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适用于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使学生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使数学充满生活味,让学生处处嗅到生活的气息,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一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传统的数学在人们眼中往往是枯燥无味的,犹如一潭激不起任何涟漪的死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教材与学生生活沟通起来,及时将社会信息和学生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使学生觉得教材中的例题其实都是生活中信手拈来的鲜活事例,那么教学内容就不会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股清甜可口的泉水,会自然而然地流入学生稚嫩的心田。
案例一:五年级《数学》(人教版)“简单的统计表”。
本课时正好是开学初的一堂课,在每学期开学初,每班都要进行班干部选举。因此,一开始,教师就提问:“班上选举班干部时所采用的方法是怎样的?”有学生回答:“采用無记名投票的方法”。教师接着问:“你们谁能把选举班干部的过程简单地向老师介绍一下?”这样学生们就会纷纷发言,“画正字”的方法就轻而易举地从学生口中说出来了。这时候,教师就适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课本中的许多知识,其实都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又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时候需要用到这画正字的方法?”又把学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加明确了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来龙去脉,都是构建在一定的现实生活基础之上,并使之服务于生活,生活与数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的。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实际上要求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要抛开例题,把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拿来,达到教学内容的开放、创新。
二教学情境创设要“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从生活中寻找学习内容,设置悬念,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质疑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熏陶下产生主动探究的需要。
案例二:六年级《数学》(人教版)“圆的认识”。
用课件显示人来人往、车辆穿行的繁华大街,教师问:“这些来来往往的车辆,车轮都是做成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马上设疑:“为何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呢?”让学生各抒己见,尽量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接着又给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如果车轮做成其他形状,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允许学生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允许学生出错。在这样的氛围中去学习新知识,每个学生都会成为有价值的个体,新知识在学生的脑子中是根深蒂固的、刻骨铭心的。
三教学手段要“生活化”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师心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仅仅是学生卷面成绩的提高,而要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使课堂教学由“教师一人主讲,众学生观望的局面”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发展的生动局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我们就必须抛开看似热热闹闹,实际华而不实的教学手段,尽量使教学手段朴实、随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在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物,使学生的思维在新旧知识的焦点上展开,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空间观念的真正发展,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案例三:六年级《教学》(人教版)“圆的周长”。
(课前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圆)在教学圆的周长概念之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的圆是怎样做的,你准备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的学生说:“我的圆用铁丝做的,我可把铁丝剪断成一条线段,测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就是圆的周长。”也有学生说:“我的圆是用硬纸做成的,我可以让这个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圈,这一圈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教师设疑,用一根吊着小球的绳子甩出一个圆,用学生的方法测量甩出的那个圆的周长。使学生看到有时现实生活中的解决方法还是不能够完全解决数学问题,看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矛盾,进而在这样的矛盾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我们要打开数学与生活的那扇窗,要时时捕捉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数学在学生心中成为一门有意义的学科。
(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李 林
一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传统的数学在人们眼中往往是枯燥无味的,犹如一潭激不起任何涟漪的死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教材与学生生活沟通起来,及时将社会信息和学生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使学生觉得教材中的例题其实都是生活中信手拈来的鲜活事例,那么教学内容就不会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股清甜可口的泉水,会自然而然地流入学生稚嫩的心田。
案例一:五年级《数学》(人教版)“简单的统计表”。
本课时正好是开学初的一堂课,在每学期开学初,每班都要进行班干部选举。因此,一开始,教师就提问:“班上选举班干部时所采用的方法是怎样的?”有学生回答:“采用無记名投票的方法”。教师接着问:“你们谁能把选举班干部的过程简单地向老师介绍一下?”这样学生们就会纷纷发言,“画正字”的方法就轻而易举地从学生口中说出来了。这时候,教师就适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课本中的许多知识,其实都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又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时候需要用到这画正字的方法?”又把学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加明确了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来龙去脉,都是构建在一定的现实生活基础之上,并使之服务于生活,生活与数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的。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实际上要求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要抛开例题,把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拿来,达到教学内容的开放、创新。
二教学情境创设要“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从生活中寻找学习内容,设置悬念,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质疑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熏陶下产生主动探究的需要。
案例二:六年级《数学》(人教版)“圆的认识”。
用课件显示人来人往、车辆穿行的繁华大街,教师问:“这些来来往往的车辆,车轮都是做成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马上设疑:“为何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呢?”让学生各抒己见,尽量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接着又给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如果车轮做成其他形状,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允许学生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允许学生出错。在这样的氛围中去学习新知识,每个学生都会成为有价值的个体,新知识在学生的脑子中是根深蒂固的、刻骨铭心的。
三教学手段要“生活化”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师心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仅仅是学生卷面成绩的提高,而要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使课堂教学由“教师一人主讲,众学生观望的局面”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发展的生动局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我们就必须抛开看似热热闹闹,实际华而不实的教学手段,尽量使教学手段朴实、随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在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物,使学生的思维在新旧知识的焦点上展开,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空间观念的真正发展,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案例三:六年级《教学》(人教版)“圆的周长”。
(课前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圆)在教学圆的周长概念之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的圆是怎样做的,你准备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的学生说:“我的圆用铁丝做的,我可把铁丝剪断成一条线段,测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就是圆的周长。”也有学生说:“我的圆是用硬纸做成的,我可以让这个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圈,这一圈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教师设疑,用一根吊着小球的绳子甩出一个圆,用学生的方法测量甩出的那个圆的周长。使学生看到有时现实生活中的解决方法还是不能够完全解决数学问题,看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矛盾,进而在这样的矛盾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我们要打开数学与生活的那扇窗,要时时捕捉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数学在学生心中成为一门有意义的学科。
(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李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