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蒙尘的“硕人”之美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rs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选取《诗经·硕人》三种主题中清以前的主流观点“闵庄姜”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毛诗序》、《郑笺》、《诗集传》的解读,发现诗与史的结合中文人在怜悯庄姜之时寄托的自身的道德和美学追求。“闵庄姜”说的前提是对庄姜之美和这场婚姻的肯定,正是这种肯定形成的期待在后来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时落空,让人们产生怜悯之心。庄姜虽貌美贤德但未逢明君又遇上政局动乱,这让仕途不顺的文人在庄姜的遭遇中获得共鸣,进而规劝君王任人唯贤。因此,“硕人”被赋予“明珠蒙尘”的同情之美。
  关键词: 《诗经·硕人》 闵庄姜 女性美
  《诗经·卫风·硕人》的主题有三种说法:一是以《毛诗序》为代表的怜悯说,为其身份高贵却无子失宠而“闵庄姜”[1],后代《郑笺》、《诗集传》等多数注本沿用此说。二是规劝说,以《诗三家义集疏》的鲁说和刘向《列女传》为主。傅母是负责教导保育庄姜的嬷嬷,她见庄姜妇道不正作此诗希望“砥厉女之心以高节”[2],庄姜闻后“感而自修”,对此“君子善傅母之防未然也”。三是颂扬说,“《硕人》,颂庄姜美而贤也”[3],持此说的以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和姚际恒《诗经通论》为代表。
  此三说之中,第二说作为妇德训诫的佐证,傅母以庄姜身份之尊当为表率对其劝谏,但诗中却颇费笔墨地赞其美貌,与其出发点不符,难以自圆其说。言庄姜“操行衰惰”,今难以考证,更可能是作为政治教化的假托之辞。第三说从文本出发,从颂其美貌至颂其美德,以诗解诗,最得今人认可。
  可是在清以前多数注本的主流却是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大力批驳的“怜悯说”。此说将《硕人》与邶风中疑似庄姜之作的《绿衣》、《燕燕》、《日月》、《终风》相贯通,将庄姜出嫁之盛与日后无子失宠和遭逢州吁篡位的悲剧命运相对比,以史解诗。由此,姚际恒批判道:“《小序》谓闵庄姜,诗中无闵意,此徒以庄姜后事论耳;安知庄姜出嫁时何尝不盛,何尝不美,又安知庄公何尝不相得,而谓之闵乎!……《小序》盖执泥《左传》耳。《大序》谓‘终以无子’,尤袭《传》显然。”[4]笔者认为,虽然“闵庄姜”在释诗的合理性上有待商榷,但文学并非只追求科学性和正确性一个维度,如果以注释文本为本位进行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曲解”中蕴含着文人独特的审美价值。在“闵庄姜”说的诗与史的结合中,文人在怜悯庄姜的同时也寄托自身对道德和美学的追求。
  一、庄姜之美
  “闵庄姜”说的前提是对庄姜之美和这场婚姻的肯定,正是这种肯定形成的期待并未让人们产生同情。庄姜之美在《硕人》中最直观的是她身份的高贵和外貌的美丽,两者背后指向的是其符合礼法与世人期待的贤德。
  庄姜身份高贵是她成为卫国嫡夫人的通行证。“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在讲究血统论的古代,庄姜作为齐侯之子,姜尚的后裔,在世人心中沿袭齐国先辈的德与智。家族联姻是作为异姓诸侯国的齐国与周王室和其他诸侯结盟的手段,齐国的综合国力在春秋战国时期皆是一霸,齐国女子自然成为各国诸侯争相求娶的首选,《陈风·衡门》就有“岂其取妻,必齐之姜”之说。而在齐侯一众女儿中,庄姜恰恰是东宫之妹,也就是嫡女。她的同母姊妹三人,一个嫁往邢国,一个嫁往谭国,庄姜嫁往卫国,都是作为嫡夫人带着如《硕人》中所描述的“庶姜孽孽,庶士有朅”一大批媵者和侄娣的陪嫁团队出嫁。齐国的富强与出身的高贵在当时甚至可以作为其本质美好的标志,这是庄姜前半生的幸运。于卫国百姓而言,他们赞美这场合礼、合利又合乎理想的婚姻并欢迎这位来自齐国的嫡夫人的到来。
  有意思的是对庄姜的称呼并非形容其贤德的“淑女”亦非代表其尊的“齐女”而是形容体态的“硕人”一词。“硕人其颀”《郑笺》释为:“硕,大也。言庄姜仪表长丽俊好颀颀然。”本诗用“硕人”一词称呼庄姜有赞其身量长、体格丰满之意,同时“硕”字还意味着强盛的生育能力。《唐风·椒聊》有云:“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花椒多子,故将它比之新婚女子。《卫风·木瓜》、《周南·桃夭》以多肉多果实的木瓜与桃树表达对男女爱情的祝福。可见“硕大无朋”的女子是健康美丽的,也是多子多育的,古代的审美观念与女子的生育特征紧密相连,称庄姜为“硕人”是人们对她婚后多子多福的期待。
