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竖琴有大量经典曲目,《莫扎特主题变奏曲》是由俄罗斯作曲家米哈伊尔·格林卡(M.Glinka。1803-1857)创作,他在1822年创作的莫扎特主题变奏曲,从那时起竖琴开始得到了显著发展。这首曲目是竖琴演奏中必备曲目。分析这首曲目有助于演奏者更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它的内涵,从结构上更清晰地理解音乐,从乐句划分中得到更多的启迪,通过分析改曲目,将音乐演奏表达得更加充分,更贴近原作者本意,也提高演奏者水平。
关键词:竖琴;莫扎特主题变奏曲;格林卡;作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166-1
现在的格林卡的莫扎特主题变奏曲拥有两个版本。在纽约的LyraHouse的某个剪辑中,在一个专辑中同时提供了这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最初发行于1854年,包含了三个变奏和主题;第二个晚一些的版本有着5个变奏,加上主题。两种版本的最大差距在于第二变奏,在第一个版本高音部分存在的复调旋律并没有在第二个版本出现。由于原始版本的结构更完整、完成度较高,因此在本章中所讨论的是此版本。
主题的音调为降E大调。它是有再现的二段体结构,并且每一个乐句有八小节。二段体结构的每一段都进行重复。主题的和声节奏为每一小节有一个全音符,在最后三个小节出现更大的和声变化。这种和声变化在19世纪的音乐作品中会经常出现。该主题以四分音符的琶音和弦表达。格林卡对这些和弦进行连续转位的重复,表现出了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的琶音主题。
接下来的五个变奏在结构上及和声上每一个都与主题保持了一致性。五个变奏后是一个九小节的尾声。所有的五个变奏从本质上说都采用了竖琴的特定技巧。
第一变奏,根据主题的和声轮廓,格林卡的第一个变奏探索了在竖琴上使用琶音的可能性。开篇的降E大调和弦和第一行使用主题音调的琶音音型在节奏上被转换了。在第一变奏B乐段(9-16小节),主题可以很容易从高音部分的琶音音型部分识别出来,同之前一样,对应这部分主题的高音是旋律,在音色上要突出一点。
第三变奏,采用了特别为竖琴所写的演奏风格。拥有新的旋律线,使用依次上升又依次递减的音阶模式,在和声中通过低音表达。呼应低音和声的高音旋律线采用十六分音符的琶音进行,遵循了主题的规范和和声结构。在演奏技法上,左手还运用了泛音,增加了该段的色彩性,为了将泛音的音色弹得更好,左手一定要在弦长度的二分之一处弹奏。原曲中的第一个音,出现在主题中第一小节的第一拍,在第三变奏中作为弱起音出现,而正拍出现在左手的泛音上,双手的配合使音色变得丰富多彩。
在这一变奏中的B乐段继续使用了同样的表达结构,但是低音线和主题的旋律线保持了更紧密的一致性。为左手演奏者所写的和声已经远远超出正常可以演奏的范围。例如,第4小节包括了一个E(竖琴上第六个八度的E),而第10小节采用了一个E2(第三个八度的E)。由于该作品最终是为了竖琴演奏编曲的,尚不清楚格林卡是否故意写下这些和弦并希望它们照本演奏,或是低一个八度进行演奏,以此来使声音与显示的音高相一致。在竖琴上(作为一种无法演奏出和弦的乐器)很有可能以一个低八度进行演奏,弹奏出谱子上的音调。
第四变奏,以如歌的慢板为特征,并且有一个从原来节拍到1216节拍的变化。这个第四变奏的旋律线是抒情式的和花唱式的。
第五变奏,遵循着变奏曲的常规变化,第五变奏创造了一个演奏高潮,最后这个变奏的韵律节奏比作品之前的所有节奏都要快很多,在技巧上也是破有难度。作曲家在简单的低音线上,遵循着主题已经成型结构的和声模式,高音旋律线在每个节拍上使用了四个六连音音型,使包含了很多原始主题的音调,该旋律以更高音高的琶音和弦形式表达。
在听觉效果上层次更加丰富,线条更加流畅。左手的和弦支撑起结构底部,不能空弹,要奏出浑厚有力地效果,在需要强奏时,左手的3和4指可以一起上弦与大指同时弹奏,增加力度。这样和右手的流畅旋律形成相辅相成的交织体系,将高潮演绎得更完美。
尾声,9个小节的尾声在高音线上使用了与之前五个变奏相同的琶音模式。尾声的前四小节在低音上使用了降E调的基础低音。
第5小节和第6小节包括了四个完全相同的V-I的进行模式,紧接着是3个小节递增的降E大三和弦琶音。这首乐曲以三个强奏的主和弦反复结束。
总之,竖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该乐器的潜力也不断增加,作曲者们开始探寻使该乐器更具独特风格的可能性。格林卡的这首莫扎特主题变奏曲是在19世纪特色变奏曲的框架之下,研究竖琴独特技巧和色彩属性的最早作品之一,非常具有代表性,是中高级难度技术的必选曲目。将演奏技巧与音乐情感完美结合。
