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的限度及其克服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an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性的毁灭》集中论述了德国现代非理性主义从谢林到法西斯主义崩溃的这一生命小循环过程,其间非理性主义的浮沉暗喻着这样一个问题:非理性是有限度的。以非理性为主义在某种情况下适应了某种潮流体现了创造性、超越性,而又在某种情况下体现了不适应性、紊乱性。必须清楚:非理性的限度在哪里,怎样克服非理性的限度。以便有助于我们既把握理性,又把握非理性,成功的进行实践活动。
  [关键词]非理性;理性;限度;《理性的毁灭》
  [中图分类号]B5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6-0052-02
  非理性与理性是哲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当今社会在理性科技的引导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但是自然环境污染,使得人们又重新重视自然因素。非理性因素跟自然比较接近,属于人的自然本能,于是非理性作为后工业文明的重要因素再次进入人类的视野。而卢卡奇的理性的毁灭是对非理性的研究。本文基于卢卡奇的观点对非理性进行讨论。
  黑格尔在论述辩证法和非理性主义的关系问题时指出,“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综合方法的进程里,一遇到那不可衡量的和不合理的量时,便碰了壁。因为在这里要想进一步予以规定,便超出理智原则的范围。”卢卡奇释义道“非理性主义一直有关的那些问题……仅仅合于理智的思想的限度和矛盾的问题……和这些限度相遇就可能变成思维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即辩证法的出发点……非理性主义……恰恰在这里裹足不前,而且把问题绝对化,把合于理智认识到界限完全凝固为认识的界限,实际上把问题神秘化为一种“超理性”的答案,从而以这种方式人为地使问题成为不可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哪里把知性物限制的知性和认识同认识限制的知性和认识等同起来,哪里就可能而且必然要向一种非理性认识继续前进,这就是非理性主义的最一般的特征。”〔1〕也就是说,理智是有界限的,因为具体的认识是有界限的,具体的认识有界限也在于具体的认识对象是有界限的,但认识的对象不是死的,而是辩证发展的,所以认识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如果将具体的历史的人的认识等同于整个认识发展过程,那么就必然导致非理性主义。因为知性物限制的知性同认识等同起来必然导致神秘主义(物限制的具体认识是有限的,它不足以对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把它等同于完全认识了物,所以这种认识是不真实的,认识物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把问题神秘化了,得到的结论必然是假的神秘的幻想),而认识同认识限制的知性和认识等同起来必然导致直觉主义,唯意志主义等夸大人的认识(无视具体认识的有限性,将其夸大为整个认识,这种对过分自信的肯定其实就是一种疯子式的偏执),是对非理性的推崇。
  在这一段落中提出了两个限制的问题,即知性物即作为认识对象的物对人的认识的限制和人的具体认识对人的整个认识的限制问题。非理性主义试图用非理性因素来超脱这两个限。这是一个解决矛盾的过程。如果解决了就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达到很好的实践效果;否则,就会阻碍事物的发展,甚至导致整个社会系统和个人的精神系统的紊乱。从卢卡奇《理性的毁灭》这本书对德国晚近非理性主义的评述中,既可以看到非理性主义的创造性成功的地方,当然,大部分却都是暴露问题的内容。也就是说德国晚近非理性主义尽管曾经上升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并没有解决这两个限制的问题,反而又反过来被这两个限制所限制了。所以非理性因素作用的发挥并不是无往而不胜的,当他超越这两个限制时,有的时候就掉进暗沟,而且,这种非理性的因素被提的越高,那么摔得就越惨,后果越不堪设想,例如法西斯主义。这两个限制成为非理性因素逾越鸿沟时最大的障碍。
  康德用自在之物和现象世界来形容和探讨第一个限制。他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世界,而无法认识“物自体”。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之间存在着分裂,并且无法弥和。认识只能和现象世界发生联系,即使认识发展了,也无法真正的把握认识对象,只不过是现象世界的扩充而已,打破了理性可以洞见和把握世界的本源的信念,同时在哲学上提出来一个任务,就是怎样从此岸世界走向彼岸世界,怎样找到通向物自体的道路。康德提出一个推论——“理智原型”将“不必然性”即偶然因素的作用加以关注,为非理性开辟了道路。其实就是在通往物自体有两条继发性的途径,第一步是通过理性认识现象世界,然后发挥精神世界的另一方面直观、意志、想像、联想、梦幻等非理性因素来通冥。那么事实证明非理性并没有完全成功的占领理性留下的地盘。有的时候,发挥非理性因素成功了,比如李四光的“大陆石油学说”,王进喜的“铁人精神”;有的时候,发挥非理性因素又失败了,比如德国法西斯主义。为什么有的时候成功,有的时候失败?看来从非理性或理性的角度都不能解决“物自体”的问题。我们发现非理性和理性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属于精神领域。这就说明单从精神的角度是无法通向物自体的。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是没有根的浮桥。非理性的限度首先来自于外部,需要找到中介。那么,到底在何种情况下运用非理性就成功了,在何种情况下就又失败了呢?在分析完第二个限制后,我们再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个限制是在探讨认识本身。它揭示出在认识领域存在一个“认识物自体”即“精神物自体”。是关于人的知觉人自身的能力问题。