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考被人们认为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经常受指责,这是不公平的。在选拔人才的诸形式中,高考的地位不可取代;高考对人才培养、学风改善、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功绩不可抹杀;高考对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教育质量提高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
关键词: 高考 地位 功绩 作用
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有“天下第一考”之称,人们认为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说明高考的地位之重,影响之大。高考“指挥棒”是指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围绕高考转,即“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高考的指责不绝于耳,不少人把中小学教育的若干问题归咎于高考,把高考视为应试教育的罪魁,素质教育的大敌,棒打“指挥棒”。这是很不公平的。在此,我为高考“指挥棒”鸣不平,讨公道。
一、地位不可取代
虽然应试教育已成众矢之的,但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机制有极大的合理性和很大的适用价值。实行考试制度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要求,它因社会需要而产生,又因其有利于和促进社会发展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在选拔人才的各种形式中最为公平,以往对科举制度的批评主要是针对考试的弊端而非考试本身。“文革”十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1977年恢复高考,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被“文革”摧残的文化教育得以复兴。全世界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先进发达的国家都采用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高考是不可能废除的,是无法替代的。即使将来有条件普及高等教育,也需要高考,以便于分类、分层培养人才。
假如取消高考,那么又以什么方式来替代呢?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针对高考的若干弊端,我们应采取宽容的态度,正确面对实施考试制度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涉及面如此之广,涉及人数如此之多的考试很难完美无缺,其实高考与其他工作一样,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个社会都会存在,我们要把宏观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与高考存在的问题区别开来,还要把异化高考的问题与高考本身区别开来。近年来,我国的高考改革越来越频繁,试题最大限度地反映学习过程的信息组织情况,试卷逐渐优化题型和知识结构的关系,打破命题对书本知识的依赖,尽量避免考试中的偶然性,考试更加贴近课程改革的实际。也就是说,通过改革,高考将越来越进步,越来越科学。
二、功绩不可抹杀
无论是科举考试,还是“文革”前后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考促学在中国社会形成了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积极向上,引导广大学子刻苦钻研的优良传统,选拔性考试已成为促进学生读书学习最实际、最强大的动力,这不仅影响到社会价值观的选择,而且促进了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知识改变命运”,贫穷人家的子女希望靠读书、参加高考,金榜题名而改变命运,谋求自身的发展和生活的幸福,且能光宗耀祖,惠及亲友,福泽乡邻;一些富豪千方百计让其子女在基础教育阶段享受优质教育,高考后上名牌大学,否则虽富不荣。我国恢复高考以后,每年都有数百万青年学生参加高考,全社会读书学习持续升温、热情高涨。恢复高考之初,尽管试题难度不大,但许多考生连最基本、最简单的试题都不会解答;几年之后,试题难度不断加大,从答卷情况看,考生的文化水平已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现在各条战线的精英都是高考选拔后培养的人才,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多数接受了高等教育。社会发展、经济腾飞、科技进步,公民道德、国民整体文化思想素质的提高,不能不给高考“指挥棒”记一大功。高考恢复三十多年,不仅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而且以其“指挥棒”的权威性,推动了教育秩序的迅速全面重建,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考试是公正地选拔人才的工具,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手段,又是教学管理的方法,考试并不等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不排斥考试。一些人一味突出考试的选拔性,存在严重应试化倾向,异化了考试功能,因而探索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现意义,需要不断完善,使之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
三、作用不可忽视
考试是对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检测的最常用的一种手段。高考以其权威性、规范性、公正性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普遍认可。虽然现在社会提倡不以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但高考升学率还是人们评价普通高中及其教师的重要标准,没有高升学率的学校不会成为名校,没有高升学率的教师也就不会成为名师,优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高升学率。素质教育同样需要考试,同样需要高考升学率。科学的考试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明显的积极意义。学业成绩考试作为广泛应用于评价学校的一种方式,对于促进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考试参与的教学能将学校的教学活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对于学生明确课程目标、掌握关键问题、训练思维品质、培养应变能力、检验学习效果、巩固并运用所学知识都具有积极作用。由于考试的压力,学生的学习才更加勤奋、刻苦,特别到重要的考试之前,学生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复习和巩固,加深理解和记忆,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间比平时抓得更紧,因而效果更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高考,学校、教师、学生的投入将会大打折扣。
许多人对教学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现象提出批评和指责,事实上高考对于教学确有指挥作用,“考、教、学”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它们在同一轨道上运转,教师不教高考内容,学生不学考试内容,教什么、学什么呢?再说考试不考教师教的内容,不考学生学的内容,又考什么呢?考什么和怎样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承认这种客观事实,基于高考制度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能因势利导,应用这根棒子来科学指挥,引导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高考改革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科学设置考试科目,科学命题,引导基础教育解决学生因学习偏科而导致知识残缺不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遵循人的素质结构和发展规律来培养,从而为高校输送基础知识扎实、基本能力全面的好苗子。
参考文献:
[1]田建荣.科学的考试与义务教育质量.江苏教育研究,2010,3A.
[2]郑若玲.高考指挥棒的双向作用.粤海风,2002,(5).
