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来源 :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o16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能力,陶冶情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未成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才能保证学生长时间参加阅读训练。一旦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主阅读意识,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也能间接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1. 故事引导。小学生所接受的语文知识较少,并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兴趣,进而引入正式的教学内容。2. 营造氛围,以读悟情,培养语感,让学生通过多读来感悟文章内容。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让学生闭着眼睛去读,想象作者描绘的情景,想象草原的一望无际,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为形象、鲜明的图像。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主要以形象思维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来吸引学生,或者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声音、动画、图片、文字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3. 课外拓展。课内带动课外,激发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课后知识延伸。例如,在《凡卡》一文的阅读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与文中的凡卡的生活有何差异,然后让学生进行表达,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在班级里进行评比,通过竞争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引导自主阅读
  教师在课堂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提出阅读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循序渐进,指导阅读
  1. 让学生自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新词;读时要求注意语气和声调的变化,做到有速度、流利地把课文读完。2. 要加深理解。要把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语文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字、词、句、段和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心理历程。课前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做到环环紧扣,衔接得当,以启发学生的思路。对于重点的句子和段落,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的方式,逐渐掌握学习方法。3. 要求熟读。加强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熟读成诵。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4. 学会思考,勤于积累。“学贵质疑。”读书的目的在于增长见识、发展思维。阅读中必须学会思考,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提出个人见解,从而使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大大提高。在阅读中还要勤于积累。要提高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积累。因而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优美的词句、语段,做知识卡片等。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知识,运用时才能信手拈来。
  (二)入境阅读,体会感情
  阅读时要“入境”。阅读教学的关键在读,在阅读教学中对那些情感充盈的课文或片段(如抒情的、写景的文章),要指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进行换位思考,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把自己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情境之中,这就是入境。指导学生阅读这些课文时要注重从历史背景、作者心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角度来指导学生。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引导学生抓住有关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入情入境,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悟出作者对充满活力的少年儿童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种心情,做到凭借语言文字的“形”读出语言文字的“味”,传达出作者蕴含的“情”。
  (三)品词品句,感悟情味
  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初步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尤其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等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学生感知作品中优美的语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芦叶船》的教学,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学习比喻句和排比句在用法上的不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芦叶船多使人又惊又喜的心情。通过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还可以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在课上不断引导、推荐,激发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注重阅读方法,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赤壁之战》的教学中,当学生认识了有勇有谋的黄盖、谋略深远的周瑜之后,势必会对《三国演义》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就要深入课文学习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然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向学生推荐一些“空城计”“连环计”等典故阅读,并设下悬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要求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三国演义》,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文中的谚语、优美句子、格言记下来。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积累值得借鉴的句子。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而间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一堂语文课的结束并不是语文学习的结束,而是语文学习的开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盲点,用课堂内容促使学生在课外进一步积极探求。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远胜于教师无数次重复“要多读书”。如此一来,语文课堂成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挥棒,围绕课内向课外延伸,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扩展了课外知识,增加了阅读量。
  (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这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掩耳盗铃》一课时,先要求学生对照图文仔细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掩耳盗铃》的故事情節。这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真正体悟寓言故事说明的道理。
  三、互动评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互相评读,互相合作。对读不好的学生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最大的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的。所以,你要勇敢地站起来。”听教师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学生变得勇敢了,有信心了。当学生读完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还有谁想来展示一下?”……经过实践证明,评读,确实使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进入了文本。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意识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孙云晓,邹泓.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必读书目《傅雷家书》(新课标本)(译林出版社2016年出版)  【教材分析】  《傅雷家书》是傅雷一家学习、生活、艺术、精神及思想的交流实录,不为发表而创作,是不经意的流露,因此,无论是谈学习,还是谈生活,都饱含作者(傅雷夫妇、傅聪)的真情实感,渗透着弥足珍贵的亲子之情。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民主的交流,关于艺术、人生及哲学——从这个意义而言,《傅雷家书》堪称
期刊
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阅读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是考前复习的核心问题。传统的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教学在学生不断地做题,教师不断地讲题中进行。这样一来,学生容易出现疲倦感,从而对复习失去兴趣,或者因复习量的加大而出现知识点遗忘等问题。同时,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让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一重大问题。此时,作为教育微时代的新生事物的微课,在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教学中可以发挥出积极
期刊
【摘 要】诗歌对于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诗海拾贝”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在教学“诗海拾贝”这一内容时,笔者带领学生走近诗歌,在阅读、朗诵、品析、分享、创作、编辑诗歌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诗歌创作能力。文章从发现诗歌资源、分享和感悟诗歌、创作诗歌、诗歌展示等方
期刊
摘 要:读写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要把“读写”作為培养学生能力的突破口,在读写中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文章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指导学生从模仿中创新”“指导学生改写”“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五方面阐述了在作文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以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读写结合;作文能力;习作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
期刊
【摘 要】楹联是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国人的继承和发扬。由于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人对楹联不甚了解。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可将楹联引入课堂,陶冶学生的情操。江门市新会尚雅学校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楹联在学校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借此良好机缘,笔者从楹联教学策略方面入手,探究了小学高年级楹联教学的途径,可将其概括为: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学习;让语文字词教学为对对
期刊
【摘 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要求呈现出活动性、开放性和生活性。文章以小学四年级《生活中的智慧》的教学为例,从“体验活动丰富,课堂真实灵动”“善用多模态理论创新资源,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和“活用多样化情境,实现课堂资源的生成”等三方面,浅谈如何让学生通过品德课堂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情感认同行为自觉”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品德教学;教学策略  《生活中的智慧》是北师大版《品德
期刊
【摘 要】朗读是一项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这一活动对于每一位小学生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缺乏教师实质性的朗读指导,使得朗读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文章从教师范读、在朗读中体验语言的声律美及情感美、在课堂中形成良好的朗读氛围、在活动中体验朗读的乐趣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期刊
【摘 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激发并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丰富的阅读涵养学生的生命;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关注学生阅读的过程,让学生贴近文本进行解读;教师要教会学生文段阅读的答题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让阅读不再是学生升学考试的“拦路虎”。文章从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加强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和重视应考阅读答题方法的指导等方面,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指导的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提倡“快乐”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让学习不再枯燥、不再是机械式的读读写写。这对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是一个难题。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让学生快乐且高效地完成语文课堂学习,实属不易。事实上,万物皆有定律,如果能抓住事物的核心规律,相信很多事情都可以化繁為简。小学生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模式更直观、简单。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遵循学
期刊
【摘 要】在“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应更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构建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阅读课堂新模式;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实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后教策略;开发阅读环境,挖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资源;采取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多元评价。在教学中运用这一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语文;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