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激光治疗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wenv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激光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18眼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并进行激光治疗.结果18例患者均为单眼、单个大动脉瘤,瘤体均位于颞侧,颞上支14眼,颞下支4眼;动脉瘤位于1级分支4例,2级分支13例,3级分支1例;12例患者1次激光治疗后复查FFA,8例动脉瘤消失,管壁恢复正常;2例瘤体远端动脉充盈迟缓.结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有助于视网膜大动脉瘤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激光光凝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脂质体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应用于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仪鉴定EPC,转染VEGF后用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检测EPC表达VEGF蛋白,噻唑蓝(MTT)检测EPC对VEGF质粒转染的敏感性.结果EPC表达CD34、CD31、KDR及CD133细胞表面标志,转染后EPC胞内表达VEGF,脂质体介导
目的 :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 (LIR)对胃粘膜的损伤 ,探讨肢体缺血再灌注对胃粘膜损伤的作用及其部分机制 ,以及短暂多次肢体缺血在胃粘膜损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按Rosenthal
目的 研究LoxP序列小片段重组阳性克隆的筛选和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合成的LoxP为上游引物,载体互补的序列为下游引物,直接以菌落为模板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电泳分离出784 bp的条带者为阳性;PCR阳性克隆再用酶切法进行对比鉴定及DNA测序分析确证.结果用菌落PCR法随机筛选的6个菌落中3个为阳性,随机取1个阳性克隆进行DNA序列分析,证实含有LoxP插入序列.用酶切法对此3个阳性克隆进行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RCC)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表现与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18例肾细胞癌患者行螺旋CT靶平面同层动态扫描,计算动态CT各指标,包括曲线升段斜率(S)、曲线下面积(AR)、增强后CT增加值(△HU)、组织血管比(TBR).时间-密度曲线(T-DC)类型按升段斜率由小到大分为A、B、C型.组织切片经CD34单克隆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