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结合新会计准则,分析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及其管理所需信息的特质,运用再造理论探讨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动因、框架,提出一系列可与风险管理系统协同运作的措施。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一、研究背景
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及使用,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活力,它以其特有的对冲和套期保值功能,有效规避利率、汇率或股市等基础产品市场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因此,近十几年来,衍生金融工具成为国际银行业用以规避风险、开拓业务、谋取利润的经营手段,其在银行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在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是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主力军,主要从事自营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和代客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业务品种有远期、期货、期权、互换及结构性产品等。从交易目的上看,商业银行代客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是在与客户进行衍生金融业务交易,即与其他交易对手进行反向交易,以消除市场风险,从交易中赚取一定比例手续费,承担很小的风险;而自营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则为基础工具套期保值目的而开展(从实际交易情况看目前此类交易量最大)或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时间短、金额规模小、品种少,但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不论从品种创新上,还是规模上都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被广泛使用。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受外界影响变动大,加上本身构造的复杂性,使得它伴随着高风险,操作不当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损失。上世纪90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因其自身特点以及投机者的过度投机酿成了多次骇人听闻的巨额亏损和金融危机事件,全球的几乎每一场金融风险事件都与金融衍生工具有关,它的“双刃剑”效应成为风险管理的聚焦点。
与此同时,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也面临着不断满足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的风险管理的挑战。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实施将原会计准则规定的在附注中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纳入了表内核算,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使得市场价格的变动对损益的影响更大,衍生金融工具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成为资产或者负债。报表要求披露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信息,同时披露对金融工具采用重要会计政策、计量基础等信息,要求披露与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描述性信息和数量信息。其中描述性信息包括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过程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风险敞口及其形成原因;数量信息包括风险敞口总括数据和各风险集中点的风险敞口金额;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做到期限分析,判断企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并说明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方法;市场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发生变动时,分析其对当期损益和权益产生的影响。这些都从形式上规定了要采用会计语言来揭示衍生金融工具信息,但是,会计流程的事后反映和原有的会计模式能否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有效地反映发展与变化中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真实程度,成为本研究的关注点。本文以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为焦点,探讨如何对外提供可信的财务信息,以期对内满足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需求,实现有效决策,从实质上发挥会计的控制和风险预警功能。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会计需求
风险是指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风险管理则是指“银行或企业根据既定的目标,为防止其收入和债务受金融市场上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取得比较理想的风险承受程度的组合而进行的管理。它并不意味着要消除一切风险,而主要是把风险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即现代风险管理是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所建立的一整套管理程序,若其管理的范畴在全球内,就形成宏观金融管理;若其作用范围限定在企业内部,则形成微观风险管理。本文关注商业银行内部对衍生工具业务进行微观风险管理中对会计功能的需求以及其所产生的外部性。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国际证券委员会和巴塞尔委员会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五类。市场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利率或金融资产价格等市场因素的波动使衍生金融的持有头寸价值发生不利变动,从而影响投资者财务状况的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合约对手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义务而带来的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是金融衍生交易活动中交易者所面临风险的集中反映,当交易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时,将被交易所强制平仓,从而面临巨额亏损;而合约到期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时,则最终将导致企业的破产清算。