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载人生精彩 六十年乐苑辉煌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20682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鲜花、掌声、笑脸、鼓乐,在吴祖强教授八十寿辰暨从乐从教六十周年庆祝活动上,喜庆的气氛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德高望重的吴祖强教授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目前除了任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和作曲系教授以外,他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音协名誉主席、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顾问、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诸多社会职务。今年是吴祖强教授八十华诞和从乐从教六十周年,为了庆贺和纪念这个日子,5月12日至14日,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举办庆祝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庆祝大会、图片展览、学术研讨会、《八旬迴响——吴祖强教授作品音乐会》和《风华正茂——吴祖强教授学生作品音乐会》(两场)。另外,配合此次活动,还推出了吴祖强著作集《七老八十集》和一本记录吴祖强教授各个历史时期音乐活动的图片集《八旬掠影》。
  5月13日下午,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里花团锦簇,喜气洋洋。 演奏厅外的友谊厅,展出了吴祖强教授不同时期的几十幅图片。庆祝大会于2时准时举行。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主持大会。她首先代表活动主办方面与会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代表学院党委向吴祖强教授表示由衷的敬意和祝福。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代表学院致辞。他高度评价吴祖强教授。他认为,“吴祖强老师是一位非常全面的音乐家,不仅是著名的作曲家,而且在作曲教学、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和研究、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评论、音乐教育管理研究和实践、音乐社会活动的组织和领导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非常显著。他的不少作品,尤其是舞剧《红色娘子军》(与杜鸣心、王燕樵、施万春、戴宏威合作)、《鱼美人》(与杜鸣心合作),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与刘德海、王燕樵合作)、艺术歌曲《燕子》等成为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标志性成果。作曲理论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成为海内外专业音乐教育的范本;音乐理论文集《霞晖集》也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他所组织的每一项全国性和国际性的音乐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吴老师更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师,培养出一大批名扬全国甚至具有国际影响的作曲家;由于教学成果卓著,以他为首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学集体,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吴祖强老师是一位有杰出领导才能的音乐家。在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领导工作期间,他借改革开放之东风在学院建立起国际化的办学模式,谱写了中央音乐学院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在担任文化部党组成员,并负责国际比赛工作期间,用其超凡的魄力把一批批才华横溢的音乐学子推向世界,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步伐。”“同时,在担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期间,又领导中国文联进行体制改革”,“使文联的职能从‘指导’转向‘服务’。这一重大转变成为文联体制改革的历史性标志。”“吴祖强老师是一位有政治眼光的音乐家,他站在政治的高度把握音乐事业的发展,为推动中国音乐文化事业和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吴老师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连续三届任全国政协常委。作为有如此高的政治地位的音乐家,他丝毫没有去关注仕途的前景,而是用自己特殊的政治地位为音乐文化建设和艺术教育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吴老师还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音乐界的长者,他对年轻一代的音乐家和音乐学生百般关怀和尽量提携,对学院年轻的领导班子给予无私的帮助和最大的支持。许多年轻音乐家和学生都是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获得各种机会,在国内外取得了令人感到骄傲的成绩。”他指出:“吴老师在中国音乐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无可比拟的社会影响,但从未脱离过中央音乐学院。六十年来,从踏上音乐道路开始,无论有多高的政治地位和行政职务,他始终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员,而且用超常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他代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并以学院校友会会长的名义,代表海内外全体校友,向敬爱的吴老师表示最诚挚的问候,并祝愿他永远健康,永远年轻!
