少。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及个体差异重点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风险管理、项目扩展记忆团队管理等课程[4],以选修课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技能提升的需求。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例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密切联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融合。就业指导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就业与择业,课程具有相对较强的实践性,教师需要在帮助学生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及纯熟技术之外,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具体实践能力以及提升其职业道德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训教学、分析模拟案例等方式提高技术实践类课程的指导成效,并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实践考察环节,起到查漏补缺、巩固提高的效果,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大赛等活動实现课内教育与课外活动的有效结合。   (三)设置隐性课程创设校园文化
  适当增加教育通识类课程并开发隐性课程建设,共同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浓厚的大学校园,采用传统与新媒体渠道相融合的方式加强宣传效果,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创新意识、创新态度与创新观念,确保双创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完善通识类课程基础建设,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激发其创新创业兴趣,教师应当在课程中突出就业形势、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社会公共关系以及创业心理等公基课[5],实现对学生在意识、认知、态度及情感等方面的有效培养,通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实现对学生社交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培养。
  (四)在完善师资力量的同时加强校企联合
  学校应当在双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及人力,尽快建立以专业为基础、以项目与基地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实践,并予以适当的政策支持,确保教育教学效果。就师资力量而言,必须建设一支具有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及素养的教师团队,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有效性,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更新准入机制,在明确人才标准选择及依据的同时,对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聘请一些创新创业成功的人士来学校举办讲座或兼职授课,促进教师团队建设。定期展开培训以提高教师整体核心素养,由就业指导中心或管理岗位的教师兼职授课,在校内进行交流与研讨,校际组织教师学习活动来提升授课教师以创新意识为代表的个人素养。与企业进行联合教学,构建校外实践平台,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创业机会,进而巩固理论知识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及工作流程,以此丰富实践经验,明确理想信念与未来就业方向并掌握相应的能力素养。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引进创新创业教育并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紧密结合,以此为途径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重点对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促进我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向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李宪.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研究——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财务与会计,2019(16):90.
  [2] 赵晨. 试论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价值理念创新[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03):65-66.
  [3] 王岩,陈嘉明. 創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 新丝路:中旬,2019(01):119.
  [4] 任晓光.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22):253.
  [5] 潘奕. 互联网+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的促进作用——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J]. 新闻爱好者,2020(04):119.
  (责任编辑:胡甜甜)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首先对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发现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学校对体育教学的改革不够,使得大部分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次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大学生应当具有的体育核心素养。最后针对国内高校体育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实现途径,认为高校应当完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鼓励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体育教学实践的革新和发展。  关键词:
摘 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青年教师党员所扮演的育人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群众的目标。然而,在部分高职院校当中,青年党员教师所充当的育人角色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导致高职院校育人工作进展缓慢。针对此类问题,高职院校支部书记以及党员教师,需要对自己肩负的育人职能进行深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继承优良的师德师风,以实际行动开展德育工作,做好高职学生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  关键词:
摘 要:音色作为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在音乐的“形象”塑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一架钢琴,同一段乐谱,如果由不同的演奏者来弹奏,声音效果也不尽相同,有的朦胧、晦涩、暗淡,有的舒畅、通透、圆润,究其原因,就是演奏者在音色调控上的差别。因此,演奏者对于音色的调控能力,直接决定了其能否准确地表达作品,反映了综合的钢琴演奏水平。基于此,本文介绍了钢琴的发声原理和钢琴音色的内涵,分析了钢琴音色的主要影响要
摘 要: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重要启蒙教育阶段,幼儿启蒙不仅包含智力的启蒙,还包括运动方面和情感方面的启蒙。由于幼儿具有活泼好动、贪玩等特点,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经常会遇到各種问题,比如以消极的情绪回应教师、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等。为了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幼儿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体育游戏,这样,幼儿不仅可以感受到体育运动和游戏带来的快乐,而且能获得丰富的集体学习经验。  关键词:体育游戏;学前教育;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国社会形态的本质反映,也是我国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鉴于此,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人才输出和培养的主阵地,一定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语文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公共课教学中的案例,并结合案例分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公共课的意义。
基于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在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西藏大学经济学专业特色课程“西藏经济概论”为例,对特色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进行探索。文章阐述了“课程思政”与西藏特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相融合的必要性,并结合西藏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通过“西藏经济概论”这一课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建立适合课程思政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作为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本文通过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明确完善教学方法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等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更多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使其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思政课整体教学质量,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较为特殊,随着我国预科教育的不断发展,民族团结工作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校园的和谐发展关系密切。本文就宁夏大学的实际情况,简要分析高校民族团结工作的实施策略,对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工作进行简单探讨和总结,以期对民族教育和民族团结有所帮助。
摘 要:由于全国各大高校扩招等原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显得愈发严峻,如何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指导,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更是奠定就业市场上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将就业指导工作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是促进大学生有效就业的有力对策。因此,必须明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有针对性地提出融合路径,这对于思政
摘 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总纲领,倡导培养“全人”的“全人教育”因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对高职英语“全人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也势在必行。本文采用资料查询、案例分析和理论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全人教育”教学模式的课堂运用和“全人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通过课堂教学设计的“全人教育”化、教学体系建设的“全人教育”化推进“全人教育”教学模式的建立。  关键词:全人教育;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