人无法把握人的精神全貌,个人的,他人的,整个人类的,统统包括在内。谢林通过“理智直观”,武断的将非理性当作一剂见效的灵药,而且不容怀疑“这种知识必须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知识,这恰恰因为所有其他的知识都是不自由的;因此,它必须是一种根本不通过证明、推论或任何概念的中介而获得的知识,因此,它完全是一种直观。”〔2〕。但是事与愿违,有的时候,通过非理性,人与人之间确实心有灵犀,有的时候,不过是掩耳盗铃,想当然罢了。这里说明每个正常人的思维都可以发挥无限的想象力,但是人与人精神的相通与相抵有一个重要的尺度。用这个尺度去衡量对他人精神世界的认识程度。这个尺度是什么呢?为什么主体敢判断第二者是否是自己的拥护者,而第三者能判断出第一者与第二者是否一致呢?非理性自身的限制在哪里呢?想象怎样限制了想象,情感怎样限制了情感,非理性怎样限制了非理性,思想怎样限制了思想呢?这个矛盾需要什么中介来解决呢?
  通过对两个限制的分析,我们发现问题集中于一点就是现象世界和物自体需要一个中介,一个联系精神与物质,精神与精神的桥梁。而且这个桥梁本身成为一个判断标准,去作为联系是否成功的尺度。它就是——实践。在《理性的毁灭》这本书中为什么要在每个章节中都要大量谈到人们当时的社会历史活动,特别是阶级斗争呢?就在于他有着比非理性主义更胜一筹的武器实践。实践将现实和思维紧密的联系起来,将活生生的现实结果反馈给人的思维,作为人继续创造的起点。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也是从书中卢卡奇对黑格尔在解决“物自体”矛盾的方案进行的评述中推导出来 的。黑格尔的工具是辩证法。黑格尔所认为的“物自体”矛盾是“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综合方法的进程里,一遇到那不可衡量的和不合理的量时,便碰了壁。因为在这里要想进一步予以规定,便超出了理智原则的范围。这也足以表明合理和不合理二词常常被颠倒使用的一个例子:通常总是把‘合于理智粘J队的东西’认为是合理的,反而把具有合理性的开端和迹象认为是不合理的。”〔3〕卢卡奇总结黑格尔的解决方法是一种更高的认识——辩证法“那么,和这些限度的相遇就可能变成思维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即辩证法的出发点。”〔4〕。黑格尔的局限性在于他的辨证法是“头脚倒置的辩证法”,是一种纯粹的思维运动,马克思的实践观把黑格尔的辩证法颠倒了过来,成为直接的最锐利的批判武器。现象与本质、实存与规律、行为与反思这些范畴都是在实践中统一起来的。当然,正如卢卡奇所说“由于客观现实比我们的思维的最成熟的概念更丰富、更复杂、更多样,故我们所描绘的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5〕这就给非理性因素发挥作用留下了空间,而非理性因素存在着一定的不可控性和一定的不可预知结果的偶然性。所以“试错法”在这里要起一定的作用。错误的发生不可避免,需要用实践来检验,用实践来更正。如果怕犯错误而不敢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就会因噎废食。
  马克思主义所谈的实践观标志着哲学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向科学的共产主义的过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人的发展,包括人的理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的发展,建立在人的现实社会历史活动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6〕人类的非理性认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当人类处于人的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时,非理性认识具有依附性、孤立性和狭窄性的特征。非理性认识包括人的想象都不能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非理性被根本因素生产力和直接因素政治上层建筑死死的钳制住。当人类处于人的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时,即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时,非理性认识得到比较大的程度的解放的同时,也被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体的能力的体系拖入异化问题的深渊。非理性作为人性的产物不能以人类为本,不能以人类为目的,由此,人类的共同的幸福被无限欲望的个人所肢解,个人价值的追求被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所控制。非理性既被这种以物欲为本的社会高高捧起于天,又被残酷的现实重重的打击于地。非理性既被实践玩弄于股掌之间,又成为突破现实制约的革命中坚力量。非理性在人类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得到最终的解放。非理性在社会舆论中得到充分支持,在实践中获得了自由发挥空间,人类不仅通过理性的指导具有成就感,也通过非理性认识获得幸福感。
  现代社会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把握非理性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而非理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要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这两大限度,将思维和存在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在现实中人们发挥非理性因素作用时很难把握火候,所以不到位、或过犹不及的事情经常发生。人们只要坚定信心,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调试,一定会推动事物发展进程的。
  [参 考 文 献]
