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济南的冬天》的语言艺术分析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s2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夏秋冬,四季轮换,大自然的魅力,人们会因其最淳朴、真实的本质去爱,如郁达夫《故都的秋》般,作者爱秋的美景,因为无处不透露着秋之最,清、静、悲凉的特质不仅反应了北平秋天的特点,同样也反应了作者内心的一份孤独与落寞。可是同样是冬天,济南,在老舍笔下却全然变了模样,成熟的文字功底加上丰富的语言艺术,跃然纸上的不是透露着冰凉之气的寒冬,而是裹着军大衣,吃着冰淇淋,供着暖气的北方室内生活,冬天的人们是最喜欢外面下着大雪,自己钻在温暖的被窝中感受腊月寒冬的美好。说到此,似乎对于老舍济南冬天的喜爱理解了三分,老舍对于济南冬日的爱,是浅也是深,是执着也是炽热,《济南的冬天》中老舍的语言艺术可谓是生花妙笔。
  一、人称下的角色转换尽显情感的真醇
  《济南的冬天》中运用了口语化的描写,文章的开端对于北平和伦敦的冬天进行了一段描写,文中不断地使用第一人称“我”,似乎是主人在向客人介绍济南冬日的温情,这样的一座老城,有山有水,舒适暖和,诗境般的存在让老舍倾尽自身的热爱向对方诉说着济南冬天的美好。如此的一段似对话又不似对话的描写从整体上感知到济南冬日的可爱与温情,从中也感受到老舍已经反客为主,将济南的冬日当作自己心中的挚爱去呵护,去感受它温暖的存在。
  “对于一個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接着,在文中老舍先生又使用了第二人称“你”进行角色转换,变成“呵护”济南冬日周边的一圈小山,这样的一种角度变化,像极了一个既当爹又当娘的超级奶爸,全然不顾形象,一丝不苟、小心翼翼地照顾着济南的冬天,生怕他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轻柔的语气和亲切的话语如暖暖的阳光让济南的冬日在老舍的语言魅力下融化升温,其鲜活的语言让济南的冬天显得如此真实,着实饱尝了济南冬日下的美好。
  二、“撬”词尽显中华语言灵活而神秘的色彩
  《济南的冬天》中除了可以充分感知冬天的温情、可爱之外,在用词方面我们发现老舍别具一格的使用技巧,在老舍所举的几个词语中,如用“响亮”来形容天气,用“慈善”搭配冬天“响晴”和“温情”使用得极准确。几组词汇的使用充分体现了老舍在语言艺术方面的天赋异禀,它可以从形容声音的词语中找到形容天气的,也可以在同义词中准确地进行轮流切换,更在形容人的词语中找到形容季节的词语。老舍的笔如物理界撬动地球的一支杠杆,任何只要能够准确体现事物本质的词语,都可以被他所“撬”动,如此的语言手法对当时年代众多的文艺青年而言,无疑是奇迹般的存在。从当今时代来看,《济南的冬天》能够成为优秀的散文,与其用词的胆大不无关系。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学习汉语非一朝一夕能够学成,汉语语词范围的广袤以及用词的灵活性完全依赖于作者自身对于词语的理解程度。而老舍这篇《济南的冬天》在优美的景色描写之下也尽显了汉语语言文字的神秘,也许作为原因之一,《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才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
  三、修辞格的使用“搅拌”出情感的浓度
  动词如跳动的音符能增加其节奏感,形容词如华美的外衣能增强其表现力,而修辞格的使用往往离不开动词和形容词。在修辞格的引导下动词和形容词能够让其“名次下的主角”尽显其真实的面貌,还原其真实的本性。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在《济南的冬天》中有一段对济南冬天的描写,其修辞格的使用让济南冬天的美与前文相呼应,可爱之下不失本真,温情之下不失娇羞。如动词“顶”着一髻儿白花,如果是年轻的少女,必然是使用动词“戴”,“戴”才能够还原年轻少女着装的得体,突出其青春期对自身容貌和装扮的重视程度,“顶”字明显不适合,所以最适合“顶”字的必然是小女孩,顶着一髻儿白花到处乱跑,这样一个字的运用再适合不过,与前文老舍对济南的冬天的形容“可爱”前后呼应,思维逻辑清晰得当,文章处理准确到位。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济南的冬天》一文在最后接近末尾的位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济南的冬天的一处景色比作了一幅水墨画,水墨画是黑与白的交替,可以是清水细描,也可以是浓墨泼洒,但是如此的一处小小的景色,在老舍眼中都是一副唐代水墨名画,除了可以发现老舍充分的想象力之外,还以小见大,深刻地反映了作者老舍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是深非浅,是执着也是炙热的。
  对于一个作者而言,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会考虑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中充分感受作者自身的文学素养,用词准确、没有病句、符合逻辑也是对于一个作者最基本的写作要求。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毅然决然地选择白话进行文学创作的老舍,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其口语化的书面表达方式在当时开辟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其符合大众最基本阅读习惯的语言艺术深深地走进了读者的心中,在那方寸之间,留下了属于老舍文学的一方天地。
  《济南的冬天》语言美,需要不断地挖掘,然后运用到写作中去,而最能够感知到散文语言美的根本办法是还原语言,语言本就是运用的过程,只有真正将语言运用到淋漓尽致,才能够使作品在辞藻的修饰下不失本真,而最适合还原语言、运用语言的方法就是朗读与写作,在读与写中感受作者老舍的笔墨在纸面上流淌,时而花香扑鼻,时而箫声悠扬,时而惊心动魄,时而惬意悠闲,在这一幕幕的场景中感受老舍的用心,感受老舍的用意,折射出的是读者的内心世界,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此,在拉近了读者与作者距离的同时,时空也似乎扭转,再一次见证了作者老舍的一生。
  作者老舍《济南的冬天》的语言艺术是与众不同的,人称的角色转换尽显出情感的真挚与细腻,“撬”词的准确尽显中华语言灵活而又神秘的色彩,修辞格的使用“搅拌”出了冬日下老舍情感的浓度。《济南的冬天》中老舍的语言魅力非只言片语可以将其解说详尽,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又神秘,但是历史的长河却是向前推进的,将来也不乏更多读者对老舍语言魅力的解读有更恰如其分又独到的见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苏轼的《前赤壁赋》,语言精妙,情感率真,哲思深邃,一直是高中文言文阅读的经典篇目。《前赤壁赋》的阅读教学,很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做过较为深入地研究与探索,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课例和学习资源。不久前,笔者又一次做了《前赤壁赋》的区级研究课。这节研究课使我对苏轼的《前赤壁赋》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文言文阅读教学也有了更新的认识。我的教学从思路、思维、思想三个层面展开,美其名曰:“高中文言