作者简介:
徐子珊,女,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讲师。
关键词:竖琴;莫扎特主题变奏曲;格林卡;作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166-1
现在的格林卡的莫扎特主题变奏曲拥有两个版本。在纽约的LyraHouse的某个剪辑中,在一个专辑中同时提供了这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最初发行于1854年,包含了三个变奏和主题;第二个晚一些的版本有着5个变奏,加上主题。两种版本的最大差距在于第二变奏,在第一个版本高音部分存在的复调旋律并没有在第二个版本出现。由于原始版本的结构更完整、完成度较高,因此在本章中所讨论的是此版本。
主题的音调为降E大调。它是有再现的二段体结构,并且每一个乐句有八小节。二段体结构的每一段都进行重复。主题的和声节奏为每一小节有一个全音符,在最后三个小节出现更大的和声变化。这种和声变化在19世纪的音乐作品中会经常出现。该主题以四分音符的琶音和弦表达。格林卡对这些和弦进行连续转位的重复,表现出了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的琶音主题。
接下来的五个变奏在结构上及和声上每一个都与主题保持了一致性。五个变奏后是一个九小节的尾声。所有的五个变奏从本质上说都采用了竖琴的特定技巧。
第一变奏,根据主题的和声轮廓,格林卡的第一个变奏探索了在竖琴上使用琶音的可能性。开篇的降E大调和弦和第一行使用主题音调的琶音音型在节奏上被转换了。在第一变奏B乐段(9-16小节),主题可以很容易从高音部分的琶音音型部分识别出来,同之前一样,对应这部分主题的高音是旋律,在音色上要突出一点。
第三变奏,采用了特别为竖琴所写的演奏风格。拥有新的旋律线,使用依次上升又依次递减的音阶模式,在和声中通过低音表达。呼应低音和声的高音旋律线采用十六分音符的琶音进行,遵循了主题的规范和和声结构。在演奏技法上,左手还运用了泛音,增加了该段的色彩性,为了将泛音的音色弹得更好,左手一定要在弦长度的二分之一处弹奏。原曲中的第一个音,出现在主题中第一小节的第一拍,在第三变奏中作为弱起音出现,而正拍出现在左手的泛音上,双手的配合使音色变得丰富多彩。
在这一变奏中的B乐段继续使用了同样的表达结构,但是低音线和主题的旋律线保持了更紧密的一致性。为左手演奏者所写的和声已经远远超出正常可以演奏的范围。例如,第4小节包括了一个E(竖琴上第六个八度的E),而第10小节采用了一个E2(第三个八度的E)。由于该作品最终是为了竖琴演奏编曲的,尚不清楚格林卡是否故意写下这些和弦并希望它们照本演奏,或是低一个八度进行演奏,以此来使声音与显示的音高相一致。在竖琴上(作为一种无法演奏出和弦的乐器)很有可能以一个低八度进行演奏,弹奏出谱子上的音调。
第四变奏,以如歌的慢板为特征,并且有一个从原来节拍到1216节拍的变化。这个第四变奏的旋律线是抒情式的和花唱式的。
第五变奏,遵循着变奏曲的常规变化,第五变奏创造了一个演奏高潮,最后这个变奏的韵律节奏比作品之前的所有节奏都要快很多,在技巧上也是破有难度。作曲家在简单的低音线上,遵循着主题已经成型结构的和声模式,高音旋律线在每个节拍上使用了四个六连音音型,使包含了很多原始主题的音调,该旋律以更高音高的琶音和弦形式表达。
在听觉效果上层次更加丰富,线条更加流畅。左手的和弦支撑起结构底部,不能空弹,要奏出浑厚有力地效果,在需要强奏时,左手的3和4指可以一起上弦与大指同时弹奏,增加力度。这样和右手的流畅旋律形成相辅相成的交织体系,将高潮演绎得更完美。
尾声,9个小节的尾声在高音线上使用了与之前五个变奏相同的琶音模式。尾声的前四小节在低音上使用了降E调的基础低音。
第5小节和第6小节包括了四个完全相同的V-I的进行模式,紧接着是3个小节递增的降E大三和弦琶音。这首乐曲以三个强奏的主和弦反复结束。
总之,竖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该乐器的潜力也不断增加,作曲者们开始探寻使该乐器更具独特风格的可能性。格林卡的这首莫扎特主题变奏曲是在19世纪特色变奏曲的框架之下,研究竖琴独特技巧和色彩属性的最早作品之一,非常具有代表性,是中高级难度技术的必选曲目。将演奏技巧与音乐情感完美结合。
作者简介:
徐子珊,女,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