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职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b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职生物学教育中应重视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思维能力 人文精神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73-0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这是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是使求学者获得比较专业的技术知识及其应用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然而,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高职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质量。以往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多依赖于人文学科,科学教育中往往忽视了其中人文价值的存在。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如果能够在传授本学科知识、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发掘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那么将对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其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
  1 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任何思维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它是获得知识的前提。“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首先得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下功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高职教师一定要时刻鼓励学生质疑,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不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注重实验探究教学,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动手实验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验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去观察和思考,从而进入知识探究的体验,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会开动脑筋,甚至会对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种种疑问,疑问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了,就会主动热情地投入学习。
  生物实验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
  (1)知识学习方面。
  理论和实践都明确告诉我们,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知识重要辅助作用,它不是粉笔,讲授和电脑模拟所能替代的。它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并有可能在实验过程中有发现和创新。
  (2)技能训练方面。
  操作技能的获取仅依靠书本是不行的,在生物学的教学中操作技能作为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生物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只有在生物学的实验中进行训练和完成。
  (3)智能培养方面。
  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能够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措施。如果教师引导得力,一定会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
  (4)人格养成方面。
  生物学实验本身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需要实事求是,只有遵循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才能达到既定的实验目的。因此,能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在实验过程中的合作,有助于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3 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
  当前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多过以往任何时代,但伴随而来的各种恶习陋习屡见报道,这些问题的产生,追根究底是人文精神的滑坡。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往往忽视人的精神发展和精神需求,这是一个关系重大的方向性问题。高职学生有生物科学的课程,这门学科与学生的自身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至生物学教学中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尊重生命,关爱健康。
  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孕育、成熟到衰亡的过程,认识到一花、一叶都是大自然的奇迹,没有权力扼杀任何一个生命,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珍爱自己的生命,因此,在每次实验中对动、植物实验材料要合理使用,不要浪费和破坏性的取用,实验废弃物要无害化处理和埋葬。教师通过这些细节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同时通过课堂中现代健康的标准、传染病的防治、艾滋病和遗传病、急救常识等知识的灌输,教育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并赋予残疾人、病人的爱心和同情心,塑造学生关心、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
  (2)展现生物学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对高职学生进行美育。
  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和谐美,遗传定律的逻辑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对称之美等等。生物界物种繁多、千姿百态、光怪陆离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我们所应当作到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美、学会欣赏美,学会创造美,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3)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进行生态学这部分的学习时,应当适当渗透当今社会的生态和环境危机,人类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荒漠化,淡水不足,森林覆盖面积锐减,能源也是日渐枯竭,灾害频发。结合社会上一些捕杀珍稀野生动物,砍伐森林等现象,鼓励学生对这些丑恶现象进行鞭挞,以严肃的态度帮助学生增进环保意识。在学习生态平衡等知识时,要随时联系周边生活实际,现代工业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农业发展的矛盾等等身边的环境问题,使学生能深深地感悟到:我们共住一个地球村,要爱护我们的家园,增强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危机感和责任感。
  (4)需要教师人格的率先垂范。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榜样的作用,是学生模仿的目标,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在思想、道德、治学、人际交往中要表现出较高的修养。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相应的教学规律,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不斷的完善学生的人格,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心灵,塑造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才能使生物教育真正的圆满。只有当生物教师本身具有深厚的人文素质时,才有可能让学生在知识的传授之中耳濡目染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5)发挥科学史实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
  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家的奋斗史,许多学生因受科学家故事的感染而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是1880年达尔文植物向光性实验,然后是1928年温特实验,再后来1934年郭葛等人分离出来生长素,整整历经了半个多世纪。从生长素的发现史教育学生,科学研究要有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和坚韧的意志。以他们的人格力量为榜样,充分发挥科学史实对人文教育的桥梁作用,让学生从众多科学史实中获得对人生理想的启迪和感悟,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质。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二卷)[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 胡冬煦.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13-15.
其他文献
中国的恐龙有哪些?恐龙有羽毛吗?南极企鹅是怎样生活的?一串串有趣的问题,吸引着青少年们。
1992年从新疆石河子果树研究所引进新苹1号苹果苗木5株,定植在吉林省松花湖畔,1994年在GM256/山定子上嫁接400株,1996年全部结果。其中1株不但结果多、着色早、果面全红、果
21世纪初的太空,一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热闹,浩渺无垠的宇宙,强烈地吸引着地球人的目光。飞离地球,奔向太空,寻找新的生命与生存空间,成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使命。正如霍金
期刊
随着现代保险企业集中化管理程度的不断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将面临更多的新型风险。如何应对这些风险是集中化管理之后公司管理层必须面对的课题。
本文以北京市行政区划为研究单元,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对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测度,并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来考察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结果
公元前4世纪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类可以看见物体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可以发出光束照亮面前的物体.11世纪,欧洲著名学者阿尔哈曾认为,我们可以看到物体是因为光沿直线反射进入
约访陈良那天,恰巧遇到中德安联为庆祝成立15周年召集所有员工拍摄公司全家福。在大厅等候的时候,看一拨拨身着蓝色T恤的安联人涌入,气氛热烈而充满朝气,忽然有点恍惚:这似乎
王维具有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才华,并且以儒家为核心,兼有儒、释、道三家杂糅的思想。他能以画入诗,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诗中
可可托海,是位于我国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的一个小镇,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绿色的丛林”,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蓝色的河湾”.尽管它并不是海,但却如同蓝色的海洋一样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里有个航海家辛巴达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辛巴达多次出海游历,每当遭遇危险侥幸逃脱后,都决定不再冒险.然而回到家乡轻闲一阵以后,又忍不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