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年的光影传奇

来源 :新长征·党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by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春电影制片厂被誉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是新中国电影艺术成就的殿堂、新中国电影人的朝圣地,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颗璀璨之星。
  长影成立于1945年,经过解放战争炮火硝烟的洗礼,铸就了鲜明浓郁的红色艺术创作基因,至今已走过74年的历史。成立至今,长影累计创作、拍摄、译制各类影片达3300多部,生动记录了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热情讴歌了新中国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70多年的时光流逝,几代长影人秉持奋斗精神,以血脉相传的红色基因,书写了长影的壮丽华章。

走进长影旧址博物馆


  来到长春市朝阳区红旗街1118号,一下车眼就能看到长影旧址博物馆的大门正中高悬着“长春电影制片厂”7个大字,这7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是由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3月题写的。一走进长影厂,古朴素净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幕幕过往岁月的画面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诉说着这座神圣艺术殿堂的光影故事。
  走在厂史大道上,地面上镶嵌了22块铜板,每块铜板的右下角都刻有长影的“工农兵”厂标,铜板上记录了从1945年8月到2011年7月长影的重要历史事件。1945年8月,中共长春市委地下党员刘健民、赵东黎进入“满映”,组织张辛实等进步人士进行“权力”接收,同年10月1日,成立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4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正式接收“满映”;1946年5月13日,东北电影公司迁往合江省兴山市(今黑龙江省鹤岗市);1946年8月27日,延安电影团吴印咸等40余人到达兴山,参加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基地建设;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1947年2月,袁牧之同志提出“七片生产”的方针,以此诞生了人民电影的“七个第一”;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长春;1955年2月28日,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99年1月4日,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基础上组建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12月31日,长影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任务;2005年5月29日,我国首家世界级电影主题公园、长影电影产业化发展标志性工程——长影世纪城开园;2008年7月5日,全国首家国家级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揭牌;2011年7月,长影老厂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长影旧址博物馆以长春电影制片厂70多年的历史文化成就为依托,讲述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成长和发展的故事。它完整保留了1937年的原“满映”建筑,见证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发轫、发展、兴盛、变迁的历史。长影旧址博物馆包括电影艺术馆、摄影棚展区、洗印车间展区、长影电影院和长影音乐厅等。馆内以文物保存、艺术展览、电影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现了电影艺术、电影特技、电影工艺和电影生产过程,里面存放了许多经典影片的视频资料、历史照片、实物道具和手写剧本,展现了长影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
  进入电影艺术馆,映入眼帘的是一排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长影厂貌照片。走进一条长长的走廊,像一条时光隧道,瞬间把我们带回几十年前。走廊的地面上镶嵌有1937年“满映”建厂时的马赛克图案,两条青龙中间是“满映”的建筑平面图及方位标示。左侧的墙壁上挂有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视察长影时的照片,还有毛泽东、朱德、刘伯承等同志与电影演员们的合影;右侧墙壁上“新中国电影的摇篮”8个鲜红的大字格外耀眼,让人不禁想起长影创造的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开辟了人民电影多片种发展的新纪元。进入一楼展区,里面还原了当时老电影院的外景,老售票口和门窗上贴着的“凭票入场,对号入座”幾个大字让我们仿佛回到过去那些年代。顺着走廊继续参观,走廊两边挂满了不同时期的电影海报和文字介绍,存放着许多经典影片的视频资料、实物道具和电影剧本,把我们带回不同的光影记忆中,让人仿佛置身电影情景之中。一位参观的老人说:“我们是看着这些电影长大的啊!那个年代,看上一场电影,能高兴好几天!”从《平原游击队》《祖国的花朵》《董存瑞》《上甘岭》《党的女儿》到《辛亥革命》《索道医生》《守边人》《黄大年》,多少经典作品成为几代人的精神营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进入摄影棚展区,里面陈列着许多长影城市题材、农村题材、军事题材、历史题材影片中所使用的老道具。在精心设计的光线布置下,老式电话、老式手提箱、黑白电视机……一个个老物件像是在向我们讲述着过往的故事。进入译制片展厅,墙壁上醒目地写着“1949年至今长译共译制了50个国家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影片”“1949年至今长译共译制2462部影片”。从《普通一兵》《罗马假日》《摩登时代》等经典影视作品,到近几年译配的《马达加斯加》《阿丽塔:战斗天使》《荒野猎人》等影片,都深受观众喜爱。长影洗印车间展区楼是中国现存年代最长的洗印车间,洗片大厅生产线也是我国唯一一条对外开放的电影洗印生产线,参观者能够亲眼看见并了解电影胶片从冲洗底片到印制拷贝的整个洗印生产流程。走进长影电影院,院内设有国内最高端、最具特色的“第十二放映室”“中国巨幕”厅和3个数字3D影厅,为观众带来一场场惊喜奢华的视觉盛宴。长影音乐厅是一所可容纳700人的大型专业化音乐厅,绚丽多彩的专业化舞台效果为观众带来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

