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但这些看法都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到底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一、分割物质实验
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某一限度时小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的化学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将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分子。
二、走进微观世界
1,我们知道了物质由分子组成,人们又猜测分子能不能继续分割,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并把这样的粒子称为原子,同时还发现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进一步研究发现,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等,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组成……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1909年,著名科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我们知道:许多物体都有气味,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气味来区别出不同的物体,物体气味哪里来的呢?根据探究,人们认为物体的气味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那么分子又在做怎样运动呢?通常情况下,分子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看得到的宏观现象来探究它的运动情况,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浮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的不停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改变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花粉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液体分子撞击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的情况,这就是最著名的布朗运动,布朗运动虽然不是分子的运动。但该现象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诗中的两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则告诉我们分子运动的快慢和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物体由分子组成,虽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但不会成为散沙,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既无一定的体积,又无一定的形状,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这都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有关,如两滴水珠互相拉近后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一个细铁圈的中间松松地系着一根棉线,将细铁圈平放在肥皂液中后取出,细铁圈便带上一层肥皂膜,用一根棒将棉线一侧的肥皂膜轻轻地戳破,结果棉线被另一侧的肥皂膜拉向一边,这些说明分子间存在一定的引力作用,生活中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时要用力,也很好地说明气体分子间存在斥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引力和斥力大小都是由分子间距离大小而决定的,当分子间距离为某一值r0(1×10-10m)时,引力等于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引力和斥力都要减小,但斥力比引力减小得更快,此时引力大于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距离小于r0时,引力和斥力都将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增大得快,此时斥力大于引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变得十分微弱,此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忽略不计,
4,固体和液体虽然有一定的体积,但其分子之间仍有空隙,在一根较长的玻璃管中注入一半水,再缓慢地倒满酒精,用手指封住开口端,上下来回颠倒数次再竖起来,可以发现管内液面下降,这个实验直接地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空隙。

四、探究宇宙奥秘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银河系也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人类在宇宙探索过程中,创造了一些既具有科学价值又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的学说,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宇宙大爆炸模型”等,而宇宙大爆炸理论则是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开。
一、分割物质实验
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某一限度时小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的化学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将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分子。
二、走进微观世界
1,我们知道了物质由分子组成,人们又猜测分子能不能继续分割,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并把这样的粒子称为原子,同时还发现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进一步研究发现,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等,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组成……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1909年,著名科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我们知道:许多物体都有气味,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气味来区别出不同的物体,物体气味哪里来的呢?根据探究,人们认为物体的气味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那么分子又在做怎样运动呢?通常情况下,分子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看得到的宏观现象来探究它的运动情况,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浮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的不停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改变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花粉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液体分子撞击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的情况,这就是最著名的布朗运动,布朗运动虽然不是分子的运动。但该现象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诗中的两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则告诉我们分子运动的快慢和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物体由分子组成,虽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但不会成为散沙,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既无一定的体积,又无一定的形状,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这都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有关,如两滴水珠互相拉近后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一个细铁圈的中间松松地系着一根棉线,将细铁圈平放在肥皂液中后取出,细铁圈便带上一层肥皂膜,用一根棒将棉线一侧的肥皂膜轻轻地戳破,结果棉线被另一侧的肥皂膜拉向一边,这些说明分子间存在一定的引力作用,生活中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时要用力,也很好地说明气体分子间存在斥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引力和斥力大小都是由分子间距离大小而决定的,当分子间距离为某一值r0(1×10-10m)时,引力等于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引力和斥力都要减小,但斥力比引力减小得更快,此时引力大于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距离小于r0时,引力和斥力都将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增大得快,此时斥力大于引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变得十分微弱,此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忽略不计,
4,固体和液体虽然有一定的体积,但其分子之间仍有空隙,在一根较长的玻璃管中注入一半水,再缓慢地倒满酒精,用手指封住开口端,上下来回颠倒数次再竖起来,可以发现管内液面下降,这个实验直接地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空隙。

四、探究宇宙奥秘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银河系也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人类在宇宙探索过程中,创造了一些既具有科学价值又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的学说,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宇宙大爆炸模型”等,而宇宙大爆炸理论则是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