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学案教学在新课程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很大实效,笔者明确界定学案的概念,认为学案教学对学生主体而言能引自主、启质疑、促发展,收效颇丰。
化学课程目标要求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强化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意识,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体现教学育人的本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应主动建构化学知识和有关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案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张把课堂、思维过程还给学生,“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学案”概念的界定
“学案”指教师在备课的同时,根据本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化学认知规律、能力水平,设计编写的纲要式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导学材料。学案是师生共享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师生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案教学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理论,在学案的设计应用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确定学习内容、学生活动及相应的教师活动,更好地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课前教师把精心编制好的学案分发给学生,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有纲可循;课堂上课本、学案、课件相结合,师生之间讲、议、练、评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和提升学生能力;课后,学生既可以利用学案进行有效的复习,又可以按老师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教学案上的练习题,有效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学案教学的应用实效
1. 学案教学引自主
在学案的开头部分,依据学生易学易懂的知识和课堂上不教的原则,设立各知识点的“书中淘金”部分,目的将这一部分内容编制成基本检测题,让学生自我检测自学完成。课前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先行一步”,做到“我要学”,并深入钻研教材。如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学案设计简举几道题:①世界上的物质极其繁多,为了简明有序地掌握其性质及变化规律,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和某些性质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 性。②对于若干种同样的物质,若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得到的分类结果 。③阅读与讨论:认识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什么情况下应用树状分类法?什么时候应用交叉分类法呢?等。学生可以手拿着老师的“学案范例”,清楚、明白地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学生由自主学习的无序性,慢慢开始进入了自主学习的有序性。然而学会学习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第二阶段学生模仿着老师写的“学案范例”,自主学习,从而使他们养成一种科学的、牢固的、自觉的学习习惯,最终达到“扔掉拐杖,学会独立行走”的目的。
2. 学案教学启质疑
“学者先要会疑!”只有经过“怀疑”、“思索”、“辨别”后,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就是盲从。学案教学讨论“导学求思”部分:“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断,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把‘马’和‘白马’说成两个概念”,孩子们个个争得面红耳赤,启发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发现问题,去质疑,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就像有个同学说的:“现在上课我们不必再像以前规规矩矩地坐上40分钟,闷声不响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而是可以和老师同学辩论,真是学得有意思、有效果”。尽量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趋于探索,乐于创造。学案中常常设计热点聚焦能,分析所学内容与哪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链接,启发学生进一步质疑探究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热点问题,热点与热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多方位、多角度分析相关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学案教学促发展
学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而且要向学生展示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案应强化学法指导,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在“学法指津”部分如:化学平衡常数的设计中,对于板块一“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和表达式”,通过表格的活动探究,由学生自行讨论并分析出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此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推理的能力,合作意识。在“设计与探究”部分,由于学生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能发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教师督促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以供集体讨论发现探究其问题的实质。教师及时有效的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化学的道路上勇于进取、乐于发现,培养他们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自然现象,提高不断实践、开拓的创新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学案教学定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更佳,能力培养更快。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案教学是帆,引学生驶向科学的彼岸;问题是线,联化学知识的点面;老师是舵手,帮学生把握前进的方向。
化学课程目标要求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强化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意识,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体现教学育人的本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应主动建构化学知识和有关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案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张把课堂、思维过程还给学生,“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学案”概念的界定
“学案”指教师在备课的同时,根据本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化学认知规律、能力水平,设计编写的纲要式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导学材料。学案是师生共享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师生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案教学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理论,在学案的设计应用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确定学习内容、学生活动及相应的教师活动,更好地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课前教师把精心编制好的学案分发给学生,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有纲可循;课堂上课本、学案、课件相结合,师生之间讲、议、练、评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和提升学生能力;课后,学生既可以利用学案进行有效的复习,又可以按老师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教学案上的练习题,有效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学案教学的应用实效
1. 学案教学引自主
在学案的开头部分,依据学生易学易懂的知识和课堂上不教的原则,设立各知识点的“书中淘金”部分,目的将这一部分内容编制成基本检测题,让学生自我检测自学完成。课前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先行一步”,做到“我要学”,并深入钻研教材。如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学案设计简举几道题:①世界上的物质极其繁多,为了简明有序地掌握其性质及变化规律,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和某些性质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 性。②对于若干种同样的物质,若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得到的分类结果 。③阅读与讨论:认识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什么情况下应用树状分类法?什么时候应用交叉分类法呢?等。学生可以手拿着老师的“学案范例”,清楚、明白地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学生由自主学习的无序性,慢慢开始进入了自主学习的有序性。然而学会学习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第二阶段学生模仿着老师写的“学案范例”,自主学习,从而使他们养成一种科学的、牢固的、自觉的学习习惯,最终达到“扔掉拐杖,学会独立行走”的目的。
2. 学案教学启质疑
“学者先要会疑!”只有经过“怀疑”、“思索”、“辨别”后,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就是盲从。学案教学讨论“导学求思”部分:“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断,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把‘马’和‘白马’说成两个概念”,孩子们个个争得面红耳赤,启发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发现问题,去质疑,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就像有个同学说的:“现在上课我们不必再像以前规规矩矩地坐上40分钟,闷声不响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而是可以和老师同学辩论,真是学得有意思、有效果”。尽量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趋于探索,乐于创造。学案中常常设计热点聚焦能,分析所学内容与哪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链接,启发学生进一步质疑探究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热点问题,热点与热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多方位、多角度分析相关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学案教学促发展
学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而且要向学生展示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案应强化学法指导,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在“学法指津”部分如:化学平衡常数的设计中,对于板块一“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和表达式”,通过表格的活动探究,由学生自行讨论并分析出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此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推理的能力,合作意识。在“设计与探究”部分,由于学生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能发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教师督促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以供集体讨论发现探究其问题的实质。教师及时有效的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化学的道路上勇于进取、乐于发现,培养他们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自然现象,提高不断实践、开拓的创新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学案教学定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更佳,能力培养更快。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案教学是帆,引学生驶向科学的彼岸;问题是线,联化学知识的点面;老师是舵手,帮学生把握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