  庄姜的美貌堪为古代美人的典范。对于她容貌的描写,本诗用六组比喻铺陈:“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作为贵族女子的庄姜之“硕”与农家女勤于劳作的健硕自然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她皮肤的细腻和白嫩上,喻体柔荑、凝脂、蝤蛴皆有嫩、滑、白的共性就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庄姜应该是一个高挑、白皙、丰满的形象。“手如柔荑”与“领如蝤蛴”,两个喻体皆有纤长灵动的特点,可见庄姜虽丰满但不显笨拙,她是灵动娇美的。再看庄姜的面容,诗句用“螓首蛾眉”表现她额广而方,眉细而长的特点,给人以端庄之感。其齿如瓠犀,《诗集传》云:“瓠犀,瓠中之子,方正洁白,而比次整齐也。”[5]形容其牙齿的整齐洁白。所谓“明眸皓齿”,牙齿在容貌中并不外显,仅在交谈言语时才能看见,却在古代审美中有着重要地位。一口好牙与人长期的饮食、卫生习惯息息相关。庄姜之美不仅是天生丽质而且是后天养成。从这些鲜活的喻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庄姜的容貌并非精致小巧而是端庄舒展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此句有画龙点睛之效。这一笑极具女性魅力,眼神的顾盼,波光的流转让这幅“美人图”瞬间具有神韵。这些比喻如“螓首蛾眉”、“肤如凝脂”等在至今许多文学作品中仍有极强的生命力。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用“温泉水滑洗凝脂”一句形容杨贵妃的肌肤,“凝脂”一词既见其细腻雪白又见其柔软温暖,非后世的“冰肌玉肤”、“粉妆玉砌”可比。《硕人》对眼、手、肤、齿、额、眉等部位的重视和相应的标准也潜移默化地在中国传统审美之中。
  庄姜身为诸侯嫡女又逢出嫁之时,她的衣饰本当被细描,但《硕人》对于庄姜衣着的描写却仅仅一句“衣锦褧衣”。在细细品味之后其用意即显。《毛传》云:“锦,文衣也。夫人德盛而尊,嫁则锦衣加褧襜。”《郑笺》亦云:“褧,襌也。国君夫人翟衣而嫁,今衣锦者,在涂之所服也,尚之以襌衣,为其文之太著。”[6]锦衣本显其身份之尊,却又罩上襌衣而不外显,表现她内敛谦卑的品德。《诗经》中对女子样貌进行详细描写的还有一篇《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对宣姜华贵精美的服饰有浓墨重彩的描写,而《硕人》对庄姜的描写更侧重其自身容貌的自然天成,衣着描写一笔带过。同样是美貌的女子,却有不同的侧重,其蕴含的正是不同的情感倾向。对宣姜外在服饰的精心描写正是为了讽刺“子之不淑,云如之何”,外在的美饰无法掩盖其德有缺的内里。而细描庄姜的天生丽质,突出她的美丽是由内而外不需修饰的,正是为了表达卫国百姓对其的喜爱,其德行之美不言而喻。   庄姜的道德虽在诗句并无明说,但后世的作注者可从细节处推断皆曰其贤。可以说庄姜的尊贵美貌与她品德的贤淑互为表里。无贤,庄姜不过是另一个遭遇婚姻的不幸却受世人讽刺的宣姜。《硕人》塑造了这样一个美貌美德高贵的庄姜形象和一场堪为表率的婚姻,这是国人闵庄姜的前提。
  二、庄姜之悲
  怜悯说中庄姜之美还在于其遭遇的可“怜”,即原有美好期待的落空。《左传》记载:“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7]毛亨结合这段历史在《毛诗序》中作出评价:“《硕人》,闵庄姜也。庄公惑于嬖妾,使骄上僭,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这在被视作庄姜之作的《绿衣》、《燕燕》、《日月》、《终风》注释中皆有所体现。这场失落以“失宠”为始,以“无子”为名。
  《绿衣》在《毛序》等注本中皆被视为庄姜伤己之作,朱熹《诗集传》亦云:“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言绿衣黄里,以比贱妾尊显而正嫡幽微,使我忧之不能自已也。”卫庄公尊卑不分,冷落贤德的庄姜偏宠嬖妾,导致庄姜的无子。这无疑是一个女人的悲剧,无子带来的不仅是不能为人母的人生遗憾,而且在诸侯之家甚至会动摇嫡母尊贵的地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子,为其绝世也”作为“七出”之条被纳入《唐律》之后,对女性为夫家绵延子嗣的要求愈发严苛。
  后来,庄姜将戴妫之子公子完作为己子。公子完继承侯位即位桓公,却遭到州吁弑君篡位。州吁性情暴戾,庄姜受其侮慢作《日月》。《毛序》曰:“《日月》,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伤已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这场政治变故让孤身于卫国的庄姜的处境愈发艰难。
  三、“庄姜”之贤
  如果庄姜悲剧只是因无子而失宠,那么文人对其仅限于可怜。但是《左传》、《毛诗序》、《诗集传》等注本更强调她无子的悲剧是缘于“庄公惑于壁妾”、“庄姜贤而不答”。由此,文人不难联想到庄公是否会如对庄姜般亲佞臣而远贤臣。如果庄姜为臣子,可以说这就是一场贤臣未遇明君的命运悲剧。作注者对庄姜的怜悯开始与文人自伤身世之感相通。
  另外,庄姜的悲剧还涉及政治变故。面对这场动乱,庄姜的政治立场是秉持正统,与文人相同。《左传·隐公三年》记州吁“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庄姜“恶”之的原因有两层:一则因为卫庄公对州吁偏宠。此时庄姜已将公子完收为己子,位同嫡子,按照礼法卫庄公当偏重完,而非庶子州吁,这份偏爱进一步刺激州吁对侯位的野心。二则因为州吁好兵,性格暴戾,但卫庄公却并不阻止,这与仁德敦厚的传统礼法相悖,故而庄姜不喜。庄姜作为嫡夫人在选择公子完为己子的情况下与野心勃勃的州吁本就是在两个阵营,他们有巨大的利益冲突,庄姜对其厌恶顺理成章。这种私心即“利”的权衡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人笔下被淡化,而是突出其“仁政“的思想,庄姜的政治色彩愈发浓厚。《郑笺》在对《燕燕》的注释中曰:“庄姜无子,陈女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庄公薨,完立,而州吁杀之。戴妫于是大归于陈,庄姜远送之野,作诗见己志。”面对混乱的政局,她独留陈国与州吁抗衡以忠先君,此处的庄姜不像是宫闱中的妇人更像是一名心忧国事的贤臣。