  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徐沛东代表中国文联宣读贺信。贺信指出,吴祖强先生“心系人民,讴歌时代,德艺双馨、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为宣传和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吴祖强先生八十寿辰和从乐从教六十周年之际,认真总结他的文艺创作、教育教学成果、经验和思想,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会上,徐沛东还代表中国音协和傅庚辰主席向吴祖强教授赠送了一份生日礼物——一台笔记本电脑。
  享誉世界的作曲家谭盾是吴老师亲自招进来的学生。他满怀感激地说:“叶小纲、陈远林、瞿小松、陈怡、周龙、张小夫、郭文景、邵恩、陈佐湟、胡咏言等我们这批同学,从入学到毕业都离不开吴老师的培养和关怀。如果没有吴老师的栽培,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没有吴老师,可能就没有这批新生代的音乐家。”
  台湾音乐家许博允先生是吴祖强教授的老朋友。他回忆了 20多年来与吴老师亦师亦友的交往,历数了吴老师在海峡两岸音乐文化交流中所做的许多工作。他代表台湾音乐界同仁向吴老师致以生日的祝贺。
  作家、前文化部部长王蒙先生的发言诙谐、生动。他称吴老师是一位身体健康,反应灵敏,精力充沛,态度雍容的“老青年”。他认为,吴老师是一个纯洁的人,一个有责任心和良知、对社会负责任、真正作为国家主人的人。他说,吴老师是幸福的,中央音乐学院是幸福的,他祝吴老师、音乐学院永远健康。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来自香港的费明仪女士,是吴老师的同学和老朋友。她回忆了与吴老师伉俪在南京国立音乐院的同窗生活。在她的眼里,吴老师总是西装笔挺,腰板笔直。同时,她还讲述了吴老师在促进内地与香港的音乐文化交流上的感人事迹。
  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郭珊女士在发言中感谢吴老师对该基金会的支持与关怀。她说,吴老师有许多很高的社会职务,都用在了发展中国的音乐事业上。
  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代表学院老校友发言。吴老师对他的教诲他至今记忆犹新,同时他也非常感谢吴老师对中国交响乐团的帮助和支持。
  国家大剧院戏剧总监、中央戏剧学院前院长徐晓钟是吴老师不同专业的老同学(南京和苏联)和老朋友。他十分尊重吴老师的艺德和人品,对吴老师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谈到了吴老师与“芭团”的合作和交往。她说,芭蕾舞离不开音乐,希望音乐学院年轻的师生们能够以吴老师为榜样,为中国的芭蕾舞剧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
  吴老师的同学和合作伙伴杜鸣心教授,代表老同学们发言。他回忆了与吴老师两次合作(舞剧《鱼美人》和《红色娘子军》)的经历,希望吴老师能够继续发挥优势,为学院的建设和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旅加作曲家王燕樵是1957年吴老师第一个作曲班的学生。他非常感激吴老师对年轻人的提携与帮助,希望 “尊师爱生”的学院传统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姚盛昌、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敖昌群、星海音乐学院院长唐永葆、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王平、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张大龙等兄弟院校的领导,分别代表各自学院向此次活动表示祝贺,并向吴老师赠送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日礼物。
  听了大家的发言,吴祖强教授非常激动。他在答词中一再感谢这次活动的举办,感谢参与活动的老朋友、新同志们,感谢大家对他的关心和鼓励,这份情意他将永记在心。同时,他也祝福大家健康、幸福、诸事顺利,为音乐事业、国家的进步多做贡献。
  最后,此次活动的发起者、策划者、组织者张小夫教授向大会宣读了发来贺信的个人和单位,其中有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香港校友会、福建省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学院杨立青院长、中国音乐学院金铁霖院长、沈阳音乐学院潘兆和院长等。
