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w2d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物工作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让文物“活”起来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正确利用文物的价值导向,高度重视文物“见证历史、以史为鉴、启迪后人”的重要作用,以此来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念。值此两会之际,相关学者委员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令人获益匪浅。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目前文博行业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主要结合相关学者的见解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让文物“活”起来;两会;提案;措施
  【中图分类号】K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7-196-03
  【本文著录格式】张有杰.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基于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相关委员提案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7):196-198.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领导人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社会掀起了一场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浪潮。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首都博物馆时强调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2]。2016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3]。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调研时指出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4]。
  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推动下,我国的文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今年恰逢其会,伴随着两会的召开学者委员们都对文物工作的发展提出了自己高屋建瓴的意见,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蓝本,同时针对我国目前文物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改善方法。
  一、目前在让文物“活”起来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文物事业自建国以来经过7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系统,尤其是“十三五”规划以来,文物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中“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5535家,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4929家,非国有博物馆1710家,行业博物馆近800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增至1224家,全国76%的县市区建有博物馆”“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2万多个、教育活动30余万次”[5]彰显了我国文博事业近年来取得伟大成就,尤其是习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首次提出让文物“活”起来之后,各地的博物馆建设迎来了崭新的蓬勃发展的时期,但在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显示出来。
  (一)文博行业专业人才的匮乏
  让文物“活”起来需要专业人才去发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将文物背后的故事或者文化内涵通过一定形式表达出来,例如今年因为河南春晚火起来的节目《唐宫夜宴》不仅需要专业的舞蹈演员表演出来,其背后还需要相关的文博工作者复原相关的服饰、妆容等,总的来说人才的培养是文博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核心。但正如王春法委员提出的那样“当前我国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创新实践人才,但人才缺口巨大,应用型、技术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人才培养成为制约文博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6]。关于人才缺口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专业人才匮乏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机构的核心价值在于博物馆对入藏后的文化遗产(藏品)进行“再加工”,过去新信息,提出新问题、新观点,产生新思想[7]。这一核心价值的实现需要相关人员的参与,据统计截止2019年年底中国博物馆总数超过5300座,但相关从业人员只有十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仅有三万余人,占比约为百分之三十五[8],远远低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适应方法>实施意见》中规定的专业技术岗位数量不低于本单位岗位数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9]。另一方面,自十八大以来全社会掀起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浪潮导致全国各类博物馆以每年200座的数量在增加,但相关人员的配置速度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
  2.人员结构不合理
  在让文物“活”起来的过程中“无论是展览、教育活动、综艺、纪录片,还是游戏动画、导览讲解、图书和文创产品,都要做好文物故事的策划与编剧,把学术性、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观赏性结合起来,将学术的东西通俗化、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知识的东西趣味化、复杂的东西简明化”[10]。但是当前博物馆人员构成的结构不合理,缺少专业的策展、教育、学术人员。以安徽省博物院为例,据相关数据统计,安徽省博物院业务部门工作人员102人,而策划交流、策展、社会教育仅各有8人,学术研究仅有4人,占比分别为0.078%和0.039%[11]。整体来看安徽省博物院业务人员较为充足,但真正能参与到让文物“活”起来这个过程的专业人员就捉襟见肘,大多数人员只是负责日常的藏品保护、讲解等。综上所述人员结构不合理也是制约文物工作的一大因素。
  (二)文物的利用率不高
  “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实施考古发掘项目4260项,发掘面积约341.9万平方米,出土文物数量丰富[12],但大部分文物几乎很难与普通大众见面。正如阮诗玮委员提到的那样——“还有不少文物常年‘躺’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睡大觉’,与普通群众基本隔绝”。同时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增加,为配合基础设施建设,考古工作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文物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大部分文物都放在库房中“睡大觉”。   此外就馆藏文物而言,由于受博物馆面积、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影响,馆藏文物的展出利用率也较低,就故宫博物院而言院有文物藏品180余万件(套),只有十余个展厅,常规展出的文物藏品只有万余件,展出利用率只有l/180[13];而部分地级市博物馆却没有足够的文物支撑日常展览,比如鄂尔多斯新博物馆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但文物却只有1.8万件,无法支撑日常的主题展览。
