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江投降谜案”探究,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sc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宋江投降谜案”,教学目标,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9-0034-04
  
  “宋江投降迷案”“疑点”多多、迷惑重重,25分钟的“破案”过程可谓兴趣盎然,刮了一场“头脑风暴”。正如王老师所说:“师生都从探究中得到了巨大满足和快乐。”王老师没有专门列出这次探究的教学目标,但从整个教学过程和课后的反思可以看出,王老师不仅想让学生知道与本地有关的宋江投降的史实,还试图完成在资料“互证”、历史假设这一层面上的多个能力目标——低到辨认文学作品与历史文献的差别,高到懂得正史、野史、墓志铭在有效性与可靠性上的特点,这种强烈关注学生兴趣、培养思维能力、转变教学方式的意识和积极的乡土资源开发行为。以及为学生之满足而满足。为学生之快乐而快乐的精神值得称道。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正是基于这些优点,使这个探究有进一步研讨的价值。
  事实上,宋江投降是个复杂的过程,历史文献又缺少完整记载,史学界看法不一,远非几则史料可以搞清。让高中生探究这些内容,难度似乎太高。另外,一次25分钟的探究,能力要求太多、太高,再加上提问的跳跃性过大,节奏过快,缺乏合理的台阶和适当的“扶手”,反而容易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在兴趣和热闹中横生枝节,丧失重心。因此,从实际效果上看,本课可能达到的或许是以下目标:
  1、练习材料阅读能力,在读材料的基础上发现材料之间的不同或“矛盾”,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史料考证的兴趣。
  2、比较文学小说与历史文献在历史信息上的不同,懂得艺术作品中的历史是作者创作和夸张的历史。
  3、强化历史时序感,知道时序是将片段的历史情节整合起来或发现问题的最基本的要素。
  4、尝试历史推测和想象。当整合相关历史材料时发现“矛盾”,进行一定的推测、想象和假设。
  5、感受历史探究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讨论、质疑时产生的互动张力和积极意义。
  之所以说“可能”与“或许”达到这些目标,是笔者以为对相当的学生而言,这些目标还很可能被探究过程中某个或几个非目标的兴奋点冲淡、淹没,或其他问题干扰、困顿。
  第一,材料文字艰深。教师选用正史《宋史·张叔夜传》、宋人笔记《三朝北盟会编》、宋将折可存墓志铭和学校附近石刻资料,向学生呈现不同史料,要求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前提是学生能读懂这些材料。但这四则材料的文字可能超过了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削弱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时间要素不明。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要求学生对“宋江投降”的前后变化作出推测,实质是理清众多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然而,材料一没有时间要素,材料三、四中的“宣和初元”“宣和庚子”是专门的时间术语,一般高中生很难明白。再加上插进了不同性质史料有效性、可靠性的争议,就导致了课堂上学生的各种无序猜测,看上去很热闹,但实际效果可能喧宾夺主或适得其反。
  第三,提问引导过急。在材料不足或有“矛盾”的情况下对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推测,需要较高的历史想象力。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再加上学生经验、技能的不足,结果是经教师提示后“始终没有人说出‘宋江降后又反’的结论”。此时应当做的是思想方法的诊断和启发,而非立即将近乎答案的提示直接告知学生,与其直接问“宋江会不会投降并远征方腊之后又造反了呢?”不如请学生再读这几个材料,提醒他们把焦点集中在时间的解读与推测上,试着把材料中的关键事件按先后顺序排一下,把问题暴露得更清晰。然后再请他们想一想:“你是否觉得在此期间,宋江还做了什么,使他两次被抓呢?”
