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嫁接协同精准育人研究与实践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n_____l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有效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过程中,通过建立校企嫁接深度合作联盟,搭建“六双平台”,建立现代学徒制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实施考核评价的形式,取得较好的协同育人成效,为区域内同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经验。
  关键词 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校企嫁接;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5-0010-03
  近年来,国家相继开展了校企深度合作、现代学徒制等试点工作,相当多的职业院校也展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校企嫁接协同育人方面做了大量实践研究,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校企合作,提高了企业在协同职业院校育人方面的主动性。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学院以畜牧兽医班为试点,针对吉林省养殖企业和社会需求,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实施校企嫁接协同精准育人,培养了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校企嫁接协同育人现状
  所谓校企嫁接就是校企深度合作。“嫁接”就是给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找到更适合的人才培养环境,经校企“嫁接”协同培养后的人才,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高的职业综合能力,更适合企业用人需要。校企嫁接、协同育人是近年来一直提倡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其形式多种多样,有顶岗实习、订单班、冠名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1]。总体看,当前校企嫁接协同育人取得很大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专业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脱节
  校企协同育人是让企业成为职业院校办学主体,企业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握育人方向,学校为企业精准培养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大多数校企合作培养班的教材依然是传统的教材,内容没有改变,学校独立出题考试,等等,导致人才培养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
  (二)企业没有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或主导作用薄弱,表现在以职业院校为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不能全程参与指导教学,学生技能训练企业也不参与考核,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岗位训练时间,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三)合作形式简单,教学内容條块分割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不安排专人负责,往往是在学期初或学期末派人力资源相关人员到学校了解联合培养班情况,或者仅是出资金以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这种较为单一的合作方式很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校企嫁接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学院不断深化“以农为本,以德为先,以艺为主,以产为要”的办学理念,重点聚焦“校企嫁接,协同育人”“课岗对接,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学徒制为试点,在立德树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创新管理办法,突出育人效果。
  (一)建立科学推进试点工作的机制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学院与合作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试点协议,出台《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责权利的暂行规定》,明确了校企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农学院主要承担专业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企业则提供岗位、实训设备、工具和材料、解决学徒食宿等。制定了条件与标准、协议类、管理类、考核类四大类多项制度,保障试点工作运行。
  建立组织管理机制。成立高位统筹的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合作委员会,实施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领导、规划、决策、监督、管理和验收。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试点项目的运行、管理和实施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向试点项目合作委员会反馈。畜牧兽医专业成立试点工作小组,由专业带头人牵头,选择企业技术骨干、学院骨干教师落实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任务,明确人员分工及职责。
  建立教学运行机制。按照校企双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确定试点班育人路径,搭建“六双”平台,即双主体育人、双身份试点、双课程学习、双课堂学徒、双导师培养、双考核把握育人质量。实施教学过程检查、反馈,严把过程管理的“三选、两考”关。根据试点班专业特点,前期大约一半时间在学院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半时间在企业学徒和顶岗实习,学生与企业签订师徒培养合同,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学院和企业共同制订学徒和顶岗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通过“一带一”或“一带多”师徒形式,完成轮岗学徒和顶岗实习教学任务。
  建立校企双元评价机制。农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了课程考核标准、学徒及准员工考核规范,考核主体为学院和企业,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形成了双元多项考核评价模式。在试点运行中,按照企业用人标准,着重考核学徒转为准员工及准员工转为正式员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校企文化融合机制。新生入学后带学生到合作企业参观学习,增进对企业的了解。试点运行期间,校企严格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加强对学徒考核管理,开展人工授精、静脉注射、病理剖检与镜检等专业技能竞赛,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建立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充分利用学院和企业资源,以校企合作互利共赢为原则,建立校内养牛场、养猪场、智能温室和测量实训室,明确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使用办法,以及企业对学徒及准员工的待遇等。制定完善的试点管理办法,明确校企双方职责,企业负责轮岗学徒和准员工顶岗实习的吃住问题,学院解决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到校任教劳务费和学生轮训和实习期间带班教师的差旅费,试点资金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
  (二)实施招生招工一体化
  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教学,一体化就业。新生入学时在学生自愿报名基础上,学院和联盟合作企业共同面试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与学院、合作企业签署三方/四方培养协议,明确学生学徒双身份,组建畜牧兽医养殖方向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制三年,实施“1.5 0.5 0.5 0.5”四段育人路径,学徒期间实施企业班组管理,毕业考核合格者与企业签订正式聘用合同,免除见习期,直接转为正式员工,实现毕业即入职。   (三)实施课岗嫁接一体化
  以企业岗位为学习场景,以企业崗位生产任务为学习载体,以企业师傅为导师,以企业生产要求为考核标准,构建学徒制企业课堂,突破试点工作瓶颈,实现所学到所用转变。学院与九台广源牧业有限公司、吉林省华正农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校内养牛场和养猪场,联盟采取学院出场地,投入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以及免费为联盟企业成员单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免费提供新技术服务;联盟遴选企业师傅,企业投入流动资金,校企共同投入企业生产、教学管理人员,企业利润用于补贴企业师傅带徒弟薪资和学生实训耗材。由此形成了“校企一体,育人为主、产权明晰,成果共享”的“现代学徒制”。
  (四)实施校企嫁接教学一体化
  企业联盟遴选企业专家、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和农学院教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协调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场校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共同组织教育教学,共同实施教育教学考核。第一至第三学期学生在农学院学习,以学院专任教师为主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四学期农学院与企业工学交替,使得学生初步了解企业文化和专业技能。第五学期学生在养殖场以合作企业师傅为主,农学院专业教师为辅,采用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学生现代畜牧业综合职业技能轮岗学徒。第六学期顶岗实习,考核通过转为企业正式员工。
  (五)实施项目与课程体系一体化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家畜饲养管理过程的“重养兼治,校企融合”项目化课程体系。突出家畜饲养管理在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动物营养与饲料、牛(猪)生产、繁殖、防疫(含保健)等课程为主,培养学生中级饲养员、家畜繁育员等技能,辅助开设动物疾病防治技术、疾病诊治等课程,使学生在重点掌握了牛猪饲养管理技能基础上,了解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治疗技能。校企共同开发了《家畜饲养管理技术》等4门企业教材,《动物营养与饲料》等5部学院教材,完成了课程标准、教材、教案、视频、课件及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岗位学徒与职业能力培养对接合一。
  (六)实施专兼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
  农学院聘请企业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生产操作经验的企业师傅担任兼职教师,任教《牛生产》《牛繁殖技术》《猪生产》及《猪繁殖技术》等技能方向课程,及时向学生传授无抗饲养等生产新技术和知识。同时,农学院利用寒暑假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通过到企业实践了解本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及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入企业技术研究,并及时反馈到教学过程中,使职业教育内容贴近生产。校企教师双向交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助力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
  参 考 文 献
  [1]卢秀荣,陈伟.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6(18):111-113.
