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课程理念促进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l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验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实验;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实验的有效教学,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1、加强实施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验设计,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正确的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但这种设计能力必须建立在平时的日积月累之上,建立在让学生参与探究教材内外实验素材及设计方案的基础之上。实验方案的设计包括药品及器材的选用、实验仪器的组装、实验操作的方法与步骤等。而教材上所提供的实验方案往往是现成而完整的,它们是怎么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在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去囫囵接受,那么在变换不定的问题当中,学生将会无所适从。必须让学生对教材实验载体进行探究,学习设计实验方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抽取氧气的装置,在教材(上教版)上有完整的示意图(图1)。
  根据图1,教师也可以按部就班组装一套展示给学生,并由此去获得氧气。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课题。但这种呈现只是实验方案的结果,即使再去讲授装置原理及注意事项,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应该把整个装置设计的过程交给学生,并进行相关探究活动。这是实验教学的着力点所在。设计如下:
  A、学生阅读教材:高锰酸钾的性状,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
  B、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反应容器选择的范围以及反应装置应该怎样固定。
  C、怎样把产生的气体导入集气瓶,并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D、根据反应条件使用酒精灯,调整反应容器与酒精灯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至此,一套完整的制备氧气实验装置就被设计出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性活动着重表现在从抽象原理到具体装置的实现上,形成的是一种思维过程,培养的是一种思维能力。如根据高锰酸钾的性状和反应条件——固体加热,选择试管是可以的,也是比较好的;试管的夹持可以用试管夹,但用铁架台固定更为合适;为防止加热时产生的水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应让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部以便于水的外流;要把产生的气体导入集气瓶,当然要用带橡皮塞的导管;因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集气法,这样收集到的气体比较纯;必须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药品加热,所以要调节试管的高度,或给酒精灯垫上木块。整个实验结束后,当学生回顾实验、整理思维过程时,他们会被其中蕴涵的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方法的魅力深深吸引。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变化的本质,这正是思维能力发展的起点。
  这种思维能力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教材中有很多实验方案的设计都可以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如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的装置;探究空气的成分的实验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等等。当然,学生的探究过程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也不能离开教师的评价与总结。
  2、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课堂演示实验,遇到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污染物不易处理时,可先带领同学们共同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方案,激励学生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对同一实验具有自己独特、新颖的构思和想法,具有自己设计上的独创性。比如,在学习Cu和稀HNO3的反应时,由于NO极易与空气中的O2化合而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若按教材上介绍的用烧瓶作反应器,有如下缺点:(1)收集NO后,由于剩余反应物的继续反应,产生的NO会造成污染。(2)反应容器过大,造成药品浪费。(3)学生难以从实验现象上直观地得出HNO3与Cu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有的学生就利用学过的知识,想到通过排HNO3的方法来观察到实验现象。由于NO气体极易与空气中的O2化合而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学生难以从实验现象上直观地得出稀HNO3与Cu反应生成无色NO气体的结论。而改进的NO气体简易发生器,利用NO气体不溶于水的性质,用稀HNO3盛满整个试管而将空气排出,避免了生成的NO与空气中O2接触的可能。并将NO的制备与性质实验融为一体,即可清楚地看出实验的主要产物:无色的NO气体和蓝色的Cu(NO3)2溶液,打开橡皮管夹又可演示NO与O2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但是这个实验中生成的NO2会污染空气,于是又设计了通过改进的实验装置(如图2)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用稀硝酸装满U型管,将管内空气排除,然后关闭活塞进行反应,生成的NO气体将稀HNO3排入右端的漏斗中,避免了生成的NO气体与空气中O2接触的可能,而且将NO气体的制备与性质融为一体,既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验的主要产物:无色不溶于水的NO气体和蓝色的Cu(NO3)2溶液。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时,又可演示NO与O2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避免了NO2气体对空气形成污染,且该装置能重复使用。有的学生又指出该装置仍存在NO2气体的吸收问题和药品的浪费,于是就又设计了用针筒当反应仪器的实验装置。该装置既解决了对无色NO到红棕色NO2的现象的观察,又避免了污染空气中。通过实验改进,使学生有创造成就感,提高创造热情,培养创造能力。这种求“创”求“新”的训练,可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不唯书本,勇于批判的创新意识。