  综上所述,这次探究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思维的快乐。这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但若要更有效果、效率地进行探究。似乎还可以改进。不仅使学生享受话题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而且更重要的是享受有效思维的快乐。改进的关键是设法减少或降低教学目标;适当清理材料文字尤其是时间要素的障碍,降低难度;明晰教学节奏。使其渐进有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
  笔者不揣浅陋,仅根据王老师对这堂课的介绍而得到的对这些学生的有限了解,就本课提出以下修改方案,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强化历史文献与历史小说在信息上的区别;
  ☆练习在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特别是确认与鉴别“时间点”的能力;
  ☆接触和运用时间要素核对法,强化历史时序意识;
  ☆感受历史探究中假设的意义、规则和进一步研究的关系;
  ★有初步的史料“互证”及其重要作用的印象;
  ★感悟史学考证的严谨性和互证性及其对提高自己思维水平的价值;
  ★感悟在探究中,师生、生生之间讨论、质疑中产生的互动张力和积极意义。
  注:打“△”者为基础目标,打“☆”者为重点目标,这两类目标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而打“★”号者是对少数学力较高学生的期望。所谓“印象”指的是学习后在大脑中留下的大色块、结构性、粗线条的深刻但不精确的痕迹,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以轮廓、色调、衬托、渲染的方式在意识流中影响思维。
  以上目标没有列入“认识宋江投降谜案的真相”,这不仅是因为史料不足,史学界对此并无定论,而且是因为笔者以为这个目标对一般高中生并无价值。这堂课的真正价值在于:以“破案”为载体,使学生实现在史学探究常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某些变化与进步。另外,放弃了“认识正史、野史、墓志铭的不同特点”。如前所述,这是因为一次探究的目标不宜过多,过多了反而容易造成样样都想抓,个个抓不实的后果。
  
  导入话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谈到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是根据宋代以来民间话本改编的,其中的中心人物叫宋江,你们知道小说是如何写他最后归宿的吗?(如果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自问自答:“宋江等在水泊梁山建立根据地……后来朝廷派人上山招安,他投降了。”)
  第一环节:
  师:说起宋江,可能和我们海州还有一段“缘分”。我们学校附近白虎山北侧有一个石刻,上面刻着:
  (出示材料一)微猷阁待制知州事张叔夜、淮东兵都监刘绳孙,前兵马铃辖赵子庄,兵马铃辖赵令懋,前朐山令阁质,同刑曹王治,怀仁主簿蒋仝,权朐山尉王大猷,宣和庚子重阳’日同登。献书。
  师:“宣和庚子”指的是北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从这个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120年9月,张叔夜和部分军官登白虎山。)
  师:“重阳日”即农历九月九,他们登山的目的何在?是这一天有登山的民俗?还是另有原因?让我们再来看一则材料:
  (出示材料二)宣和三年二月“……宋江剽掠至海,趋海岸劫巨舟十数。叔夜募死士千人,……诱之使战。密伏壮士匿海旁,约候兵合,即 焚其舟……伏兵乘之,江乃降。”
  ——《东都事略》卷一百八张叔夜传
  师:原来,他们这次登山有可能是由于民俗,也可能与数月后伏击宋江等梁山好汉有关。我们把这个问题放一下,最后再决定如何回答。先来看看这则材料是如何描述宋江投降的,与小说《水浒传》中所述是否一致?材料二中的叙述和小说《水浒传》中的描述相比,你认为哪个可能更可信?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宣和三年二月,宋江攻至海州,中了张叔夜的伏击,战败投降;与小说《水浒传》所述情节不一致;《水浒传》是文学小说,为了创作的需要会有所夸张,因此,一般而言,材料二更为可信。但具体地说,“孤证不立”,记载也会有误,未必一定是历史真实。)
  第二环节:
  师:好,那就让我们再找两则资料来考证。
  (出示材料三)宣和元年“王师伐夏,公有斩获绩,升閤门宣赞舍人。方腊之叛……公遂(受命领兵出征)……。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