  一方面随着考古项目的日益增多,文物出土数量也在进一步增加,在考虑到保护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出土文物的利用;另一方面如何提高馆藏文物的利用率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二、相应的改进举措
  为了激发文物的时代价值,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需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价值导向。而值此两会之际,相关委员的提案为这项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值得借鉴的方案。
  (一)建立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培养措施
  人才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确保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实现的战略性资源。为进一步解决当前文博行业中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建立“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文博专业人才培养机制”[14],这就需要国家、高校、机构的共同合作。近几年来高校逐渐与相关机构合作共同有目的性地培养相关的专业人员,如郑州大学文博专业分别与洛阳市博物馆、洛阳龙门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展开合作,此外西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也在逐步进行这一方面的探索。这一方案的实施不仅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基础知识,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提供相应的工作经历,就职后可以直接投入相应的工作之中。
  为解决博物馆内部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博物馆应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建立合理地交流学习机制,有计划地定期开展培训交流,比如开展传承经验交流班,聘请有经验的退休人员定期来馆内进行经验分享等;有条件地国家级博物馆应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助力地市级博物馆建设。以此来充分发挥人在让文物“活”起来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文物的利用率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提高文物的利用效率,不是仅仅将文物做一个简单的描述性研究,还要进一步进行解释性研究,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将文物的内涵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传达给民众。
  1.提高出土文物的利用效率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如“南水北调”“引江济淮”等,考古发掘项目也在逐步增加,出土文物数量也更加丰富,但在配合基建过程中出现的一大问题就是出土文物的研究、利用率不高,部分项目由于受工期、人员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将考古所得的材料及时发表。对此就需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专门的解决方案。
  作为文物发掘机构是否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山西省文物局近期结合工作实际出台了《山西省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管理办法》要求考古发掘工作量较小的配合基建的考古发掘项目或者零星墓葬的抢救性发掘项目,发掘简报需要在1年内完成;对于大型遗址、大型墓葬的考古材料可分阶段发表,各阶段的考古报告须在3年内完成[15]。此项管理办法的出台可以使及时向社会刊布考古发掘成果,是全社会更好的了解考古工作,充分发挥考古工作在促进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普通民众对于文物发掘过程的了解,提高出土文物的利用率,真正地让文物“活”起来。
  2.提高馆藏文物的利用率
  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作为民众最直接可以接触到的文物,在让文物“活”起来中占据了主体地位。因此如何加强馆藏文物的利用率是能否让文物真正“活”起来的关键因素。
  加强馆藏文物的解释性研究。当前部分博物馆的讲解只有对于器物描述性研究,简单记录其名称、尺寸,缺乏必要的解释性研究,如具体的制作工艺、纹饰等。因此博物馆内部需成立相应的讲解研究团队,尽可能地发掘文物背后的价值、内涵。同时也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语音系统、3D全景展示系统等,多方位、深层次地展现文物的内涵。
  增加临时展览数量和创新文物展示平台。当前博物馆除日常展览外,每年都会举办一定数量的临时展览,博物馆应利用好临时展览的机会,增强与其他博物馆的联系,让那些深藏在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可以“重见天日”,如《众望所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就是遵循的运用新材料、回答新问题,展览中运用了来自浙江大学图书馆、敦煌悬泉置、新疆大学黄文弼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从未展览过的文物,将文献与实物结合,共同谱写了丝绸之路的沿革。
  此外,由于受疫情因素的影响,2020年线上展览的普遍运行为提高文物的利用率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正如齐玫委员提到的那样“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博物馆重视线上服务,且取得较大发展,充分展示了线上服务的‘无界限’优势,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为社会大众提供居家文化享受交流的平台”[16]。相较于传统的文物展览方式,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技、3D技术的发展,文物展示的平台更加多元化,如“美成天龍—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创新性运用3D手段,数字复原天龙山石窟,让海外流失文物以数字“虚拟”形式重现旧日盛颜。
  总之,让文物“活”起来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项目,需要各行各业的参与,但此次十三届四次会议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蓝本,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国的文物事业可以更进一步,为奋力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文建.把握国际话语权 有效传播中国声音——习近平外宣工作思路理念探析[OL].2016-4-6.
  [2]吴海波.习近平谈文物保护工作的三句箴言[OL].2016-4-13.
  [3]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OL].2016-4-12.
  [4]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J].奋斗,2020.3.
  [5]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成就综述[OL].2020-12-31.
  [6]刘颖颖、韦衍行.全国政协委员王春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OL].2021-03-06.
  [7]许潇笑.让文物“活起来”:策展再塑博物馆的社会表达方式[J].东南文化,2020(3).
  [8]张伟明.中国博物馆人才队伍现状与培养机制初探[J].博物馆发展趋势,2020(2).
  [9]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2006〕87号)[EB/OL].2006-8-31.
  [10]何薇.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国家文物局“让文物活起来座谈会”部分专家发言选登[J].公关世界,2019(20).