  [2]何瑛,于琦,冯向阳.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J].决策与信息,2016(1):71.
  [3]杨志群,陈伟.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1):57-59.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20年中,出于对本国学生成绩与国际学生的比较,以及在相关国际评估报告中英国学生的学习成就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英国政府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质量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两个措施,一是明确低质量的学校不能获得政府拨款,二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教育督导制度,并公布学生成绩表,学生的成功率确实得到了改善——在过去10年中平均提高了10%以上。  从本质上来说,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改进的方法由四部分组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题为“教学与学习:实现高质量全民教育”的2014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报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实现六项全民教育目标的最新进展;第二部分提出明确的证据,证实教育领域的进展对于实现2015年后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第三部分着重强调,务必要执行强有力的政策来激发教师的潜力,以支持教师化解全球学习危机。  该年度报告将教育质量作为主要关注点,并强调教育系统的质
摘 要:real PE是风靡英国的体育健康教育课程,既注重发展学生的三大基本运动技能,即灵敏度、平衡感和协调性,同时又给予学生全纳式的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往,释放潜能,实现终身参与体育运动。通过对英国创意体育课程的学习,结合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现状,汲取改革的新养料,让教师和体育课堂获得新方法、新思路、新能量。  关键词:英国;real PE;创意体育示范课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
结束采访之际,我们观看了纪录片《黄河》中的一集。其中黄河入海的场景极为壮观:面对广阔的大海,滚滚而来的黄河敞开胸怀汇涌而去,使广阔的海岸线呈现出黄色和蓝色交汇的情景,这情景伴随着只有“啦啦啦”唱词的高亢歌声同时出现,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与海的交融,也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从远古走向现代的象征。联想到我们所采访这所曾与黄河融为一体的学校,从中得到了不少关于教育的启示。  “百川归海”的启示  黄河从青藏高
摘 要 中高职对接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目前,中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中职与高职课程也缺乏有机的衔接。在基于工作过程化的课程开发中,中高职学校必须加强沟通,按照重构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教学载体、设计行动导向教学方案等步骤实现对接。  关键词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高职对接;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7
摘 要 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贵州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令人堪忧。通过对贵州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归结其身心健康问题的成因,提出开设心理健康课、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室、成立体育相关社团、建立健全身心健康档案和加快体育教学改革等,是促进贵州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职教育发展走过了如下历程:1978-1987年,从作为教育结构改革的核心起步,走向高速发展的轨道;1988-1997年,在规模稳步扩张过程中实现了办学质量的提高、提升了办学的规范化水平;1998-2007年,从大滑坡到迎来发展机遇;2008-2017年,从规模高峰到迈入现代化,又开始面临生源困境。40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为
摘 要 事业收入是高职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之一,其扣除学杂费后余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学校为社会提供教学和科研服务而获得收入的水平。利用2005~2011年30个样本省份高职教育事业收入余额与29个产业发展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算法,发现每个省份产业发展对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依赖方式与程度体现出地区差异性、局部一致性和不同程度的协同性。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和收入来源多元化上要走专业化和品牌化道路,发挥溢
摘 要 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事实出发,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得相关数据,集中分析企业自身属性对其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的行业类型、所有制形式、实际规模、发展阶段影响其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为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应结合企业自身属性在权利赋予、动力激发、增强能力、院校拉动以及机制保障等方面不断完善,进而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关键
与沈阳市教育局、沈阳装备制造工程学校合作开展 “华晨宝马职业教育项目”,项目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原则,从第一学年开始,学徒生就直接使用德国宝马专供的译本教材来学习基础理论;第二学年用一半时间在学校继续基础理论和基础实践的教学,同时用一半时间进入华晨宝马沈北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操作;第三学年在企业经验丰富的员工带领下进入车间,在未来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