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系统或内部控制的缺失,如人为错误、系统失败、不正当的程序、管理控制失误等,而导致意外损失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多样性、复杂性、奇异性和技术性,使其较之基础金融工具面临更大的操作风险,这客观上要求衍生交易主体必须具备先进的管理模型、完备的控制系统和专业的技术人员。衍生交易的杠杆效应使得任何的决策失误都将导致巨大的风险暴露,但也正是由于这一交易机制,更容易诱发交易员的赌博心态,进而违规操作。法律风险是指衍生交易合约不能依法执行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合约约定不明确、合约本身无效、交易对手不具备法律授权、相关条款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等。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
1.会计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会计是人造的提供经济信息系统,它与企业其他系统(如风险管理系统等)协同运作满足企业和社会经济大系统运行的需求,对内的功能是适应企业需求,反映各子系统的活动情况、监督各子系统的运行、参与其他子系统的控制;对外功能则提供充分反映企业状况的可信的财务会计信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最终会引起商业银行的资金变动,表现在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发生的增减变化上。新准则的资产负债观(盖地,2007)将其公允价值计价,注重交易事项的实质确认,并在列表披露中规定相关的风险披露,强调了决策有用,会计不容质疑地在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中起到了反映和评价的作用。同时,会计对过去事项记录与积累也为反映未来现金流入与流出的衍生金融工具提供数据,帮助报表使用者对未来进行合理预测,利于风险管理。而且,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也包含着会计风险管理:如对由于计量方法的不同或对经济数据粉饰所造成的风险管理;对由于会计数据变化或会计政策选择所造成的风险。
2.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会计需求
金融市场变动速度太快,衍生金融工具品种的多样性和不断创新也使风险表现了非线性,它的风险传递也是高速的,传递过程也十分复杂,所以建立在健全的数据程序之上的高品质信息的适用性对于风险管理非常重要。从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报告制度、程序和方法上,都希望会计的反映、预测、监督、控制职能充分发挥作用。因为经济信息中七成以上的数据来自会计,会计信息的适时提供,将使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与对其交易业务所表现的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紧密的联系。会计系统与风险管理系统的协同运作是满足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需求,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特殊业务,探讨协同运作方式——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以提供风险导向的会计信息。
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一)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内涵
1. 流程与流程再造
《牛津英语大词典》将流程定义为:一个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定结果的出现。一般来说,流程是由一系列单独的任务组成的,使一个输入经流程变成输出的全过程。Allan M·Scher认为,“流程对输入的处理可能是转变、转换或仅仅照顾其通过,以原样输出。”Davenport和Short将流程定义为“为特定客户或市场提供特定产品或服务而实施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
例如,某商业银行的外汇金融衍生产品批发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注:该业务为通过收集公司、机构客户外汇理财、风险管理需求,为公司机构客户提供的金融衍生品业务)
通过业务流程中的产品适用性审核深入分析产品风险,并根据产品的市场成熟程度、客户对于产品风险的理解程度和承受能力来考虑产品对客户的适用性;通过信用风险审核采取控制措施;审批人在授权审批的权限额度内审批交易;在交易平盘中审核客户书面材料委托、协议及请示的一致性和齐备性,在与境外交易对手进行背对背平盘条款与客户交易委托的一致性及交易对手额度的使用情况;交易证实审核客户委托与交易前台、境外交易对手提供的交易证实书的齐备性和一致性。从业务流程上控制人为的操作风险。
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思路
商业银行每日都提供衍生工具交易合同的收益和损失以及风险估值等数据作为内部风险管理之用,并提供整个报告期的一系列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情况数据,动态地了解衍生工具交易活动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后所具有的功能。
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哈默, 詹姆斯·钱皮.企业再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 田晓军.银行再造[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 (美)布赖恩·L·乔伊纳.第4 代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
[4] 刘传华. 国有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流程再造[J]. 财务会计,2004( 1 ).
[5] 刘政权 .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认识辨析[J]. 改革与理论,2003( 9 ) .
[6] 葛家澍. 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 [J]. 会计研究, 2006(09).
[7] 黄颖利.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实时披露与预警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 2005 .博士论文.
[8] 田萍. 金融风险存在与度量最新进展研究[D]. 吉林大学, 2005. 博士论文.
[9] 鄂志寰.WTO 与中国《银行再造》[J].中国投资,2001(11).
[10] 郑明川,徐翠萍.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VaR披露模式[J]. 会计研究 , 2002(07) .
[11] 靳继同.论我国商业银行再造[J].新金融,2002(2).
[12] 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 2006.
