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对“人”语 “人”解“花”语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生”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紫藤萝瀑布》出自学养深厚的散文大家宗璞之手。这篇近似“大象无形”的著名散文,引得不少专家学者津津乐道。文章通过描述紫藤萝花的盛开并回忆过去遭遇从而悟出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种由作者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的写法,似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瓢饮”,来探微其“花”与“人”关系的处理技法,对我们认识文章的“大象无形”颇为深入。
  一、中国古典文学中“花”与“人”之间的惯常关系
  纵观我国古典文学诗文名篇中“花”与“人”的关系,大凡离不开“人”对“花”语而“花”解“人”语、“花”对“人”语而“人”解“花”语。无论哪种关系,体现在艺术的最高境界上都是“花”“人”合而为一、融为一体。“人”对“花”语而“花”解“人”语的,例如宋代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的“泪眼问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泪眼问花”“人”对“花”语;虽“花不语”但“乱红飞过秋千去”,属于典型的“花”解“人”语。再如,唐代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感时”问“花”,属“人”对“花”语;“花溅泪”,属“花”解“人”语。温庭筠《惜春词》中的“百舌问花花不语”,严恽《落花》中的“尽日问花花不语”,也均属此种情况。“花”对“人”语而“人”解“花”语这一类,例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因为“花”对“人”语而“人”解“花”语,所以才有黛玉葬花中对“花”的理解——“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诸如此类,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以“花”借景抒情、以“花”借物明理、以“花”托物言志、“人”“花”情景交融的典型例子很多,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从《紫藤萝瀑布》也可见一斑。
  二、《紫藤萝瀑布》中的“花”“人”关系
  宗璞学养深厚,她的作品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语言清新隽雅,柔婉含蓄,气韵独特。《紫藤萝瀑布》就是如此,尤其在“花”“人”关系的处理上,汲取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写法,以“花”借景抒情,以“花”借物明理,读来隽永如水、情深意长。作者在文中写到:“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地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都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作者看“花”、忆“花”,“花”以自己的形态“让”作者领会了“花”作为生命形式的本质,内中“花”与“人”的关系属于“花”对“人”语而“人”解“花”语一类。文章描写的“花”是“紫藤萝花”,以此为线索,从“看‘花’”“忆‘花’”到“悟‘花’”,由“花”对“人”语到“人”解“花”语行文,思路清晰,“花”“人”合一,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艺术性极强。
  1.“花”对“人”语
  全文分为三部分,“花”对“人”语属第一部分(1~6段),作者写看“花”赏“花”。首段“我不由停住了脚步”独句成段,交代“花”吸引了作者,为此“停住”“脚步”,看“花”赏“花”。作者心为“花”所动,暗示“花”眩人眼目的美丽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主动方在“花”;也为引出下文制造了悬念、为读者留下了遐想空间。接下来通过描写紫藤萝花之花瀑、花穗、花朵来突出“花”对作者的吸引,顺承第一段中的“不由”,倒叙“停住”“脚步”的原因,从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上可以看出作者“倒装”式行文一波三折般的引人入胜效果,以简明而富有张力的语言从整体到局部写紫藤萝“花”。写时,从“花”的色、形、态来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从“色”上写的如“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花水”,等等;从“形”上写的如“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等等;从“态”上写的如“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等等。具体描写紫藤萝“花”时,先写每一穗“花”,再写每一朵“花”;“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盛开、下面待放”,上浅下深;“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在如此形象、优美的描写中,“花”似乎“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花”朵似乎“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文章中的“花”在“我”眼里已经像生命一样,她们像人一样在“流动”、在“欢笑”、在“挑逗”、在“推挤”:似乎向“我”展示着她的欢腾嬉闹。
  整个第一部分的描写,紫藤萝“花”似乎在用她特有的色彩、形象、情态给“我”“诉说”着她美丽的“花瀑”“花穗”“花朵”,“我”也似乎深深为她的美丽吸引。追溯这一艺术手法的源头,其写法与“花”对“人”语别无二致。
  2.“人”解“花”语
  如果说《紫藤萝瀑布》第一部分中紫藤萝“花”以其特有的色彩、形象、情态给了“人”以美丽,使“我”驻足而赏“花”,具有“花”对“人”语般的艺术构想;那么,第二部分(7~9段)“忆‘花’”则紧接着就是“人”解“花”语:驻足而赏“花”之后,作者由花写到自己的心,“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似乎“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花”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我”似乎也被“夢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作者在这一部分中由“花”的“光彩”写到“花”对“我”的侵染、由“花”的“芬芳”写到对“我”的荡涤——沉淀的“花”在“我”的眼前,更在“我”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色荡涤了“我”内心的焦虑与悲痛,留给“我”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由此触及到作者对“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接下来作者回忆十多年前“花”朵的“稀落”、“花”串的“稀零”,与眼前繁茂如紫色瀑布的紫藤萝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紫藤萝花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在“花”对“我”的浸染、荡涤中,“我”理解了“花”——紫藤萝“花”不与群芳争艳,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的生命而欢腾嬉闹。