  〔1〕〔2〕〔3〕〔4〕〔5〕卢卡奇.理性的毁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9,72,38,39,4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其他文献
可以说,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就像是五味俱全的“千层糕”调弄着美术家们的胃口,也如同魅力四射的“风向标”引导着美术创作的航向。这种被称作“目前最具规模、最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展览,总是一浪又一浪地激起行内行外人士议论纷纷,却又莫衷—是。也因此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氛中,那个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为旨意的展览理念极大地制约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格局。当新一届全国美展各门类的入选名单和获奖名次就要陆续
Tsinghua University Centennial “Shui Mu Tsinghua—An International Sculpture Exhibition on Campus” opened solemnly in Zijing Sculpture Park on the morning of April 9th. The exhibition put on display a
[摘 要]加藤一郎的“利益衡量论”不符合我们的法治立场的要求,而且这一理论要面临着高昂信息费用的责难,更重要的是,他不能提供一个利益衡量的确切标准。法官在面对案件的时候首先应当坚持法治立场,根据法律进行法律思维。如果我们根据法律进行思维得出来的结论加剧了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的紧张关系,那么我们才需要进行认真的利益衡量。而指导我们进行利益衡量的应当是法律经济学的逻辑。  [关键词]加藤一郎;利益衡
编者按:叶毓山的雕塑艺术,游离于雄浑与浪漫之间,既有表现重大题材的纪念性雕塑,又有富有抒情意味的架上作品,他的《八仙》《李白》等作品,是一种以形写神的既充满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又有形式美的当代之作。  “见素抱朴,大音希声”。笔者读叶毓山先生的石雕《八仙》《李白》《桃园结义》……从心里升腾起这样的感叹。这一系列作品“笔简而形具”,可谓法素朴:崇尚“素朴”的艺术表现,致玄同:追求“得之自然”的创作观,体
[摘 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一直是“三农”问题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冲击,能大大提高市场占有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小规模家庭经营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发展不同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便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性选择。  [关键词]合作经济组织;现代农业;组织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这是一个向改革致敬,向青春致敬的展览。  展览不过是契机,重要的,它为历史性的相聚提供了理由。  当年77、78级雕塑专业的学生,到如今,入学已经40年了。这批人投身雕塑艺术的40年,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  是幸运,也是巧合,与改革同行,与青春做伴,是这一代人的福分,也是这一代人的责任。  生逢中华历史中的大时代,每个人都裹挟其中,愿意的,不愿意的,都无法摆脱时代的安排;也正是在这个大时代
一件雕塑,虽然被视为一件完整之作,其实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可以称之为叙事域——雕塑言说或表现了某个对象,这就是现实主义美学所指称的内容或题材部分;第二部分为风格域——雕塑采纳了某种特定的视觉样式,并呈现出材质、性状和手法的形式特征。  由于叙事域与风格域并不必然相关,一般来说,叙事域由主体的位置所决定(此位置由表现对象的客观性社会关系所决定,例如,对象若是领袖,则领袖形象的顶层位置就是主体性
摄取维生素的变异   维生素是人体所需各种营养元素之一,是一种必需品。人们为了保证体内不缺乏维生素,努力保证膳食平衡,甚至还常常食用维生素片。但事实上,维生素并不是都需要从饮食中摄取。比如维生素Q(又称辅酶Q10、泛醌),对人体非常重要(它于营养物质在线粒体内转化为能量时起重要作用),但却不是必需的,因为人体可以自行合成,制造出这种生物分子。也就是说,日常饮食中可以忽略维生素Q。   实际上,
李迪 《祭——国魂》 树脂、楠木、硅胶 导师:徐光福 [参展作品]  我试图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对于生命的迷惘和对于精神价值的不知所措,体现在雕塑本身的状态则是一种心理层面上内在的软弱和精神层面上与世无争的“中庸”。我把一切情感都寄托在它之中了,把个人所承载的源于对所观察到的现实生活中的那种痛苦引申到人类普遍的意识形态中去了。透过它.我在渗透着我对于人性的一种理性抑或感性的态度.也是对于人的生命的存
2015年l1月28日至l2月13日,由艺库网主办、大韵堂艺术机构策划的“芒——女性艺术家五人联展”在大韵堂美术馆开幕。展览由当代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刘牧担任策展人。参展的5位女性艺术家王苗、印萍、庄海燕、邹晓雯、俞剑坤均为美院科班出身,并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中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包括雕塑、陶瓷、油画棒等艺术形式,全方位地展示了五位艺术家近年来在艺术探索上取得的进步。  作为女性,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