[13] 《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银监会. 2004年第1号.
[14] 相关商业银行关于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管理办法.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一、研究背景
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及使用,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活力,它以其特有的对冲和套期保值功能,有效规避利率、汇率或股市等基础产品市场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因此,近十几年来,衍生金融工具成为国际银行业用以规避风险、开拓业务、谋取利润的经营手段,其在银行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在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是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主力军,主要从事自营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和代客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业务品种有远期、期货、期权、互换及结构性产品等。从交易目的上看,商业银行代客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是在与客户进行衍生金融业务交易,即与其他交易对手进行反向交易,以消除市场风险,从交易中赚取一定比例手续费,承担很小的风险;而自营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则为基础工具套期保值目的而开展(从实际交易情况看目前此类交易量最大)或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时间短、金额规模小、品种少,但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不论从品种创新上,还是规模上都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被广泛使用。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受外界影响变动大,加上本身构造的复杂性,使得它伴随着高风险,操作不当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损失。上世纪90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因其自身特点以及投机者的过度投机酿成了多次骇人听闻的巨额亏损和金融危机事件,全球的几乎每一场金融风险事件都与金融衍生工具有关,它的“双刃剑”效应成为风险管理的聚焦点。
与此同时,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也面临着不断满足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的风险管理的挑战。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实施将原会计准则规定的在附注中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纳入了表内核算,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使得市场价格的变动对损益的影响更大,衍生金融工具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成为资产或者负债。报表要求披露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信息,同时披露对金融工具采用重要会计政策、计量基础等信息,要求披露与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描述性信息和数量信息。其中描述性信息包括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过程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风险敞口及其形成原因;数量信息包括风险敞口总括数据和各风险集中点的风险敞口金额;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做到期限分析,判断企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并说明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方法;市场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发生变动时,分析其对当期损益和权益产生的影响。这些都从形式上规定了要采用会计语言来揭示衍生金融工具信息,但是,会计流程的事后反映和原有的会计模式能否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有效地反映发展与变化中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真实程度,成为本研究的关注点。本文以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为焦点,探讨如何对外提供可信的财务信息,以期对内满足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需求,实现有效决策,从实质上发挥会计的控制和风险预警功能。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会计需求
风险是指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风险管理则是指“银行或企业根据既定的目标,为防止其收入和债务受金融市场上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取得比较理想的风险承受程度的组合而进行的管理。它并不意味着要消除一切风险,而主要是把风险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即现代风险管理是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所建立的一整套管理程序,若其管理的范畴在全球内,就形成宏观金融管理;若其作用范围限定在企业内部,则形成微观风险管理。本文关注商业银行内部对衍生工具业务进行微观风险管理中对会计功能的需求以及其所产生的外部性。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国际证券委员会和巴塞尔委员会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五类。市场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利率或金融资产价格等市场因素的波动使衍生金融的持有头寸价值发生不利变动,从而影响投资者财务状况的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合约对手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义务而带来的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是金融衍生交易活动中交易者所面临风险的集中反映,当交易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时,将被交易所强制平仓,从而面临巨额亏损;而合约到期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时,则最终将导致企业的破产清算。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系统或内部控制的缺失,如人为错误、系统失败、不正当的程序、管理控制失误等,而导致意外损失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多样性、复杂性、奇异性和技术性,使其较之基础金融工具面临更大的操作风险,这客观上要求衍生交易主体必须具备先进的管理模型、完备的控制系统和专业的技术人员。衍生交易的杠杆效应使得任何的决策失误都将导致巨大的风险暴露,但也正是由于这一交易机制,更容易诱发交易员的赌博心态,进而违规操作。法律风险是指衍生交易合约不能依法执行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合约约定不明确、合约本身无效、交易对手不具备法律授权、相关条款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等。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