至此,文章由“花”对“人”语至“人”解“花”语,完好地处理了“花”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取中国古典文学中“花”“人”关系这“一瓢饮”,探微《紫藤萝瀑布》中古典技法的运用,更让我们认识到了“花”“人”关系的“大象无形”。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部编版教材的推广和使用,整本书阅读渐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热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提出“整本书阅读或可成为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动机。”本文旨在尝试以“一次追寻自我的生命砥砺”为主题探讨推进《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路径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寻找《西游记》的课程价值  《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关注的是它所蕴含的“自我与成长”价值。在原著中,唐僧一行人都带着原罪出场,他们或是
期刊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对于初中阶段,日臻成熟,价值观的形成也进入了较为关键的阶段,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本文将结合新课标和高考核心之一“立德树人”考查要求,谈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密切联系。  一、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要求  2017年,语文《新课标》提出
期刊
统编版教材在每个单元中所设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都是依照彼此融通、相互融进的方式编排的,单元内容之间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其中,语文要素将相应的语文能力点,以要素的方式有序地呈现在不同的册数和单元中,紧扣“学什么”和“怎么学”的维度,将教学的关注点指向于听说读写的维度上,但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的设置用意,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内容泛化、方法老化、训练虚化的现象。因此,教师应
期刊
“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方山子就是苏轼的老友陈季常。“余既耸然异之”老朋友相见,给作者最大的感觉就是惊异。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方山子身上體现出了诸多“异”之特征。笔者此文主要探究方山子身上体现出的“异”,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解读有个抓手,学习这篇文章时,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掌握了方山子这个人物形象“异”之特点,就能领会文章的精髓,深入文章的内核。  一、
期刊
据有关研究表明,生命个体获取的信息中,75%左右是通过视觉得到的。只有形成深入、细致、连续的观察意识,学生才能形成独特而丰富的认知体验。统编版四上第三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观察单元”,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和“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两点相互依存、彼此融通,是推动学生言语素养发展的重要依托。笔者就以单元中《爬山虎的脚》为例,谈谈如何将“感受观察”与“体会生动表达”结合在一
期刊
春夏秋冬,四季轮换,大自然的魅力,人们会因其最淳朴、真实的本质去爱,如郁达夫《故都的秋》般,作者爱秋的美景,因为无处不透露着秋之最,清、静、悲凉的特质不仅反应了北平秋天的特点,同样也反应了作者内心的一份孤独与落寞。可是同样是冬天,济南,在老舍笔下却全然变了模样,成熟的文字功底加上丰富的语言艺术,跃然纸上的不是透露着冰凉之气的寒冬,而是裹着军大衣,吃着冰淇淋,供着暖气的北方室内生活,冬天的人们是最喜
期刊
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广泛而大量的阅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积累。统编版教材编者也深谙此道,将积累生动的语言作为单元语文要素。面对这一训练要素,很多教师显得手足无措,要么不闻不问,熟视无睹;要么就是机械地摘抄,生硬地背诵。结果学生的积累并没有形成,语文素养更是原地踏步,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完全丧失。那究竟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积累呢?笔者以统编版三上《父亲、树林和鸟》一文的教学为例
期刊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特别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对于汉字的学习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语文知识的基础。一线教师对于识字教学近年来也摸索出了众多方法,比如集中识字、随文识字、字理识字、归类识字,等等。但总的来说,这些方法绝大多数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教”上,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规定:要让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这一要求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建构一
期刊
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也可以说是十八个学习主题。这样看,小群文阅读教学和学习任务群之间有着相通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文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小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群”中发现真实问题,确定探究主题,形成语文能力,完成发展核心素养的任务。  “小群文阅读”的“小”主要体现在
期刊
语用意识,即学生自主运用语言的意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其理解语言文字,再对语言文字进行运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笔者紧扣阅读教学,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为例,从“找出主语”“体会修辞”“分析句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找出主语,读懂内容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课文难度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