期刊
统编版教材关注单元一体化教学的编排,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语文教学重在从精读课文中理解内容、实践练习,继而提炼出相应的阅读方法,然后利用单元中略读课文的平台,对这些方法进行实践性运用,更好地推动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小学统编版教材三下《方帽子店》一文,就是典型的略读课文,所在单元以“复述”为训练要点,教师要紧扣从单元精读课文中学习的方法,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搭建支架,将复述的
期刊
名著阅读已成为当下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从统编版语文教材对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还构建了“三位一体”阅读课程体系。撬动名著阅读,需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喜怒哀乐;体会语言的精准到位、斑斓多姿;体味主题的多层次、多角度,从而形成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然而目前的名著阅读教学面临种种困境,如当教学内容由单篇短章变成整本书,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名著阅读达到效果,这令教师们“手足无
期刊
高中“统编版”语文教材以“学习任务群”为线索组织单元教学材料,在文言文学习中,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写景类文章。因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决定了这部分学习内容理解起来比较晦涩难懂,学生在感受言意之美的时候遇到的挑战较大。因此,选择相似文本进行组文阅读,在文本表达的理解中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实现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登泰山记》是姚鼐游览泰山后所作的一篇游记,也是学生感受文言文简约之美、行文之美,意蕴
期刊
名著阅读对于中学生而言既必要又重要。温儒敏先生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名著阅读不只是学语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小说阅读,学生往往关注的是小说的情节,停留在对于人物浅层的喜恶上。对于单线条、情节紧凑曲折的,便认为是个精彩的故事;对于人物复杂、旁生枝节的,便有可能觉得冗长啰嗦,无心阅读。美国文学教授托马斯·福斯特说:“刚入门的读者会被层出不穷的细节淹没,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名字让他们疲于
期刊
随着部编版教材的推广和使用,整本书阅读渐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热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提出“整本书阅读或可成为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动机。”本文旨在尝试以“一次追寻自我的生命砥砺”为主题探讨推进《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路径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寻找《西游记》的课程价值  《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关注的是它所蕴含的“自我与成长”价值。在原著中,唐僧一行人都带着原罪出场,他们或是
期刊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对于初中阶段,日臻成熟,价值观的形成也进入了较为关键的阶段,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本文将结合新课标和高考核心之一“立德树人”考查要求,谈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密切联系。  一、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要求  2017年,语文《新课标》提出
期刊
统编版教材在每个单元中所设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都是依照彼此融通、相互融进的方式编排的,单元内容之间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其中,语文要素将相应的语文能力点,以要素的方式有序地呈现在不同的册数和单元中,紧扣“学什么”和“怎么学”的维度,将教学的关注点指向于听说读写的维度上,但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的设置用意,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内容泛化、方法老化、训练虚化的现象。因此,教师应
期刊
“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方山子就是苏轼的老友陈季常。“余既耸然异之”老朋友相见,给作者最大的感觉就是惊异。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方山子身上體现出了诸多“异”之特征。笔者此文主要探究方山子身上体现出的“异”,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解读有个抓手,学习这篇文章时,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掌握了方山子这个人物形象“异”之特点,就能领会文章的精髓,深入文章的内核。  一、
期刊
据有关研究表明,生命个体获取的信息中,75%左右是通过视觉得到的。只有形成深入、细致、连续的观察意识,学生才能形成独特而丰富的认知体验。统编版四上第三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观察单元”,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和“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两点相互依存、彼此融通,是推动学生言语素养发展的重要依托。笔者就以单元中《爬山虎的脚》为例,谈谈如何将“感受观察”与“体会生动表达”结合在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