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话题公众关注热点和情感分析

来源 :科技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vina0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航天事业是国家重大规划之一,了解公众对航天事业的关注热点和态度对政府决策获得公众支持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知乎问答社区的回答为信息来源,使用LDA模型对文本主题进行进行抽取,并对各主题下公众情感倾向的演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分析发现公众对于航天事业的相关主题的回答持较积极的态度.
其他文献
马克思曾说过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着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加强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体制、运行机制和符合科技规律的法制体系,但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虽然有力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对我国现有的法制体系,尤其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广东日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案件咨询专家钟君安,就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展开探讨.
期刊
随着人们对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需求不断增长,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产业+科普”创新模式日益凸显.以特色产业为载体,开展科普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对特色产业科普的特征和意义进行探讨,并通过对现阶段特色产业科普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从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三个层面提出了推动特色产业科普发展的对策.
关于基础研究,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铁成有三个观点.rn第一,科学除了物质方面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价值.科学是技术的源头,能够带来经济增长,这一点大家已经认识.然而科学的价值远不止于技术和经济,更在于其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理性逻辑、观察实验、自由探索的科学精神,能够提高一个民族的精神活力、一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一个国家的全球影响力和国际公信力.科学是管长远、管根本、管全局的战略资产.
期刊
科学文化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类型,它以现代科学精神为核心,既包含科学的知识形态,也包括科学探索中的理性、求真精神,还包括科学与社会之间所产生的互动效应,在整个文化生活中举足轻重.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
期刊
文章统计了地学领域8个影响力较高的、核心Q1区地学代表性刊物2019年、2020年发文第一作者的信息,对作者群年龄、性别、学位、职称、单位等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地学核心期刊作者呈现年轻化,年龄小于40岁的青年作者达到70%左右;作者受教育程度较高,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占比达30%左右;统计源正高、副高、中级职称第一作者数量差别不大,平均占比20%左右.文章通过作者群结构分析,了解了地学中文学术期刊的作者群结构信息,为期刊作者队伍建设决策提供依据.作者群及其结构分析,助推期刊编辑了
学位
9月24日,2021中关村论坛正式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贺,在论坛参会嘉宾中引起了热烈反响.rn中关村论坛创办于2007年,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2021中关村论坛的年度主题为“智慧·健康·碳中和”.嘉宾们表示,中关村论坛搭建了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平台;要立足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人类生产生活,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共同应对时代挑战.
期刊
分析了稿源匮乏主要由期刊地位边缘化、稿源竞争激烈、发展理念陈旧、无专业编辑队伍、作者群较弱等因素导致.面对稿源困境,期刊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应对,从把握期刊定位与特色、转变思维与工作方式、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建立主要作者数据库、加强期刊学术与交流、提高编辑素质与能力等6个方面入手,多管齐下,以促进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地学科普工作的改革发展向科普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最新要求,文章以近年来的地学科普工作为研究对象,对地学科研人员科普工作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当前环境下科普政策条件优厚、资金支持充足,科普成果原创性较强,科研成果转化显著,成果普及度加强,科普宣传活动深入了不同人群.同时也发现科普工作存在内容重复、内容趣味性有待提高、科普产品表现形式单一、新技术应用少等缺点,对不足之处通过实例提出针对性建议.
对国内高校学报英文版、2019年JCR收录的纺织类期刊的出版状况进行了分析,统计了《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JDHU)近10年的数据.对标高校学报英文版、2019年JCR收录的纺织类期刊中的高质量高水平期刊,分析JDHU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为制定JDHU的长远发展目标提供依据,特别是制定JDHU“十四五”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