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向死而生

来源 :芒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l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史铁生,大半生与苦难相伴,直面生死,但他却把病痛视作别开生面的游历,与死神称兄道弟,追逐信仰,热烈地恋爱,以写作思考生命的价值。也因为这一切,他感激生命,宽待境遇,感到幸运和满足。“看见苦难的永恒,实在是神的垂怜——唯此才能真正断除迷执,相信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史铁生说。
  似乎21岁史铁生双腿瘫痪那年,命运就把“天地不仁”的命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令他比任何人都要勤勉地去探寻生命的奥义,并以此去启迪人们。史铁生用一生解出那奥义,就是:爱与宽容。
  生死与写作
  在史铁生的一生中,写作是和生死并列交织在一起的词儿,因为后者关乎为什么活,而写作关乎该怎么活。
  那恰是史铁生21岁生日的第二天,他被父亲搀扶着进了医院,他在心里和上帝做着交易:要么好,要么死。在病床上的几个月,他渐渐不能回忆起,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的自由。他没能再站起来。
  在不能走动的最初几年,他找不到出路,就每天到家附近的地坛去,像其他上班的人一样,早出晚归。他觉得这园子像是等待了他四百年,而今终于遭逢。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每一条路上,都曾有他的轮椅轧过的痕迹。那时候,他成天成天地坐着,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以及我为什么要出生。“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扯。”
  多年后,他终于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所以他常常还是要到这古园中,“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史铁生带着本子和笔,游走到园中最无人打扰的角落,偷偷地开始了写作,“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这期间,他得了一些奖,并小有名气,开始恐慌自己会文思枯竭,便就又想到死,一边又绞尽脑汁地想着写作。“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后来你明白了,你明白你错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此后,在他的一生中那些与困难相伴、与死神擦身的日子里,他再也没有停下过写作。38岁那年,史铁生被查出患有肾病,后来发展成了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医生判他活不过十年,不想他偏顽强旺盛地活了20年。他不得不每隔两天就要跑去医院做一次透析,不仅使他的体力和精力大不如前,而且他的读书、写作的时间也被大大压缩。在开始动笔写《病隙碎笔》时,“我觉得我能写,我不能放下,放下可能就放下了”。刚开始很难,每天写几行字。在不做透析的时间里,他上午写作两三个小时,相比以前,虽然少,虽然慢,但“我在坚持,坚持每天都写”。就这样,《病隙碎笔》大概写了4年,共十几万字。
  常年的病痛让他得以沉潜在生命的深处去体验和思考,关于生死、信仰、苦难的话题是他一直在思考的,这是他每天相伴、形影不离的生活,所以文字往往睿智、乐观和深刻,他也被认为是“生活的勇者,生命的智者和仁者”。
  “写作,说到底,是对生命意义的询问,对生命困境的思索,也是人们在困境中自励,并相互携手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2004年,史铁生在担任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会长时说。
