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故事之趣 感受阅读之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qi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低年级教材编排了许多故事,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伟人故事等,虽然故事篇幅短小,但情节生动有趣,主题鲜明形象,内容丰富多样,深受学生的喜爱。学习故事类课文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让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懂得做人的道理。如何发挥故事类课文的特点,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故事类课文进行深挖细研,探索出教学的趣味点,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一、识记字词,掌握语文之基
  低年级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识字。每一个故事课文中都包含着较多生字,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的兴趣。如指导学生通过结合故事中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识字学词,还可以利用做动作猜词、看图片贴词、猜字谜、读儿歌等识字活动,使识字学词和阅读文本相互融合。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一课时,我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生字:(1)加一加。“孤、邻、招、呼”用加部件的方法识记。(2)比一比。“静”与第一单元中出现的“青、清、情、请、睛”进行比较,从形声字特点识记巩固这一字串;“都”“邻”都是双耳旁的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识记。(3)利用图片理解字义。教学“窝”字时出示鸟窝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鸟窝的样子,再想想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称为“窝”,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鸡窝、狗窝、蜂窝、燕窝”等,从而理解“窝”就是指禽兽或其他动物的巢穴。(4)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词义。“招呼”二字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平常是怎么跟人打招呼的,了解招呼一词的意思。(5)在具体的词句中认读多音字。课文中共有三个多音字“只、种、乐”,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就要把这些多音字放在词句中进行认读,不能机械地以字义来确定读音。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词语的意思,识记课文中的生字,水到渠成地反馈出學习的效果,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教学低年级故事类课文,从字词入手应成为教师常用的方法,多种方式识记字词,化难为易,扫清阅读障碍,消除学生阅读中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读故事中加强识字能力,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
  二、理解词语,发展语文之言
  学习完一篇课文,学生往往会对故事中的精彩情节津津乐道,对人物的评价或其中蕴含的道理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对课文中的妙词佳句、精彩段落等,反倒是蜻蜓点水,印象淡薄。如果抓住课文中的词语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能较快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禹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的故事。我在执教前,仔细研读了课文,发现课文的条理非常清晰,课后的习题也做了提示,无须教师在课堂上多花时间引导学生找寻叙述关键词。课文第1自然段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描述了治水前的凄惨场面,第3自然段运用了四个数字描述了禹治水时间之长,过程之艰辛,心系百姓之切,这些都是语言训练的好材料。于是我让学生圈出“泛滥、淹没、冲毁、伤害”四个关键词并展开想象,体会洪水泛滥给老百姓带来无数灾难的情景。我把课文第3自然段中的数字去掉后出示并指名填空,然后用红色呈现出这些数字,指导学生朗读这些数字,从而让学生体会禹急于把洪水治好是因为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理解禹心里装着老百姓的伟大情怀。那么在治水期间,禹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呢?课文没有叙述,但是经过讨论以后,很多学生都想象出了禹治水的情景:为了治水,大禹到处奔走。晚上,他常常睡在山岗草丘,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里,脚跟都烂了,只好拄着棍子走路。还有学生想出了很多词语来赞美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心系百姓……
  抓住词语理解课文,细细揣摩人物的活动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在理解词语中发展语文的“言”,润物无声中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三、提炼信息,抓住语文之根
  故事类课文的学习还应在“说”上下功夫。学生学完课文以后,对内容有所了解,如果既能读懂课文是如何“说故事”,又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讲故事”,把整个故事内容完整而有特色地表达出来,这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落到实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对讲述完整的故事内容有一定困难,如果照本宣科,采用填鸭式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整个过程就会显得非常枯燥。教师应设计和故事内容相关的活动,将课文中重要的信息提炼出来,变成贴近学生的活动方式,然后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表达。
  二年级下册童话故事《青蛙卖泥塘》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的,条理清晰。很多学生预习课文以后对青蛙的吆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会不由自主地模仿青蛙大声吆喝卖泥塘的声音,但是对于故事中其他方面的印象却不深刻。我在执教时,首先让学生提炼信息,找出青蛙为卖泥塘做了这些事:种了草,引了水,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盖了房子。接着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讲故事,如老牛和野鸭走过来指出泥塘存在问题时的神态是怎样的,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又会做什么动作来表示对泥塘的不满,青蛙听了以后有什么反应,立即采取了什么行动,从而让学生想象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情况,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根据提炼出来的信息内化积累,课文中没有具体介绍小鸟、蝴蝶、小兔、小猴、小狐狸对泥塘所提的意见,那么它们都是怎么说的呢?鼓励学生根据各种小动物的特点想象它们所提出的意见,讲出自己的特色。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吸收。故事类课文条理清晰,因此不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对故事内容的分析与讲解上,而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讲故事中锻炼听说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四、情境练读,感受语文之美
