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情感教学探索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f_2004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反应,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喜怒哀乐,痴怨贪嗔。
  一、情感是课堂教学的资源,也是课堂教学的目标
  一直以来,情感被普遍视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张大均教授主编的《教学心理学新视点》一书中这样定义: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认知因素,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手段并通过语言、态度、行为等负载教师正性情感的教学变量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正性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教学目标的完善的教学。这一定义虽然提出“正性情感需要”的观点,但主要将情感作为促进教学的手段,依然没有把丰富学生情感内涵、完善学生情感结构、提升学生情感品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看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作为新《课标》重要的目标维度之一被反复强调,2011版语文新《课标》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感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要求语文老师“正确把握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重视文本对学生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仍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课堂教学一切向“分”看,忽略甚至无视学生情感发展需求的课堂比比皆是。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情感作为一种学习的驱动力资源,用以促进师生之间、生本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优化认知目标的达成过程,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在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的今天,学生情感发展的需求应该从曾经的“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的地位上升为与认知目标同等的教学目标的主体地位。“当代人呼唤两种精神,一种是科学精神,一种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智慧,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感”,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水平,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否则,我们的学生没有健康的情感,没有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便显得“假大空”,所谓的“人”也就显得残缺不全,素质教育将永远是一句口号。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整合课堂生成的情感资源,使学生的内在动力机制得到驱动,更要注重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完善学生情感结构、提升学生情感品质,使课堂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相辅相成,以达到“知情并茂”的教学效果。
  二、古典诗词的情感性特征决定了其教学应以发展学生情感为出发点
  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认为文学“能感动人的无非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离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人的还是那些一直伴随人类历史的元素,文学给人的是情调,是情感的培养。”的确,古典诗词的起源就是为了抒发情感,“诗者,志之所在,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因此,情感就是诗歌生命力的根源,“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正是诗行中充沛丰富的情感保持着千年诗句的丰满血肉,赋予古典诗词不朽的生命力,一首首经典诗词才得以流传千古,在今天的课堂上与我们的情感发生碰撞、共鸣。笔者认为没有什么比情感更适合于古典诗词教学的切入。多年来执教古典诗词的课堂上,每当笔者抛出“你在诗(词)中读出了什么情感”的问题时,总会在课堂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情感与文本作者情感的美丽相逢,激烈碰撞。
  三、古典诗词的情感性特征决定了其教学应以发展学生情感为归宿
  古典诗词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与思想内涵,滋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继承它并从中获取精神营养,丰富文学修养,对个人而言是提升文化素养,对民族而言则是文化血脉的传承。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心系苍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自信、积极,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生顿悟……教材中众多诗词作品中充沛的情感不仅是实现民族文化继承的载体,也是满足学生情感发展需要的最佳资源。
  所以,在古典诗词的教学课堂上应依据诗词的情感性特点,从诗词的情感入手,以指向满足学生情感发展为归宿。通过对诗词的诵读、想象、品悟来使学生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发展,通过满足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健康的人。
  四、古典诗词情感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创设情境,以情境孕育学生情感
  教学情境是富有情感力量的教学活动,它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文本中,陶醉其中而不自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创设情境的空间变得更加宽阔,既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图片、录像、音乐等引进教室,也可以把这些现代技术与教师的语言、诵读相结合,使学生的古典诗歌学习在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中进行。在创设情境时,一方面老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另一方面要懂得发挥自己的特长,创设能为教学活动推波助澜的情境,把学生的身心浸润在特定的情境中,为诗词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的碰撞创造了机会,为学生与诗人的情感相逢、相知搭建了桥梁,在充分的情境中孕育学生的正性情感,知情并茂的教学理想自然水到渠成。
  (二)激情教学,发挥师生之间情感相互感染的能量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在古典诗词的教学课堂上实现“知情并茂”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深入解读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用教者的教学激情开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教学的激情,让自己处于诗词的意境中,在诵读中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在师生、生本、生生之间动态的情感交流中整合情感资源,满足学生的情感发展。
  (三) 珍视初读情感,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可能是生命最内核的东西,它是最率真、最个性的品性,是极不易伪装的东西。”正因为情感具有这样的特点,它也就成了被珍视的东西。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一首诗词的原始阅读感受,是他们在原有积累的基础上最直接、最敏感、最真实的体味,这种鲜活而又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感体验一开始总是单一的、浅层的,却因为它的率真、个性化成为了开展古典诗歌教学非常有价值的突破口。以学生初读诗词的情感体验为起点的教学设想,必然以鼓励学生主动体验为前提,以尊重学生情感体验为基础。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必须真正放手顺应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畅所欲言,才能让诗词这种美妙的文学艺术在学生的积极感悟中获得重生,学生也才能在这种宽松的课堂环境中获得诗的滋养,初读情感体验得到丰富、升华,个性得以发展。
  (四) 反复诵读,螺旋式发展学生情感。
  诵读吟咏是中国人赏读诗词的传统,朗朗吟诵声更是诗词赏析课堂里亮丽的风景。诵读本身就是一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诗词语言美、节奏美、情感美的方式,学生吟诵的过程中就是对诗词审美的过程。因此,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上要让诗词的情感、作者的情操熏陶学生,就要让学生与诗词不断进行“亲密接触”——反复诵读。教师应设计不同形式的读,展开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诗情,用诵读表达自己对诗词情感的共鸣,深化感悟,让情感的生发呈螺旋式上升发展。
其他文献
薇薇大学的第一个寒假开始了,从外地回家过年的她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买许多贵重礼品孝敬父母,只是带了些小吃。同学们都很奇怪,她却说她带的礼物最宝贵——健康。 Weiwei Univ
知融劳动是人类为了实现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系统地运用知识、知识生产要素、知识商品和知识资本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创造性活动。知融劳动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各种实践过程,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其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俄罗斯教育科学的创始人马申斯基说:“在
记者三人报道:9月28日下午,由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发起组织的“和谐中华文库”出版工作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出席座
[目的]了解齐齐哈尔市猩红热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齐齐哈尔市2006~2007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齐齐哈尔市2006~2007年合计报告猩红热
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1. 招生对象:各级各类行政干部、国家公务员、教师、其他行业的在职从业人员、社会青年、待业人员等。2. 报考专科起点本科,须具有国民教育系列专科或专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居住的环境、场所、生态系统也都将发生变化。尤其是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建设一个安全、智能、便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不
63.在1953年的时候,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于人生的结果调查,发现27%的人没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目标清晰但比较短期,3%的人目标清晰且长远。在过去了25年
2008年12月5日,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接到海淀区某艺术学校报告有学生身体出现红色丘疹,瘙痒剧烈,并且患病学生数量由12月3日的1~2名发展到同宿舍的6人均发病,其间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