  3、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受实验装置大小、距离远近、观察角度、时间长短、实验方法等因素的限制,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看清楚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及实验现象,因而学生也无法全面且正确地理解这类实验,导致化学实验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控性,这些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如:①石油的分馏,由于反应的时间较长,一节课是很难完成。如果运用录像将不同的沸点的分馏现象和蒸馏产物播放给学生看,这样联播分镜头,就使学生对实验有整体性的了解,有一个完整的认识。②了解微观世界的秘密。很多学生很想深入物质内部剖析问题,但由于受到实验设备和操作技术的限制,学生难以观察到微观世界的现象。为此,可利用MCAI方式进行虚拟微观动态演示。直观形象的效果可以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实地感受到微观世界的奇妙与和谐。③有些实验实际操作不仅危险,且难度较大。例如,氯气毒性实验,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它与真实的实验几乎一样且没有呛人的气味,也不会污染环境。这种虚拟实验还可以重复操作,节约资源、避免实验过程中带来的危险。
  运用录像、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些实验,既可形象地说明实验的全过程,使复杂实验简单化,危险实验安全化,又因模拟实验现象中剔除了实验中的干扰因素,现象更清晰,学习可观察到各种现象和操作,并有亲身经历的“真实”感觉。强化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开展家庭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家庭小实验真实、直观、易做,引导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不仅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而且他们在对家庭小实验感兴趣以后,会经常性地多动手,勤动脑,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化学素养。家庭小实验常用的仪器是玻璃杯、注射器、塑料瓶、碗筷等,试剂可以是金属、石灰、蜡烛、食醋、食盐、苏打、洗洁精等。(1)利用这些,我们可以对厨房中的化学知识进行研究,如可乐、啤酒中气泡是什么气体?自家的食用盐中是否含有碘?从鸡蛋与醋酸反应推测鸡蛋壳里可能含有的物质,也可动手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2)对我们周围的环境进行分析测量。如测量当地雨水的pH,了解空气污染情况,加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种家庭化学小实验会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实验成功后的欢愉,化学情感在实验中油然而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真真切切,体会知识与实践之间朴实无华和相互辩证关系,加深了对化学课理论的记忆和理解,预见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记忆能力等得到提高,在独立实验,独立思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立、自强、自信的品质。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有把它看作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在实验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怀乐.中学化学实验与教学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李晓梅.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7).
  [3]张雪萍.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5,(4).
其他文献
“布热津斯基是现实主义者,但并非悲观主义者,他为所有关注美国国内未来的人提供了一部深思熟虑,并一如既往发人深省和极合时宜的必读之作。”——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
在金融危机期间,欧美主要国家都对各自的金融体系进行了国有化,这次国有化范围广、程度深。后危机时期,欧美金融体系再私有化不可避免,这也将为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提供一个新的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设置生活化的课堂引入,生活化的实验探究,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时时有化学,处处有化学”。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化学教学;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我国改革的推动者、参与者,也是改革的直接感受者。因而,他们也是每一次、每一项改革成效的最有资格的评判者。他们的所盼、所忧、所想、所急应该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服务经济仍处于培育阶段尚未成为主导力量,对原有经济发展方式路径依赖、城乡二元分隔体制障碍、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创新要素投入不足、服务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后就要进行科学的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的重要作用首先在于它是科学探究中得出科学结论的先导,它有可能成为科学结论;其次猜想与假设能帮助探究者指明探究
本文根据知识与获取知识的方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具有创造性性思维的高层次人才角度讨论将方法论教学寓于知识传授之中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做法。
摘要:本文通过对总复习试卷讲评课的调查研究,发现多数学生都是抱着“纠错”的心态进入课堂听课的,这样的心态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因而课堂的收获甚微。事实证明带着“听和记,想和查,寻和探”的心态进入试卷讲评课,才能从中获取较多的收获。  关键词:初中物理;试卷讲评课;心态    同学们,到了初中总复习的最后一个阶段,老师为了使复习向纵、深、活的方向发展,总会精选一些习题进行测试,在学生练习后总会以
受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的具体实际,以及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没有得到尊重。这样导致学生的学习态
摘 要:针对农村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现状,提出中职高考学生数学复习方法,通过学生在数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复习,使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考试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中职;数学;复习;做法    中等职业教学在进行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实施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等职业人才。数学是学习专业课和提高文化素养的基础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