  庆祝大会之后,吴老师的学生、同学和同事们又在同一地点进行了更为随意、开放的座谈。作曲系系主任唐建平主持会议。王次炤、刘霖、王安国、陈怡、王震亚、杨儒怀、段平泰、高为杰、刘康华、张己任(台湾音乐学者)、石夫、金湘、汪毓和等人从各自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出发,讲述了吴祖强教授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王次炤和刘霖对他提携年轻干部、支持学院工作感触颇深。 王安国讲述了他积极促成“二聪冤案”(傅聪、马思聪)平反的事情。陈怡说吴老师教她时没有缺过一堂课,从为学、为师上她都受益匪浅。刘康华谈到了他在学科建设上的远见卓识。王震亚和石夫感叹于他治学的严谨、为人的宽厚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段平泰感激他的狭义之性和患难之时的无私相助。张己任回顾了他首次率团赴台湾进行音乐文化交流的破冰之旅。高为杰肯定了他在作曲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杨儒怀称他是一位全面、平衡发展的音乐家。金湘感慨于与他的“神交”,称他在音乐界中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汪毓和希望他有一个新的开端,以他丰富的阅历和卓越的才华,谱写人生的新篇章。
  老友新朋,要说的话太多,半天的时间真是不够说。而那么多人,那么多话,集中表达的只有一个意思:祝吴祖强教授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音乐始于词尽之处。”吴祖强教授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培养了众多作曲方面的人才,当语言无法尽兴的时候,音乐成为了最能表达情感的手段。
  此次活动共安排了三场音乐会:12日晚上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吴祖强教授作品音乐会和分别于13、14日晚上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和音乐厅举行的学生作品音乐会。由文化部孙家正部长题名的《八旬迴响——吴祖强教授作品音乐会》可以说是高朋满座、佳宾云集,周巍峙、陈昊苏、万嗣全、傅庚辰、徐沛东、靳尚谊、吴启迪(教育部副部长)等音乐界、文艺界、教育界等领域的许多领导和知名人士都来为吴祖强教授喝彩。音乐会上,中国交响乐团在指挥家邵恩率领下,演奏了吴祖强教授不同时期创作的声乐、室内乐、管弦乐、清唱剧等作品。其中,有由他的家庭成员倾情演绎的歌曲《燕子》(女高音独唱吴霜,钢琴伴奏吴迎) 和舞剧《鱼美人》(与他人合作)钢琴曲选(钢琴独奏吴培希),有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弦乐合奏《二泉映月》和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与他人合作),也有首次演出的《涂山之阳——为交响乐队、混声合唱、女高音独唱、男中音独唱而作》(作曲家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歌词采用我国一代文豪郭沫若的早年诗作《洪水时代》)。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吴祖强教授继承传统、中西合璧的创作风格。
  两场学生作品音乐会取名为“风华正茂”,是吴祖强教授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刘沅、陈岗、董夔、王立平、陈怡、张小夫、陈远林、向民、董立强、田丰、王宁、徐昌俊、贾国平、范乃信是吴祖强教授不同时期的学生。他们的作品个性鲜明,风格各异,充分体现了吴祖强教授教学的多元与开放。正如张小夫在第二场音乐会结束时所说,吴老师不仅教他们作曲技术,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创作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
  时光荏苒,星转斗移,岁月的洗礼早已染白了吴祖强教授的须发,然而他依然精神矍铄,豁达乐观。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把这句话放在吴祖强教授身上,就要把后半句改为“晚霞映朝晖”。祝愿这位“一路顺风的老学生”,乘风破浪,续写新的辉煌。
  压题照片:演出结束后,王次炤(右三)、郭淑兰(右一)等上台向吴祖强、郑丽琴(左二)夫妇祝贺。压题及本页图片为刘小康、张小夫摄)
  (本文照片陈署名外均为吴祖强先生提供)
  宋学军 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于庆新)
其他文献
2008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年份,也是高为杰先生五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喜获丰收的一年。12月1日晚,北京音乐厅乐声飘扬,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民族音乐成果系列展演——高为杰作品音乐会”成功举办。音乐会演奏了他的弦乐四重奏《远讯》,钢琴曲《秋野》、《冬雪》,管弦乐《歌与舞》、《日之思》,中提琴与乐队《玄梦》,打击乐与管弦乐队《远梦》等10部作品。这些作品是从高先生的几十部作品中精心挑选出
2009年2月13日是当代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研究的先驱者蔡仲德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值此之际,追思和回顾蔡先生对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开拓性的突出贡献,研究、借鉴蔡先生在此学科领域中的成果,并以此引起学界对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研究的关注和重视,笔者认为,这是寄托我们对蔡先生逝世五周年的最好的缅怀和纪念之情!  关于蔡先生在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研究中富有开拓性的突出成果和贡献,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理解、感受,