  比起歌颂一位身份高贵的卫国公主,文人们更在乎的是对一个贤德之人不容于世的同情。庄姜的美好世人皆晓却未被庄公珍视,又遭乱世的风雨,就如明珠蒙尘,他们哀叹、怜悯、惋惜、感同身受。赞美《桃夭》和《关雎》中女子的贤德时,他们眼中这些人物是女子,是可供他们寄托理想女性美的形象。但在这种性别的对立中,他们很难产生共鸣,但是对于这样一个贤德的庄姜他们另有打算。他们有更需要寄托的,他们要用庄姜的失宠去譬喻他们高贵的失意。借着这种失意,他们委婉地劝谏君主任人唯贤。即便不被君主重用,他们仍会忠心待君,遭逢乱世也会以血泪匡扶正义。
  庄姜不是《氓》中的弃妇,不会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般对爱决绝的宣誓。和咏男女之情的婚恋诗的爱情主题不同,庄姜和卫庄公之间婚姻的基础是联姻与礼法,她的美貌与品德只是产生爱情的可能性却并不是爱情本身,她担负着联姻的使命,保持着齐侯之子与卫侯之妻的尊严,心忧君主,任劳任怨。于阐释者而言,庄姜可以是女子,美貌贤淑高贵。但撇开外貌,当更深层次地探索其身世时,他们开始将自己代入,庄姜就成为一个出身名门、品德高洁的仕者,她的美貌便是他们满腹的才情,她婚姻的黯淡收场便是文人的怀才不遇,她的身逢变故便是他们的左右维艰。这个“明珠蒙尘”的庄姜在注者中一点点被符号化,抽象化为遭遇失意的文人的一个文学形象。他们“闵庄姜”是一则是悲己之遭遇,二则是劝君主之贤明,三则是对其忠君之志的激励。“硕人”在理想女性美之外就具备政治道德的实用性和文学性。文人笔下符号化的庄姜比历史中具象的庄姜更具有魅力,如果哪天你读起屈原的《离骚》,揣度那位继承高贵血统却遭“众女嫉余之蛾眉”的芬芳美人,她也许就是庄姜的模样。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刘向.列女传[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3]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姚际恒.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
  [6]朱熹.诗经集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孔颖达.毛诗正义[A].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0.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分析林冲形象演变的主要模式,总结其演变过程中的稳定性要素,深入分析林冲形象演变的特点和规律,为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参照和借鉴。  关键词: 林冲人性人格  从宋史中的宋江起义开始,梁山好汉的传说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而林冲是众多梁山英雄中最独特的一位。从在早期水浒故事流传过程中被拉凑数的一个若有若无的人物,到后世成为家喻户晓的“豹子头”,林冲的故事被后人反复演绎,他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推
摘 要: 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说巴赫是“小溪”,是因为巴赫的人生如同“小溪”那样卑微,巴赫的音乐又如同“小溪”那般平易。巴赫是“小溪”,其实并不确切。巴赫的人生经历,并不总是如同小溪一般默默无闻。同样,巴赫的音乐创作,也不总是如同小溪一样的格局不大。巴赫和他的音乐是宇宙,值得用毕生的时间探索。  关键词: 巴赫 小溪 宇宙  “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
摘 要: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争夺舆论阵地、保证主渠道畅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及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综合分析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行之有效的增强高校形势与
摘 要: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对一些高校学生产生了某种负面影响。为了增强青年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并对《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策略进行分析。首先对历史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其次从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规律、以唯物史观为工具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促进学生辨别能力的提高及重视实践教育四个方面论述了改革对策。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 教学改革
