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F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成性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方法,过程成了唯一性的,不允许节外生枝。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在备课时我们还要多想几个意外,学生会在课堂中想到那些问题,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要想很好的应对这些意外,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给我们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如果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会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人物,把对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人物了解会更深入,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中、研究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很多学生会质疑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荆轲为什么不向太子丹说明情况,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这样刺杀不就更有把握了吗?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会从多个方面去讨论,有各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学生会对秦武阳、荆轲、太子丹有一个更深层的认识,对人物把握的更为准确。这样课堂也活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通过参与探讨、研究解决了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意义的,把握的好,能使学生变换视角理解文章,教师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在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又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可以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
  总之,要想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在做好前面的几个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办法,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具新课程理念的气息。
其他文献
语文借助细腻而生动的语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深厚而独特的人文,博大而深邃的哲理浸透着学生的心田。那一幅幅如美的画卷,一件件如珍的精品,要求教师以一个优秀的导游员,一位出色的住持人的身份,引领着学生去欣赏、去解读、去品味、去揣摩、去感悟。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营造出和谐的氛围、高效的课堂呢?  一、教师要有革新意识  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树立体现课改精神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要
一、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在课改中,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方面有了很大的收益。我深切体会到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任务。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能力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
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近三十年,且长期担任高年级语文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也习惯留心、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复习课颇有心得。复习课是强化和巩固学生记忆痕迹的重要途径,它是通过把教学过的内容以再教的形式系统而有重点地再现;同时也是教学领域不可缺少的一个辅助手段;也是巩固教学成果的必要途径。由此来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现就如何做好复习工作,笔者就浅谈几点做法。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着眼朴素,体现复习的重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过分注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离开了教育园地,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各项能力培养发展的素质教育。我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和人道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那么,在充满灵气与感性的语文教学中,更应该以学生为本,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下面,对于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我粗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人为本,树立充分尊重学生的意
期刊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僵化单板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创新教育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教育传统弊端的金钥匙。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内容。  一、小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创新几乎无处不在。如果细心挖掘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不乏创新所产生的就“物”。其中有古人用创新精神造出的赵州桥和精美绝伦的马踏飞燕,也有现代科技创
组织文化是一个特定组织在处理回应外部适应和内部融和问题中所学习到的,由组织自身所发明和创造并且发展起来的一些基本的假定类型,它内含着特定时代的组织目标、价值、信念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不仅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还能让学生身心愉悦。作为教师,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那么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期刊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考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阅读理解。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现代文阅读,很多省市只选择两种文体加以考查,其中必考的一种文体就是记叙文。由于记叙文阅读一直占主导地位,相对而言所占分值也较多。记叙文阅读试题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设计,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阅读材料来自课外,材料内容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体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