  低年级教材中故事类课文的语句一般都比较简短,很适合学生朗读练习。教师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本的语言特色,给学生提供对话的机会,帮助学生走进故事,体会文本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中的对话特别精彩,尤其是对话时的提示语,鲜明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分别戴上老马、小马、老牛、松鼠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围绕“河水的深浅”展开对话。学生通过互动,在对话中把课文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如“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这是妈妈用商量、询问的语气与小马说话,显得温和、亲切。老牛和松鼠说话也富有个性特点,牛伯伯是一位长者,见多识广,说话语气十分肯定,松鼠因为亲眼看到自己的同伴在河里淹死,所以他十分焦急,拦住小马,说话时大喊大叫,表现出它紧张的心理。小马的心理变化非常丰富:犹豫、吃惊、疑惑、难为情、小心等,要用富有变化的语气表现出小马的稚嫩。课堂上,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先是照着课文进行即兴表演,排练了几遍以后,我提醒学生可以依据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表演,结合自己的感悟适当加入动作、语言,使各个角色更加精彩,反映的思想情感更加丰富。
  在语文教学上如果多一点趣味性。学生就会兴致盎然,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反之,枯燥无味的课堂会使学生容易分神,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我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阅读的热情,使凝固的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有声有色”的课堂让学生领悟到了语文之美。
  故事类课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故事类课文的奥秘,挖掘出故事的乐趣,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悟阅读故事的快乐,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阅读兴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设置语文要素,明确训练方向,是统编本教材编著的重要理念,也是一线教师在践行和使用统编本教材时要着力关注之处。为了达成语文要素所指向的教学目标,编者在单元中选编了与语文要素息息相关的典型文本,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与典型课文之间的联结点,彰显文本的作用。  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依照六年级学生的学情,他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紧扣人物细节阅读的习惯,但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由此可以看出课标对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视。但实际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内容知识能力的培养而轻视学生思维发展的现象,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与发展呢?  一、读中想象,培养学生思维  的形象性  在阅读
“正语文”教育思想提出:教师以教语文的方法去教该教的语文,学生以学语文的方法去学该学的语文,只有教师能先明确教学内容,精准把握教学方向,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语文教与学的方法性问题。以下是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来阐述如何将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精准。  一、根据课标,促进学生“文道结合”  课标既是语文教学的宗旨,还是语文教学的“标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起点和落点的课标,直接道出了语文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结晶与积淀,它是一种浓缩的信息,具有言简意丰、形象生动的特点,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古越绍兴,到处散落着历代文人贤士的典故成语,如卧薪尝胆、曲水流觞、沉鱼落雁等,这些浩如烟海的经典,正是我们苦苦找寻的本地文化根源和语文教学资源,也是每一个越地子孙感到光荣与自豪的最佳载体。那么,如果我们立足“本土”,让古越子孙徜徉于经典的聆听、诵读中,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在潜移
“识字加油站”是统编本一年级“语文园地”中的一个栏目,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把一些常用字呈现出来,通过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汉字。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提出的识字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由于“识字”本身的特征,用传统的方法教一年级学生识字难免枯燥乏味。那么,如何利用“识字加油站”,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呢?下面以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谈谈教学策略。  一、创设
古诗词语言精练,篇幅短小,并不会对所要描绘的事物或展现的情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细致的描写,而是诗人在内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场景或者片段,与自己的情感进行彼此融通,顺势勾勒出诗歌的内在意象。在这种状态下,诗人笔下所流淌出的文字自然就会形成以事物、情感、神韵和意象为主体的艺术构思层次,即诗歌的内在意境。统编本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就用寥寥数语,将自己
2009年,我省职业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办学规模、基地建设、办学模式和办学质量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广东已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职业教育大省。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上来了,但其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正如宋海副省长所说,目前我省职业教育好比一个“胖子”,块头很大,肌肉却不够,今后要更注重内涵提升,强化“肌肉”,增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  在新的一年,我省职业教育将如何开展“增肌行动”?带着读者关心
汉字是语文的基石。每一篇课文都是由一个个汉字组成的。在这些汉字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对生字知识的获取上,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终身的学习与发展。在这种教学背景下,汉字教学就要注重从知识向素养的转型,以真正发掘出汉字的文化教育价值,增加汉字教学的厚度与深度。那么,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向素养的转型呢?  一、多种感官参与,体悟汉字理趣  汉字是一种
电子书包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设备,将学生书包中的书本、作业本、课外读物、字典等全部整合在一起,放到计算机、上网本、阅读器等电子移动终端设备,能准备海量的学习素材,让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有力助手,减轻学生双肩负担,随时随地让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围绕一个或者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或者书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让
核心提示:  校企合作,应该做到“校中有企,企中有校,校企一体”。这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境界。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山市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与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多年来,中山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共同打造中山职业教育的名片,迎来职业教育明媚的春天。      时间:2009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