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拜读了《下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4期中秦家华老师的《课堂因意外而精彩》一文,感受颇深。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39页第7题的结果是5338,用“四舍五入”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都约等于53,所以很容易使人误以为这里是用了“四舍五入”法。因此,秦老师认为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1升可装柴油0.85千克”改成“0.9千克”,结果就是56.52,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并根据“去尾法”取近似值。但我却认为万万不能这样改,因为国标柴油的密度范围为“0.810-0.855”,即密度最大的 20#柴油每升也只有0.87千克,保留一位小数时,这里也只能用“去尾法”,约等于0.8而不是0.9。所以,1升容器不可能装柴油0.9千克。我们不能为了利于学生发现“去尾法”,而去改变这样一个事实,不然就会犯常识性的错误。而这个错误恐怕是没有学生现在就能帮你发现的,这样势必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造成误导。偶尔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发现后可能会因此成为“教学资源”而精彩,但如果一个题目就出现两次关键性错误,那恐怕就与“精彩”无缘了。所以我认为,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如果要改数字,可以通过改变圆柱的容积来实现。
另外,教材中并没有告诉学生本题应该用“四舍五入”法,而只是说“得数保留整千克”。我想,教材的编写意图可能是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取近似值。如果秦老师仔细看一下教材,就会发现,其实第37页例5和第38页第5题就与这一题类似。所以我在教学例5时,就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加了“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这个要求,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这里要用“去尾法”取近似值。在教学这个例题后,我还让学生总结出“求物体的容积或容量时取近似值一般都要用‘去尾法’”这一规律。因此,我班学生在做这两题时,即使不改数字也知道用“去尾法”,而不会出现这样的意外。所以,我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前,一定要切实钻研教材,真正领会教材编写意图。
另外,教材中并没有告诉学生本题应该用“四舍五入”法,而只是说“得数保留整千克”。我想,教材的编写意图可能是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取近似值。如果秦老师仔细看一下教材,就会发现,其实第37页例5和第38页第5题就与这一题类似。所以我在教学例5时,就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加了“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这个要求,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这里要用“去尾法”取近似值。在教学这个例题后,我还让学生总结出“求物体的容积或容量时取近似值一般都要用‘去尾法’”这一规律。因此,我班学生在做这两题时,即使不改数字也知道用“去尾法”,而不会出现这样的意外。所以,我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前,一定要切实钻研教材,真正领会教材编写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