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异常肌反应提前消失的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ez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MR)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提前消失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12月采用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372例,术中359例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到AMR波。其中33例在完成减压前AMR波提前消失(消失组),326例未提前消失(未消失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差异。

结果

359例患者术中均发现责任动脉压迫,消失组面神经出/入脑干区(REZ)表面均未见明显压痕,未消失组39例(12.0%,39/326)有不同程度的压痕。2组患者术后随访20~32个月。消失组术后即刻治愈32例(97.0%),1例(3.0%)术后第7天停止抽搐,无一例患者发生听力下降、面瘫等并发症。326例未消失组中,术后305例(93.6%)AMR波消失,21例(6.4%)经确认虽减压充分,但AMR波仍持续存在;术后即刻治愈267例(81.9%),57例(17.5%)在术后2~310 d停止抽搐,2例(0.6%)在随访期仍存在面部抽搐;听力下降4例(1.2%),迟发性面瘫9例(2.8%)。随访期均未见复发。2组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术前病程、病变侧别及责任血管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AMR波提前消失可能与责任动脉压迫力量较小有关。相较于AMR波未提前消失者,提前消失者手术疗效好。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应用PED治疗的2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PED置入10例,联合弹簧圈治疗17例,2例在支架释放后行球囊扩张。结果27例患者共治疗27个动脉瘤,置入28枚支架,所有PED均顺利到位并释放。PED覆盖眼动脉17例、后交通动脉9例、小脑后
期刊
目的评估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后介入开通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总结慢性VBAO的侧支循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对13例慢性优势侧椎动脉颅内段和(或)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介入开通治疗,分析开通率、侧支循环、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比较手术前、后采用前向血流评定(TICI)分级和改良Ran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3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治疗时间将223例患者分为3组,即超早期组(≤7 h)75例、早期组(>7~24 h)109例以及延期组(>24 h)39例;按手术方式分为开颅血肿清除术组(简称开颅组,共107例)和微创血肿清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估应用Willis覆膜支架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血泡样动脉瘤(BB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介入科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BBA患者,共13例(15个动脉瘤)。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结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3例(15个动脉瘤)患者共成功置入13枚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例患者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轻度
期刊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内皮瘤(HE)的MRI和CT表现与病理学结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泰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例颅内HE患者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3例行CT检查,1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结果做对照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病灶位于右侧颅骨2例(额骨、顶骨各1例),小脑幕2例,大脑镰1例,右侧海绵窦1例,右侧颞叶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