蒙特·杨(La Monte Young,1935—)作为简约主义(Minimalism)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创作活动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持续到80年代初。在此期间,他的创作涉猎了他所能接触到和感兴趣的所有新式音乐创作媒介、手段以及观念。然而,杨一直坚持“持续音高”的使用,这种手法也一直贯穿他不同潮流创作的始终,这成为他划归为简约主义代表作曲家的主要原因。笔者将他的创作大致归纳为“寻找持续
坐在那里,带着一种真诚的温暖。岁月的沧桑和人生的荣辱早已悄然沉淀于那沉静的笑容之中,而目光里的那份从容与执著则使这位耄耋老者的神采熠熠生辉,散发独特的感染力。他,就是蒙古族作曲家美丽其格。  美丽其格是蒙古族古老“潮尔”艺术继往开来的传承与完善者——色拉西大师的得意门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音乐学院招收培养的第一批学生之一;更是20世纪50年代国家派往苏联学习作曲的六位音乐家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作曲家。
中国有传统复调音乐吗?或者说,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复调吗?如此提问,也许会受以“幼稚”的嘲讽,因为答案似乎毋庸置疑:技术繁复、逻辑严密的复调是西方音乐的专长,与高度发展的西方音乐相比,中国多声音乐相当薄弱,充其量大多是一些支声复调的成分,或者是某些领域的一些片断的复调因素。更有甚者,还有人认为中国传统音乐中几乎极少存在有意识的多声音乐,更不要说符合基于特定逻辑思维的复调音乐了。  类似的观点长期且普遍
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掌握平等的音乐价值观,认识、了解和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已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价值和意义的时代要求。从那时起,欧、美各国的音乐院校逐渐开设了世界音乐课,中、小学教材里也加进了世界音乐方面的内容。20世纪末,当我国音乐教育界总结过去一百年的经验和教训时,大家都觉得在外国音乐教学方面,用欧洲专业艺术音乐取
方石是一位在音乐创作事业上取得了相当成就的作曲家,他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却常年耕耘收获在歌曲领域里。每个领域都是重要的,歌曲创作就低人一等了?  方石之所以选择歌曲创作之路,大致经历了“自然发生”、“自愿坚持”和“自觉参与”这样三个阶段。  所谓“自然发生”,是指他从中学时期开始直到进入武汉音乐学院为止的那个阶段,岁不及20的方石,已经是包括《建设农村争朝夕》(1971,方石词)在内的80余首不同
《中国民族器乐典藏》荣获2010中国出版界两大奖项  “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奖”  本刊讯 由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民族器乐典藏》荣获2010年中国出版界的两大奖项: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音像电子网络奖)及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奖》。  我国民族音乐宝库浩若烟海,民族器乐经典作品也蔚为壮观。这套《中国民族器乐典藏》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校中,曾经传唱流行过许多著名的中外歌曲,中国歌曲如《送别》、《毕业歌》、《梅娘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长城谣》、《渔光曲》、《嘉陵江上》、《秋水伊人》、《天涯歌女》、《夜半歌声》、《山那边呀好地方》、《玫瑰,玫瑰,我爱你》等;外国歌曲如《念故乡》、《我的家庭真可爱》、《老人河》、《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友谊地久天长》、托塞利的《
第十三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评奖揭晓  本刊讯由文化部主办,中国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评奖”工作,经评委会评审,评选出获奖作品23部。其中大型作品5部、中型作品9部、小型作品9部。  获奖作品名单如下:  大型作品  一等奖:(空缺)。二等奖:《第九交响曲》,作者:朱践耳(上海交响乐团);交响大合唱《金陵祭》,作者:金湘(中国音乐学院)。三等奖: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