[3]吴刚.两根截然不同的高考“指挥棒”.教育发展研究,2002,(4).
关键词: 高考 地位 功绩 作用
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有“天下第一考”之称,人们认为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说明高考的地位之重,影响之大。高考“指挥棒”是指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围绕高考转,即“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高考的指责不绝于耳,不少人把中小学教育的若干问题归咎于高考,把高考视为应试教育的罪魁,素质教育的大敌,棒打“指挥棒”。这是很不公平的。在此,我为高考“指挥棒”鸣不平,讨公道。
一、地位不可取代
虽然应试教育已成众矢之的,但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机制有极大的合理性和很大的适用价值。实行考试制度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要求,它因社会需要而产生,又因其有利于和促进社会发展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在选拔人才的各种形式中最为公平,以往对科举制度的批评主要是针对考试的弊端而非考试本身。“文革”十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1977年恢复高考,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被“文革”摧残的文化教育得以复兴。全世界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先进发达的国家都采用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高考是不可能废除的,是无法替代的。即使将来有条件普及高等教育,也需要高考,以便于分类、分层培养人才。
假如取消高考,那么又以什么方式来替代呢?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针对高考的若干弊端,我们应采取宽容的态度,正确面对实施考试制度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涉及面如此之广,涉及人数如此之多的考试很难完美无缺,其实高考与其他工作一样,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个社会都会存在,我们要把宏观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与高考存在的问题区别开来,还要把异化高考的问题与高考本身区别开来。近年来,我国的高考改革越来越频繁,试题最大限度地反映学习过程的信息组织情况,试卷逐渐优化题型和知识结构的关系,打破命题对书本知识的依赖,尽量避免考试中的偶然性,考试更加贴近课程改革的实际。也就是说,通过改革,高考将越来越进步,越来越科学。
二、功绩不可抹杀
无论是科举考试,还是“文革”前后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考促学在中国社会形成了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积极向上,引导广大学子刻苦钻研的优良传统,选拔性考试已成为促进学生读书学习最实际、最强大的动力,这不仅影响到社会价值观的选择,而且促进了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知识改变命运”,贫穷人家的子女希望靠读书、参加高考,金榜题名而改变命运,谋求自身的发展和生活的幸福,且能光宗耀祖,惠及亲友,福泽乡邻;一些富豪千方百计让其子女在基础教育阶段享受优质教育,高考后上名牌大学,否则虽富不荣。我国恢复高考以后,每年都有数百万青年学生参加高考,全社会读书学习持续升温、热情高涨。恢复高考之初,尽管试题难度不大,但许多考生连最基本、最简单的试题都不会解答;几年之后,试题难度不断加大,从答卷情况看,考生的文化水平已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现在各条战线的精英都是高考选拔后培养的人才,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多数接受了高等教育。社会发展、经济腾飞、科技进步,公民道德、国民整体文化思想素质的提高,不能不给高考“指挥棒”记一大功。高考恢复三十多年,不仅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而且以其“指挥棒”的权威性,推动了教育秩序的迅速全面重建,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考试是公正地选拔人才的工具,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手段,又是教学管理的方法,考试并不等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不排斥考试。一些人一味突出考试的选拔性,存在严重应试化倾向,异化了考试功能,因而探索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现意义,需要不断完善,使之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
三、作用不可忽视
考试是对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检测的最常用的一种手段。高考以其权威性、规范性、公正性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普遍认可。虽然现在社会提倡不以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但高考升学率还是人们评价普通高中及其教师的重要标准,没有高升学率的学校不会成为名校,没有高升学率的教师也就不会成为名师,优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高升学率。素质教育同样需要考试,同样需要高考升学率。科学的考试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明显的积极意义。学业成绩考试作为广泛应用于评价学校的一种方式,对于促进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考试参与的教学能将学校的教学活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对于学生明确课程目标、掌握关键问题、训练思维品质、培养应变能力、检验学习效果、巩固并运用所学知识都具有积极作用。由于考试的压力,学生的学习才更加勤奋、刻苦,特别到重要的考试之前,学生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复习和巩固,加深理解和记忆,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间比平时抓得更紧,因而效果更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高考,学校、教师、学生的投入将会大打折扣。
许多人对教学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现象提出批评和指责,事实上高考对于教学确有指挥作用,“考、教、学”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它们在同一轨道上运转,教师不教高考内容,学生不学考试内容,教什么、学什么呢?再说考试不考教师教的内容,不考学生学的内容,又考什么呢?考什么和怎样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承认这种客观事实,基于高考制度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能因势利导,应用这根棒子来科学指挥,引导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高考改革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科学设置考试科目,科学命题,引导基础教育解决学生因学习偏科而导致知识残缺不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遵循人的素质结构和发展规律来培养,从而为高校输送基础知识扎实、基本能力全面的好苗子。
参考文献:
[1]田建荣.科学的考试与义务教育质量.江苏教育研究,2010,3A.
[2]郑若玲.高考指挥棒的双向作用.粤海风,2002,(5).
[3]吴刚.两根截然不同的高考“指挥棒”.教育发展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