璀璨夺目的艺术成就


  74年来,长春电影制片厂以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反映社会重大问题的现实题材立意,先后拍摄和译制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革命戰争年代,部队打到哪里,长影的艺术家们就把电影拍摄到哪里,成为我们党宣传思想战线上的一支特殊部队。新中国成立后,长影创作出了《白毛女》《上甘岭》《刘三姐》《董存瑞》《英雄儿女》《祖国的花朵》《平原游击队》《五朵金花》等一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凝聚了几代人的情结,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改革开放后,长影拍摄了《开国大典》《辛亥革命》《保密局的枪声》《蒋筑英》《人到中年》等一批为时代立像、为人民放歌、为民族铸魂的影片,凝聚民族精神,引领时代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影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以习近平文艺思想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作了《守边人》《索道医生》《老阿姨》《少帅》《开国元勋朱德》《林海雪原》等优秀作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英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时代主旋律。
  近年来,长影一批批优秀的影视作品获得了多项重大奖项: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史诗巨制电影《辛亥革命》荣获第12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11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华语故事片奖、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影片奖;由“全国道德模范”邓前堆同志的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索道医生》入选党的十八大重点献礼影片,荣获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由“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同志和她的爱人甘祖昌将军的感人事迹改编的电影《老阿姨》入选庆祝建党95周年重点献礼影片,荣获第13届长春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第14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根据“时代楷模”魏德友同志的真实事迹创作的军事题材影片《守边人》入选党的十九大重点献礼影片,荣获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提名奖、第14届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处女作奖、“国防万映”2018年度优秀影片奖;以铁路工人王连昌为原型的电影《耳朵大有福》荣获第11届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会特别奖;根据我国地球物理学家、“时代楷模”黄大年同志至诚报国的先进事迹创作的影片《黄大年》入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献礼影片”,荣获第15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9年,长影创作录制的《我的祖国》《英雄赞歌》《让我们荡起双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4首电影歌曲入选建国70周年百首优秀歌曲。


薪火相传的长影人精神


  勤勤恳恳,是长影人身上的共同特征。厂里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他们经常一大早就开始工作,加班加点,不能按时吃饭,但每个人依然无怨无悔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是源于那份融入生命和血液的对长影的热爱。“我们这些人一直都有一种只属于我们长影人独有的精气神儿支撑着,不畏难、不怕累。”“长影是我家,是我成长奋斗的地方,我爱长影。”看着一个个专注的模样和忙碌的身影,感受到他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长影之于他们,不只是一份工作,他们肩上扛着的是长影人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使命和责任。几代长影人继承和发扬了“电影摇篮”精神,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用心创作一批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好影片。长影人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始终认真打磨每一个细节,保证影片的高质量。他们对工作钻研探索的精神、对品质的始终坚守,让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他们精心制作每一部影片,为时代留印、为祖国讴歌、为人民写意抒怀。岁月不居,时节如流。74年风雨征程,长影人用红色基因谱写光影传奇,而长影人的精神也将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其他文献
70年步履铿锵!  70年巨变沧桑!  70年接力奋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吉林各族儿女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吉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新时代,2700万吉林人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迈进。  全省GDP在2018年达到1.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168.3倍;一般预算地方级收入突破千亿元,是1952年的346倍,相当于每8年翻一番;城镇化率由新
期刊
吉林是金色的粮仓,70年来,吉林重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交出农业大省的精彩答卷。  20世纪80年代初,我省广大农村与全国农村一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汇入了农业农村改革开放的大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主题,突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改革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指导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时提出:“第二批主题教育层级下移,线长面广。要注重分类指导,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重减轻基层负担,注重开门抓教育,注重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切实把党中央关于主题教育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前不久,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负责人强调,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注重”的重要指示。  注重分类指导。所谓“
期刊
70年沧桑巨变,从棚户房到高楼大厦,从泥土房到现代农庄,吉林人民住房的变化翻天覆地,乡镇和城市的每一处改变,都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缩影。棚户区改造惠民生  从2006年初开始,吉林省计划3年改造15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  “如果没有棚户区改造,我一辈子都不可能有自己的房子。”长春棉织厂61岁的退休职工王树恩逢人就夸“棚改”好,使他一家由20多平方米低矮破旧的平房迁入花园小区,有了自己的产权房。
期刊
吉林省是一个多民族边疆省份,少数民族人口218.5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96%。辖有1个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3个自治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伊通满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33个民族乡(镇)。  吉林省是我国朝鲜族主要聚居地,也是满族、锡伯族发祥地之一,民族历史文化特色鲜明。重要的地理位置、特殊的人文环境和复杂的区域形势决定了做好吉林省民族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0年
期刊
“哒啦啦嘟噜噜……”清晨,很多人伴随着美妙的手机闹钟起床;起床后,不少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餐厅里也是一边吃着菜一边摆弄着手机;公交车上,年轻人几乎都在玩手机,甚至走路时都手机不离手……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作为通讯工具的手机,它的历史不过短短20年,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手机的前世今生  记得那是1991年的夏天,我要上小学一年级了,那一天天气很热,妈妈告诉我,家里要安电话机啦!
期刊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与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紧密相连,它就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全国最大汽车制造企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20世纪50年代,人们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一汽,在苏联的帮助下,创造了3年将荒地变为汽车城的奇迹。在近66年的发展历程中,一汽人用智慧、努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在世界汽车工业史中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成就。截至2018年,一汽集团的品牌价值达到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的长远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深入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论断,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
期刊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图们江、鸭绿江、辽河、绥芬河、松花江在这里纵横流淌;长白山天池、松花湖、雁鸣湖、查干湖在这里溪流淙淙。吉林省水系发达,河湖众多,水利事业在服务农业发展的同时,正稳中求进、突破重重瓶颈,引领经济社会加速度前进,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发展行稳致远。  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重大民生保障工程。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期刊
吉林省旅游控股集团于2016年8月注册成立,是吉林省委、省政府突出发挥“五大优势”,推进“五项措施”,实现“五大发展”战略部署,培育和打造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省属旅游企业。集团组建以来,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绝对领导,坚持将加强党的领导转化为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强大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省旅控集团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