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荨麻疹48例

来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11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从2016年3月—2017年5月本院门诊及住院部皮肤科、针灸科单纯性荨麻疹患者48例,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其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24例给予针刺结合抗组胺药物治疗。对照组24例给予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58.33%,两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荨麻疹疗效满意,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刺;抗组胺;荨麻疹
  中图分类号:R758.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4-0060-02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祖国医学称其为“瘾疹”、“风团”,其特点是突发形状各异的白色或淡红色风团块,其形状、大小不等、质地坚硬,边界清楚,有的融合成片状,有的孤立存在,一日可发作数次,此消彼长,皮肤瘙痒难耐,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本病可发生于任何人群、任何部位、任何季节。本病的致病因素、病机、发病的机制等复杂多变,所以对本病的诊疗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采用针刺结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荨麻疹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从2016年3月—2017年5月本院门诊及住院部皮肤科、针灸科单纯性荨麻疹患者48例,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其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在治疗组24例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在18-65岁,平均年龄为(41.2±5.6)岁,病程6个月-7 a,平均病程为(3.6±2.0)a;对照组24例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为(40.0±5.8)岁,病程5个月-8 a,平均病程为(3.2±2.2)a。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咪唑斯汀缓释片10 mg,口服,日2次;14天为1疗程,1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
  1.2.2 治疗组 在给予同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针刺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取30号1寸毫针,常规消毒,选取双侧(血海、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取膈俞、风门、风府、肺俞。然后直刺或斜刺,其中注意风府、风门的操作,提插、捻转得气后,风府、曲池、风门、肺俞、合谷用泻法;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血海、膈俞平补平泻。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膈俞不留针)。14天为1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
  注:2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注意饮食,禁食鱼虾荤腥、海鲜、豆腐、酒、辛辣等发物。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治愈:瘙痒完全消失,风团块完全消失,1年内不复发;显效:瘙痒基本消失,风团块基本消失,复发次数减少,间隔期延长;有效:瘙痒明显改善,风团块明显减少,偶有复发;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复发趋势无减少。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58.33%;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充血水肿及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以出现瘙痒性风团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该病病因、病机复杂多变,如医治不及时,转为慢性荨麻疹,迁延难愈,反复无常,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烦恼,严重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西医在该病的治疗中主要采取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治疗,但长期应用激素会导致诸多副作用,如假性肥胖、股骨头坏死等疾病,长期应用抗组胺药物对肝肾功能有着严重的影响。激素和抗组胺药物只能短暂缓解其症状。长期使用该类药物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长期服用遭到患者的质疑。所以在治疗上注重中西结合扬长避短,对于该病针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有丰富的中医理论基础。中医学在该类疾病的治疗中有自身的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被循证医学证实有确切的疗效[2-4]。荨麻疹在中[FQ(22*2。175mm,X,DY-W]医学中属于“瘾疹”、“风团块”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病位在肌肤腠理,与感受风邪和脏腑气血的盛衰有着密切的联系。腠理不固,风寒、风热外袭,客于肌表,导致营卫气血失调而发病,或者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过食鱼虾荤腥,导致胃肠积热。复感风邪,内外不得舒達,郁于肌肤皮肉之间而发病,治风成为治疗该病的关键。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令人捉摸不透,故出现风团块在全身游走不定,所以治疗上以益气养血祛风止痒为总原则。本病关键在治风,治风的关键在治血,意“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治疗本病所选的针刺穴,风门、风府、曲池疏风祛邪;选用血海、膈俞养血活血,治血祛风通络之效;在该病的治疗中重视在阳明经上选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阳明大肠经穴合谷及曲池,二者结合具有祛风通络,调摄营卫的作用,足三里、胃俞,健运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以补助后天。遵行该病的治疗原则,在治疗该病时应考虑在肺经上选穴,肺津可以润养皮毛,如果肺津枯发,则会出现皮肤失于润养,出现皮肤干枯,引发各类皮肤疾患。小肠、大肠在人体中起着吸收、传导糟粕的作用,人体中的糟粕不能及时传导,出现便秘等疾病,导致有害的物质过度吸收,发于肌肤腠理出现皮肤病变。比如所强调的烧伤、重大的创伤之后出现的内源性感染,就是肠内的有害物质无法及时排除体外,最终威胁到生命。所以在治疗该病时患者出现排便不畅时要引起注意,选用针刺支沟等穴位润肠通便。该病的治疗是多方面的,治病在于扶正祛邪,扶助正气沿着正确的道路运行,其余的靠各方面的协同辅助。这就是所说的“病三分治疗、七分靠养”。该病的养也是尤为重要,积极调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综合调摄。多吃蔬菜水果、性情舒畅、尽量少吃鱼虾荤腥。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
  总之该病的治疗是多方面的,在常规口服抗组胺药物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针刺,可以减少对抗组胺药物的服用,减少副作用,同时加强疗效、降低成本,方便快捷,针药共用疗效显著,可以在基层医院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8-61.
  [2]陈金鹏,周敏,刘兴静,等.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9):57-60.
  [3]黎波,石磊,杜元灏,等.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医杂志,2009,50(5):432-436.
  [4]钱海良,熊俊,陈日新,等.基于现代文献的灸法治疗荨麻疹的临床证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3196-3200.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观察温通针刺疗法治疗单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指标变化,研究探讨温通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机理,为温通针刺疗法治疗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力求
问:《四川教育》今年第一期披露了有关“民转公”指标已经下达到省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贯彻、实施意见的消息。这消息对民办教师来讲无疑是一个喜讯,因此广大民办教师对
立春刚去她就奔忙责任田不辞辛劳地耕种浇灌播下了我在讲台上的希冀
夹江县认真贯彻“两法一纲”(《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积极为教育办实事,尊师重教好戏连台。
课堂是语文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怎样把语文创新教育落实在课堂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毁。”捕捉好语文教学的创新点是关键。创新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切入点,是创新教育的载体
OPC是一种连接硬件装置或软件数据库等数据源与过程控制客户应用程序之间的标准化的接口协议,它可以显著地增强过程控制领域中的控制系统、现场设备、管理应用程序之间的互操
摘要:目的观察升阳除湿防风汤治疗慢性肛门湿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慢性肛门湿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李东垣升阳除湿防风汤口服,每日1剂,分3次服;对照组口服湿毒清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2组均局部外用湿疹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及胃肠反应发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口服湿毒清胶囊,外用湿疹霜。 
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政治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更好地献身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
村小教师的超负荷工作现状令人心悸。下面是一份具有一般意义的村小教师作息时间表: 早上:7: 00——8:30早餐、组织早读上午:8:30——11:40 上课 11:40——2:30护送学生、处
摘要:目的探讨旋转+垂直暴力引起的三踝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方法通过对46例旋转+垂直暴力引起的三踝骨折采取俯卧位下后外侧+后内侧的手术入路,分析此种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结果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优良率957%;结论对旋转+垂直暴力引起的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俯卧位下后外侧+后内侧的手术入路可以提供良好的视野,为解剖复位后踝骨折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后外侧+后内侧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