  [11]王雪芳.安徽博物院人力资源现状及人才建设探索[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12]王巍.“十三五”期间中国考古学的主要成就[OL].2020-12-06.
  [13]魏巍.我国博物馆文物藏品利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14]许潇笑.让文物“活起来”:策展再塑博物馆的社会表达方式[J].东南文化,2020(3).
  [15]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管理方法[OL].2021-3-11.
  [16]齐玫代表.疫情防控需求加速数字化博物馆建设[N].北京日报,2021-03-04.
  作者简介:张有杰(1998-),男,汉族,河南新乡,安徽大学历史系考古学研究生,安徽大学历史系就读,研究方向为商周考古。
其他文献
【摘要】傩戏的研究和保护,对于丰富傩戏理论研究、完善傩戏文化体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也能为研究巫傩文化、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等提供相应依据和理论参考,同时对于昭通不同地域及民族的民俗学、民族学、文化遗产学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昭通;傩文化;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地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巨
【摘要】围绕敦煌石窟的公共艺术特色,关切新时代古老敦煌的先锋化发展。文章从视觉艺术视角出发,结合视觉文化与公共艺术的相关理论,在充分分析古老敦煌石窟艺术价值及文化特色后,思索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日益增加的现代社会,展露出的美学价值与发展趋向。  【关键词】敦煌石窟艺术;公共艺术;视觉文化;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敦煌石窟源于公元366年,其主
【摘要】随着国内各类户外音乐节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活品质,户外音乐节的视觉形象打造也显得日趋重要。基于此,文章以迷笛音乐节为例,研究中国户外音乐节视觉形象本土化的打造,融合本土特色,完善户外音乐节视觉形象打造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为户外音乐节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方向。  【关键词】户外音乐节;迷笛音乐节;视觉形象;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稻米是人类世界最主要的食物之一。过去,稻米的种子跟随先人的足迹,有时会翻山越岭,有时会飘零四散,最终,它们将携带着亚洲独特的宗教、文化和艺术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与当地的社会形态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今天,稻米不仅仅成为了人类的主食,更是参与了不同社会的风俗活动,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和性格。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与阅读书籍的方式,介绍了三个不同的地区如何将稻作文化与自身原有的文化相
【摘要】在中国传统的治安体系破坏的情况下,清政府开始实行变法,警政建设作为新政的重要内容被提上日程。目前,学术界已有许多关于各省警察的研究,但对于州县乡镇巡警的研究还存在空白。借助于《南部档案》可以有效地展开研究。南部县警政开始于1905年,乡镇巡警则于1910年开始,南部县采取了诸如就地抽捐的方式筹集警费,但经费不足一直是不可逾越的困难。  【关键词】南部县;警政;经费  【中图分类号】G275
【摘 要】由于中考失利,部分高一新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消极应对高中的学习、生活。为此,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采用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开设了团体心理辅导校本选修课程,经过8期的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逐渐帮助学生走出挫折的困境,重拾高中生活的信心。  【关键词】校本课程;团体心理辅导;挫折;信心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
【摘要】陕西省安康市是少数民族杂散居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位,汉滨区老城街道地处安康市中心城区,總人口8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3万(98%是回族)人,是全市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近年来,汉滨区老城街道办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和谐稳定,加快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建设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做出了应有贡献。但是,仍然存在工作进展不够平衡、政策宣传覆
【摘要】在无锡历史上,涌现出了一批文化世家。家族文化对于文化世家的延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无锡华氏家族源远流长,形成了“尚德乐善”的家族文化,影响着一代代的华氏族人。华氏家族形成的家族文化在当代的教育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无锡华氏;家族文化;尚德乐善;家风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专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并进入持续存在的“后疫情时代”。以冷链和保鲜为基础打造面向RCEP的自贸港物流枢纽,是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交汇点,应对疫情冲击,把握“后疫情时代”全球生产、生活方式新变化新趋势新特点,打造海南自贸港特色产业,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破题路径。《海南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贸易和运输自由便利及“零关税、低税率”等制度设计,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
【摘要】“传师学师”是畲族人内部的文化传承和传承责任交接仪式,既是老一辈的“传师”,也是畲族新一代的“学师”,仪式内容众多,环节复杂,形式严谨,主要演绎或阐述畲族祖先闾山学法的过程,属于畲族内部文化传承仪式。该仪式原先需要三个月,现为三天三夜,分引朝、度水、三朝等三大篇章,共159个环节。本文从畲族“传师学师”仪式出发,通过畲族“传师学师”仪式的民俗内涵和人文内里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挖掘畲族“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