摘 要: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作为省属地方重点高校,学生仍然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立足“问题导向”,针对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在“全员育人”理念下,不断加强班级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骨干榜样引领示范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探索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教育 学风建设 全员育人  “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即是“广
摘 要: 多丽丝·莱辛发表于1999年的科幻小说《玛拉与丹恩历险记》描述了未来社会的荒原景象,反映了其对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本文从生态伦理视角出发,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玛拉和丹恩这对流亡姐弟在自然和文明的荒原中的自我完善之旅。  关键词: 荒原意象 自我完善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  一、引言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是英国女小说家多丽丝·莱辛发表于1999年的作品。该小说以预言的手
摘 要: 当今社会教师队伍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教师问题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其教育对象所发生的各种有违教育要求,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严重伤害的教育行为。要想提高教师师德,首先要抓好师德的概念。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本研究对张掖市六所小学的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几位教师进行了访谈,采用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在
摘 要: 儿童美术教育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伴随儿童成长,反映儿童天性,表现儿童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本文以“儿童绘画作品特点”和“内心世界语言”为理论支撑,以具体儿童绘画作品分析为依托,通过儿童绘画作品探究他们内心世界的语言。  关键词: 儿童绘画 内心世界 另一种语言  一、了解孩子的童趣语言  绘画是一种符号表征方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儿童
摘 要: 高师院校如何面对教师资格统考给职前教师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彰显教师教育的专业特点,从而去边缘化,实现对传统教师教育模式的质性超越?昆明学院生科系在强化教师教育实践环节,有效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促进职前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教师教育 专业特点 有效途径  1.引言  教师资格统考制度与我国2012年2月出台的新的教师专业标准相配套,构成教师标准与
摘 要: 随着人类全球化、信息化速度的加快,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日益频繁,这些因素促成了跨文化交际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课题。交际中一方的外语水平不佳,交际者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以及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等因素都可以致使一种新的现象出现,即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本文从《孙子从美国来》这部电影中的语料入手,分析了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且着重分析了前者并且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