1.会计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会计是人造的提供经济信息系统,它与企业其他系统(如风险管理系统等)协同运作满足企业和社会经济大系统运行的需求,对内的功能是适应企业需求,反映各子系统的活动情况、监督各子系统的运行、参与其他子系统的控制;对外功能则提供充分反映企业状况的可信的财务会计信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最终会引起商业银行的资金变动,表现在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发生的增减变化上。新准则的资产负债观(盖地,2007)将其公允价值计价,注重交易事项的实质确认,并在列表披露中规定相关的风险披露,强调了决策有用,会计不容质疑地在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中起到了反映和评价的作用。同时,会计对过去事项记录与积累也为反映未来现金流入与流出的衍生金融工具提供数据,帮助报表使用者对未来进行合理预测,利于风险管理。而且,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也包含着会计风险管理:如对由于计量方法的不同或对经济数据粉饰所造成的风险管理;对由于会计数据变化或会计政策选择所造成的风险。
2.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会计需求
金融市场变动速度太快,衍生金融工具品种的多样性和不断创新也使风险表现了非线性,它的风险传递也是高速的,传递过程也十分复杂,所以建立在健全的数据程序之上的高品质信息的适用性对于风险管理非常重要。从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报告制度、程序和方法上,都希望会计的反映、预测、监督、控制职能充分发挥作用。因为经济信息中七成以上的数据来自会计,会计信息的适时提供,将使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与对其交易业务所表现的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紧密的联系。会计系统与风险管理系统的协同运作是满足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需求,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特殊业务,探讨协同运作方式——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以提供风险导向的会计信息。
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一)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内涵
1. 流程与流程再造
《牛津英语大词典》将流程定义为:一个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定结果的出现。一般来说,流程是由一系列单独的任务组成的,使一个输入经流程变成输出的全过程。Allan M·Scher认为,“流程对输入的处理可能是转变、转换或仅仅照顾其通过,以原样输出。”Davenport和Short将流程定义为“为特定客户或市场提供特定产品或服务而实施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
例如,某商业银行的外汇金融衍生产品批发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注:该业务为通过收集公司、机构客户外汇理财、风险管理需求,为公司机构客户提供的金融衍生品业务)

通过业务流程中的产品适用性审核深入分析产品风险,并根据产品的市场成熟程度、客户对于产品风险的理解程度和承受能力来考虑产品对客户的适用性;通过信用风险审核采取控制措施;审批人在授权审批的权限额度内审批交易;在交易平盘中审核客户书面材料委托、协议及请示的一致性和齐备性,在与境外交易对手进行背对背平盘条款与客户交易委托的一致性及交易对手额度的使用情况;交易证实审核客户委托与交易前台、境外交易对手提供的交易证实书的齐备性和一致性。从业务流程上控制人为的操作风险。
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思路
商业银行每日都提供衍生工具交易合同的收益和损失以及风险估值等数据作为内部风险管理之用,并提供整个报告期的一系列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情况数据,动态地了解衍生工具交易活动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后所具有的功能。
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哈默, 詹姆斯·钱皮.企业再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 田晓军.银行再造[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 (美)布赖恩·L·乔伊纳.第4 代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
[4] 刘传华. 国有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流程再造[J]. 财务会计,2004( 1 ).
[5] 刘政权 .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认识辨析[J]. 改革与理论,2003( 9 ) .
[6] 葛家澍. 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 [J]. 会计研究, 2006(09).
[7] 黄颖利.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实时披露与预警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 2005 .博士论文.
[8] 田萍. 金融风险存在与度量最新进展研究[D]. 吉林大学, 2005. 博士论文.
[9] 鄂志寰.WTO 与中国《银行再造》[J].中国投资,2001(11).
[10] 郑明川,徐翠萍.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VaR披露模式[J]. 会计研究 , 2002(07) .
[11] 靳继同.论我国商业银行再造[J].新金融,2002(2).
[12] 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 2006.
[13] 《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银监会. 2004年第1号.
[14] 相关商业银行关于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