  他写过《命若琴弦》的故事,那以弹弦说书为生、将一生的希望寄托于琴弦之上的盲眼师徒。“写作”对于史铁生,也许就是他手里的三弦琴,当他弹破生命的玄机,即可坦然赴死了。他在《病隙碎笔》中说:“真正的信心前面,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唯有等待,和自我鼓励。”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终于坦然迎来了他必然降临的那个节日。这天距离他的60岁生日还有4天。按他生前的嘱托,没有举行遗体告别,家中也未设灵堂。愿一个人悄悄地来,悄悄地走。
  史铁生身后,亲友们为他举办了生日聚会。他的妻子陈希米在聚会上说:“他写过: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坦然赴死,你能够坦然送我离开。我想,这一次,是他认为时候到了。他做到坦然了,我也做到了……”
  残疾与爱情
  史铁生说:“我想,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
  史铁生不喜欢别人将他树为身残志坚的典型。“(残疾被)当成一种特权,并且演变成一种自我感动,自我原谅……那你说健全人有没有类似的心理?也会有的。”他以身体上的残疾,看到了正常人精神上的残疾。史铁生把生病视为生活体验,甚至一场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所以他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一种可以试图逼近的完美境界。但他不喜欢带有目的性的祈求,“不该以为命运欠了你什么,唯当去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
  残疾和病痛令他对信仰有自己的思考与追求,而爱情就是他的信仰之一。他曾因为身体的残缺而被怀疑一份爱情的真实性,而他真心地热爱,在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年里,他与妻子陈希米拥有了他们“耀眼的爱”。
  “希米,希米,我怕我是走错了地方,谁想却碰上了你!……希米,希米,你这顺水漂来的孩子,你这随风传来的欣喜。听那天地之极,大水浑然、灵行其上,你我就曾在那儿分离。”四十岁的史铁生,遇到了正当年的陈希米,两人生活相持,精神相依。这位散发着地坛之味、美丽、温柔而明朗的妻子不仅照顾丈夫的起居,而且听他的倾诉、牢骚,分享他的思考和领悟,一起走过了二十年的岁月。
  “我爱你,以我童年的信仰。”这是他们都珍爱的句子。陈希米称史铁生是情种,就是打小就信仰爱情。无论大事小事,他们总是相互商量,达成一致。彼此了解而默契。在史铁生最后接受抢救的一天一夜里,陈希米一步也没有离开丈夫。只在要签署器官捐献资料时,稍离开了一会,结果史铁生的身体剧烈地抖动,大家赶忙叫回陈希米,她抚摸着丈夫的额头说,别闹,别闹,我不是在吗?史铁生才慢慢安静下来,如是这样三四次,陈希米不得不将表格放在丈夫的身上填完,大家惊异于夫妻间的心灵相通,也明白了希米寸步不离丈夫的原因。当史铁生盖着自家的棉被、被推往太平间的路上,希米在后面叮嘱:把被子给他盖好,他怕冷……
  看陈希米纪念史铁生的书《让“死”活下去》,似乎对她来说,史铁生并未真的离开:“明明你在,我天天都和你说话,每时每刻都知道你只是不在,不在身边,不在家,不在街上。但是你在的!要不然什么是我呢?我的整个身心都充满了你,你不可能不在。但是你在哪儿?!……我只想能跟你在一起安安静静地说话,听你掏心掏肺,也跟你袒露一切。那才是人最好的生活。你说过,我们要爱的不同凡响!你说我们做到了吗?”
其他文献
饶平如: 1922年生,黄埔军校18期学员,参加过抗战、解放战争。在老伴美棠去世后,饶平如每天笔耕不辍,手绘了18本画册,记述了他与美棠从初识到相处的近六十年时光,取名为《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被读者誉为“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饶平如和毛美棠的婚姻快满60周年时,美棠去世了。  饶平如本想着五个月后带着美棠回江西,在江西大旅社——他们举办婚礼的地方——好好庆祝钻石婚纪念日。美棠一走,
期刊
【七月刊封面稿】  一个人的性格是天生的,但品质一定是后期内心的修成。善良的人很多,却不是每一个善良的人,都有行善的行动力和决心。但邱启明做到了,像一个男子汉,有品味更有品质,成为自己人生方向的舵手,并成为他人的精神方向标。  邱启明穿标志性的黑色修身西装,白色衬衫永远不扣领口两颗扣子。聊天的间隙,蹲下身,用节目组服装师买的皮鞋油擦拭皮鞋,动作娴熟。起身喝了口温热的水,清了清嗓子,信步走出贵宾休息
期刊