  ——折可存墓志铭
  (出示材料四)“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东南震动。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往讨之。”
  ——《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二
  师:为了便于理解,让我们先系统地整理一下,材料二、三、四都直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关注材料中时间的记载及其解读,懂得古人由于写作目的不同,在时间记载上的详略也不同,防止想当然。最后得出:材料二具体描述了张叔夜打宋江的过程,时间非常明确,是宣和三年二月;材料三则重点描述折可存自宣和元年起的战功升迁和擒方腊、再擒宋江的过程。在擒宋江的时间上,说了宣和元年以后,但没有写“后”在哪一具体时间;材料四描写了宣和二年方腊起义后,宋江跟着童贯打方腊。注意,这里也没有具体表明童贯出师和宋江参与打方腊的时间。在讨论过程中,形成板书。)
  板书(如用PPT,应在讨论过程中即时生成,下同):
  材料二:宣和三年二月,张叔夜打败宋江,宋江投降;
  材料三:宣和元年以后,?年?月折可存擒方腊,即奉旨捕获宋江;
  材料四:宣和二年方腊起义,?年?月,宋江随童贯打方腊。
  师:这个板书是按照我们刚才讨论的结果整理的,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在宋江投降的性质上,材料三似乎可以证明材料二,是战败后投降的,没有支持《水浒传》“招安”的说法。除此之外,不要说运用这些材料去说明或论证问题,即使把三个材料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还有困难或疑问,是不是?谁来说说看,有什么困难或疑问?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困难或疑问,然后教师归纳。)
  师:好,现在我们来归纳一下:
  板书:
  1、宋江被抓两次?是材料有误?还是中间还有什么重大事件使他第二次被抓?
  2、如果确实被抓两次,那么,孰在前,孰在后?
  3、材料四成立吗?如果成立,应当发生在什么时候?对进一步认识第2个疑问有何帮助?
  学生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次讨论问题。对质疑某个材料可靠性的学生表示鼓励,提醒他们思考为何质疑此,肯定彼;对认为材料可靠并大胆想象的学生表示鼓励,提醒他们既然不质疑材料,你的想象就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材料中的信息。)
  第三环节:
  师:同学们的思想太活跃了,大家的观点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认为这三个材料中的记载或理解可能有误;另一类是在肯定这三个材料都成立的基础上,做了大胆的“填空式”想象。如果只看材料二、三,可以有两种想象:
  板书:
  A、宣和三年二月,张叔夜打败宋江,宋江投降;宋江再起义;折可存擒方腊后即奉旨捕获宋江。
  B、折可存擒方腊后即奉旨捕获宋江,宋江投降;宋江再起义;宣和三年二月,张叔夜打败宋江,宋江投降。
  师:我们看到,因为材料三中没有明确“折可存擒方腊后即奉旨捕获宋江”的具体时间,所以,此时既可以认为它发生在“宣和三年二月张叔夜打败宋江”之后,也可以之前。但如果材料四成立,也就是承认“宋江随童贯打方腊”,那么,B想象就不成立了,因为在B想象中,即使宋江第一次投降后,就已经不可能打方腊了,方腊在他之前已经被擒。所以,根据这三个材料提供的信息,最后的推测是:
  板书:宣和二年方腊起义后,朝廷派童贯镇压;宣和三年二月张叔夜在海州伏击宋江;宋江投降后,曾加入童贯镇压方腊,后又起义;朝廷派刚抓了方腊的折可存前往镇压,不到一个月就捕获宋江。
  师:但这仅仅是根据这三个材料的一种合理假设,或者说是最不坏的假设,不是信史,因为其中填空进去的情节和顺序还需要确凿的证据,这是其一。其二,更重要的是,这三个材料只要有一条被持第一类观点的同学证明有误,就可能使这个想象发生问题,甚至颠覆。比如,有学者就发现了当时的一首诗,诗中讲到了一代名妓李师师为宋江说情和宋江被招安,这似乎又支持了《水浒传》的写法。
  总之,从史学的观点来看,只要没有可靠的史料为证,无论怀疑哪一则材料的可靠性,还是大胆地推测或假设,都是一种想象,即使看起来非常“合”乎逻辑,也需要进一步考证,因为用逻辑推出来的情节,其可靠性最终必须用原始证据来证明,而且要特别关注相反的证据。
