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竖琴《莫扎特主题变奏曲》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竖琴有大量经典曲目,《莫扎特主题变奏曲》是由俄罗斯作曲家米哈伊尔·格林卡(M.Glinka。1803-1857)创作,他在1822年创作的莫扎特主题变奏曲,从那时起竖琴开始得到了显著发展。这首曲目是竖琴演奏中必备曲目。分析这首曲目有助于演奏者更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它的内涵,从结构上更清晰地理解音乐,从乐句划分中得到更多的启迪,通过分析改曲目,将音乐演奏表达得更加充分,更贴近原作者本意,也提高演奏者水平。
  关键词:竖琴;莫扎特主题变奏曲;格林卡;作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166-1
  现在的格林卡的莫扎特主题变奏曲拥有两个版本。在纽约的LyraHouse的某个剪辑中,在一个专辑中同时提供了这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最初发行于1854年,包含了三个变奏和主题;第二个晚一些的版本有着5个变奏,加上主题。两种版本的最大差距在于第二变奏,在第一个版本高音部分存在的复调旋律并没有在第二个版本出现。由于原始版本的结构更完整、完成度较高,因此在本章中所讨论的是此版本。
  主题的音调为降E大调。它是有再现的二段体结构,并且每一个乐句有八小节。二段体结构的每一段都进行重复。主题的和声节奏为每一小节有一个全音符,在最后三个小节出现更大的和声变化。这种和声变化在19世纪的音乐作品中会经常出现。该主题以四分音符的琶音和弦表达。格林卡对这些和弦进行连续转位的重复,表现出了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的琶音主题。
  接下来的五个变奏在结构上及和声上每一个都与主题保持了一致性。五个变奏后是一个九小节的尾声。所有的五个变奏从本质上说都采用了竖琴的特定技巧。
  第一变奏,根据主题的和声轮廓,格林卡的第一个变奏探索了在竖琴上使用琶音的可能性。开篇的降E大调和弦和第一行使用主题音调的琶音音型在节奏上被转换了。在第一变奏B乐段(9-16小节),主题可以很容易从高音部分的琶音音型部分识别出来,同之前一样,对应这部分主题的高音是旋律,在音色上要突出一点。
  第三变奏,采用了特别为竖琴所写的演奏风格。拥有新的旋律线,使用依次上升又依次递减的音阶模式,在和声中通过低音表达。呼应低音和声的高音旋律线采用十六分音符的琶音进行,遵循了主题的规范和和声结构。在演奏技法上,左手还运用了泛音,增加了该段的色彩性,为了将泛音的音色弹得更好,左手一定要在弦长度的二分之一处弹奏。原曲中的第一个音,出现在主题中第一小节的第一拍,在第三变奏中作为弱起音出现,而正拍出现在左手的泛音上,双手的配合使音色变得丰富多彩。
  在这一变奏中的B乐段继续使用了同样的表达结构,但是低音线和主题的旋律线保持了更紧密的一致性。为左手演奏者所写的和声已经远远超出正常可以演奏的范围。例如,第4小节包括了一个E(竖琴上第六个八度的E),而第10小节采用了一个E2(第三个八度的E)。由于该作品最终是为了竖琴演奏编曲的,尚不清楚格林卡是否故意写下这些和弦并希望它们照本演奏,或是低一个八度进行演奏,以此来使声音与显示的音高相一致。在竖琴上(作为一种无法演奏出和弦的乐器)很有可能以一个低八度进行演奏,弹奏出谱子上的音调。
  第四变奏,以如歌的慢板为特征,并且有一个从原来节拍到1216节拍的变化。这个第四变奏的旋律线是抒情式的和花唱式的。
  第五变奏,遵循着变奏曲的常规变化,第五变奏创造了一个演奏高潮,最后这个变奏的韵律节奏比作品之前的所有节奏都要快很多,在技巧上也是破有难度。作曲家在简单的低音线上,遵循着主题已经成型结构的和声模式,高音旋律线在每个节拍上使用了四个六连音音型,使包含了很多原始主题的音调,该旋律以更高音高的琶音和弦形式表达。
  在听觉效果上层次更加丰富,线条更加流畅。左手的和弦支撑起结构底部,不能空弹,要奏出浑厚有力地效果,在需要强奏时,左手的3和4指可以一起上弦与大指同时弹奏,增加力度。这样和右手的流畅旋律形成相辅相成的交织体系,将高潮演绎得更完美。
  尾声,9个小节的尾声在高音线上使用了与之前五个变奏相同的琶音模式。尾声的前四小节在低音上使用了降E调的基础低音。
  第5小节和第6小节包括了四个完全相同的V-I的进行模式,紧接着是3个小节递增的降E大三和弦琶音。这首乐曲以三个强奏的主和弦反复结束。
  总之,竖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该乐器的潜力也不断增加,作曲者们开始探寻使该乐器更具独特风格的可能性。格林卡的这首莫扎特主题变奏曲是在19世纪特色变奏曲的框架之下,研究竖琴独特技巧和色彩属性的最早作品之一,非常具有代表性,是中高级难度技术的必选曲目。将演奏技巧与音乐情感完美结合。
  作者简介:
  徐子珊,女,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讲师。
其他文献
文中将小波分析理论、神经网络技术与D-S证据理论引入到火箭发动机故障诊断中,提出了一种适于发动机故障诊断的小波神经网络信息融合方法。
摘要:少儿舞蹈在舞蹈表演种类中是重要的一种,少儿舞蹈创编就是决定着少儿舞蹈舞台艺术表现力和欣赏力的工作。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现在少儿舞蹈的创作与编排出现一点错误的思想。本文以这些错误思想出发,分析了少儿舞蹈的特点,从各个角度提出当前少儿舞蹈创编过程中注意的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给出少儿舞蹈创编的思路。  关键词:少儿舞蹈;趣味性;创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J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针对弹载高速存储测试的要求,采用CPLD作为控制核心,设计了高速存储测试系统。重点介绍为满足高速采样要求的控制模块、AD模块、存储模块的设计,提出了用CPLD内部丰富的逻辑
文中对图像分割进行了研究,将图像分割过程看成一获取信息的过程,通过最大化此信息量,导出一分割图像的能量泛函,最小化能量泛函即可得到分割结果。在最小化能量函数时,运用最陡梯度下降法导出一曲线进化方程,并用水平集方法来表示此曲线,利用快速水平集方法来进行数值求解。最后的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很有效。
摘要:色彩设计是展览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展览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色彩配置,能够调节人的心理、平衡人的情绪、利于信息的认知与传递。因此,必须进行色彩理论的研究,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和搭配规律。  关键词:色彩属性;色彩感受;展览的色彩搭配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47-1  色彩在所有艺术表现形态中是最易感染人的心理。利用色彩如何让
通常采用Wigner-Ville分布(WVD)的最大值作为信号的瞬时频率(IF)估计,但是在低信噪比条件下,由于噪声的影响,WVD最大值往往偏离真实的IF值。文中利用基于Viterbi改进WVD算法估计调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