【七月刊时尚】  1995年,纪梵希在他的最后一个时装展结束后宣告退休。对此,时装大师伊夫·圣洛朗在写给他的信里这样说到:“我理解你离开时装的决定,但我仍然为你的离开难过不已。因为在这个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相去甚远的、变幻莫测的时代,你是时装的最后一个灯塔。”  自由线条  正如所有天才一样,1927年出生于法国的于贝尔·德·纪梵希(Hebert de Givenchy),少年时期就展示出了
期刊
每个时代都需要伦理,你当然不可能复制古人的理想,但你可以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并在加入新的理解。对于我来说,如何用西方的个人主义传统与中国的伦理传统,共同塑造出某种新产物,会是个有趣的尝试。  ——许知远  稻草人内心善良,却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他那细竹枝的骨架子、隔年的黄稻草的肌肉、手臂上用线拴的破扇子,赶不走飞蛾,帮不了生病的孩子,救不了离水的鲫鱼、寻死的女人……  这是来自叶圣陶先生的一则童话,
期刊
芒果画报:你还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好吗?  邱启明:人心向善的世界就会变好,我一直都在坚信。从我本身来讲,我是愿意为这个社会付出的,只要我有能力。所以我相信这个社会上不只我一个人。  芒果画报:当今社会,正能量有点稀缺,你是如何保持自己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呢?  邱启明:可能就是被现在越来越多的负能量给激发的吧,越这样我就越要去做一些其实最单纯的事情,这就是所说的正能量。其实现在很多的正能量,我认为就是
期刊
周辅成先生一生致力于伦理学的研究,尤在道德哲学中的人道主义研究上着力最深。而先生学通中西的理论体系的根基,最重要的即是“仁”“义”二字。“仁”即常说的爱,而义则是正义的前身,以此,生衍出理想主义伦理学的正道。  难得的是,先生在近一个世纪的沉浮岁月中,屡经战乱、人祸,却始终不改其“仁义”的学理本源。不仅为中国伦理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他本人也将仁义作为自己做人处事,为学育人的原则,堪称当今士
期刊
六十载春秋,从年轻姑娘到古稀老人,80岁的方德晴老人带着一颗仁慈的心,始终行走在奉献的路上。她用捡拾废品的钱资助了413名寒门学子,即使退休,生命的脚步变得蹒跚,也未曾终止。  在河南省桐柏县的大桐路上,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肩背编织袋、手拿铁钩子,在肮脏的垃圾堆前捡废品。  老人名叫方德晴,是一位退休老教师。她的家中,整齐地堆放着一些编织袋。这些都是她捡的废品。“多卖一分钱,那些
期刊
舞蹈是身体的艺术,一双好鞋子是足尖的艺术。当舞者穿上鞋子,身体在音乐的节奏中律动,一招一式便有了摩登的模样。  芒果画报:在你看来,一双好鞋子工艺具备哪些条件?  Kim:我通常将楦型(这个词比较生僻,最好作一通俗注释)比作整双鞋的灵魂,鞋头的形状、翘度、脚弓的弧度,甚至是穿着的脚感和舒适度,都取决于好的楦型,可以这么说整个鞋子的精气神是有楦型决定的。而款型可能是这个人的穿着打扮,无论是经典的De
期刊
去过巴黎的人,都会被城市街头的咖啡馆震撼。并不太宽阔的老街两旁,密密麻麻地摆着咖啡桌和小椅子,陌生人几乎是背靠着背坐在那里和朋友闲聊。这两年,随着星巴克大举进入长沙,长沙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咖啡氛围。现在的长沙有不少街头咖啡馆,它总有理由让你去店里的椅子上坐下。  很多独立咖啡馆店主全情投入,全心经营,这个店和客人有着情感上的依赖,除了金钱交易以外,还传递着一家店,一个老板的情绪,爱好和品位。喝什么不
期刊
青春是什么?  青春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不朽的纪念。女主角郑微站在舞台上高歌《鸿雁》,台下的学生们扭动着身躯,挥舞着臂膀,庆祝的彩带飘满整个会场,让我们明白有些青春是挥之不去的,它从未走远。  青春是《中国合伙人》里昂贵的梦。三个年轻人揣怀着青春的梦想在现实道路上走得坎坷和艰难,站在美国街头,看着自己的公司在美国上市,他们微笑着,这个梦他们实现了。  青春是《小时代》里善意的圈套。在这个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