  说到这里,有的同学或许会问:那么,难道我们今天的探究白忙活了?不!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今天的工作毫无意义。因为有了这样的假设或想象,已经使我们明确了下一步“破案”的思路。大家可以讨论一下,把它归纳出来。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的关键是支持不同观点的学生思考:如何使自己的观点或推测有根据?是否有必要关注不同观点的研究,为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来归纳大家的思路。
  板书:
  一、持第一类观点的,应当进一步查证你的怀疑是否有确凿的证据;
  二、持第二类观点的,应当先逐个考证你的“填空”是否有可靠的依据。
  三、最后,把这两种考证的结果合在一起互证,直到完全契合。
  师:如果我们有时间做这样的探究,“宋江投降谜案”才可能真正破解。白虎山石刻中所讲的张叔夜等人登山的目的也可能会真正大白于天下。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再进一步探究了。
  
  本课小结:
  师:不过,说遗憾也不遗憾,因为在探究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如何发现材料中的问题、通过辨别材料的性质懂得了它们的特点、通过比较材料之间信息的异同,互证或发现它们之间的矛盾、大胆提出假设并确定进一步研究的思路等环节。如果课后谁还愿意认真反思这个过程,想一想我们是如何理清和深入问题的话,那他得到的收获将会远比破解一个“宋江投降谜案”更有价值!
  (注意,如果估计学生有一定的反思能力,而且时间允许,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小结:我们虽然没有最后破解“宋江投降谜案”,但对这个谜案的侦破是否一无所获?在探究历史问题的思想方法上得到了什么收获?最后再由教师归纳。)
  
  责任编辑:王公悫
其他文献
王府井商业楼的设计,早在1979年4月就完成了,由于拆迁,重新分配等问题,一直到1981年10月才正式开工。原来设计的是服装店、眼镜店和钟表店三家合用,后来钟表改为照相器材,尤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相应地,也就要引起企业班组长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嬗变。在生产实践
2014年2月24日多云寒冷的冬天过去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今天,老师刚宣布下午竞选班干部,小成就神秘兮兮地把我拉到一边,小声地对我说:“郭骁乐,下午你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适当的赞美会给集体和个人带来快乐。2、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赞美他人的技巧,初步学会如何欣赏和赞美他人,树立健康的交往观念,进一步增进
去年,湖北松滋县斯家场镇镇直工业企业总产值比上年递增74%,利润递增82%,12家工业企业家家赢利,5家在银行有存款,是该县经济运行质量最好的一个乡镇。他们的经验是: 一、政企
代理制是指流通企业通过合同契约形式与生产企业订立代理协议,取得销售其产品的权利,并按契约中所体现的分享原则,从经营结果中取得一定份额的补偿,同时也承担一定程度的经
第一部分:听力(略)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例:It is
在南北纬45度之间的温带及热带浅海水域中,生活着可爱的小海马。它们游弋于海草、红树林和珊瑚礁中。海马皮肤上有一圈圈突起的椎骨,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类似虾蟹的节肢动物。
Numerically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for turbulent magnetohydrodynamics natural convection in a square enclosure.The vertical walls are maintained isotherm
亲爱的爸爸:  您好!你身体还好吧,我们已经快一个月没见了,我好想你。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每当我的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脑海里总是浮现出您那魁梧的身影。爸爸,感谢您12年来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每每想起您对我严格的教育,我心中就仿佛有千言万语想对您诉说。  小时候,我写作文老喜欢模仿别人,套用别人文章的思路。因为我觉得既然有好的文章可以模仿,何必要苦苦自己思考呢?您了解到我的想法,就找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