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指向议论文写作的课程设计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g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板块之间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螺旋上升,最终达成总目标.即使是“综合性学习”,编者也注意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用好教材,议论文写作的集中教学也就不难实施.
其他文献
真实情境写作是革除当前中考作文和写作教学积弊的一条有效路径.近几年中考真实情境命题的实践给我们有益启示:成功有效的命题应有利于交流、引起思考,关注现实更要指向未来,给学生提供写作支架和指导.可从如下三方面改进和完善:要更加开放和合理;设计好真实写作任务;重构评分标准,促进真实情境写作.
清代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家的不幸、爱人的离去、生活的漂泊,让李清照的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声声慢》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文选择“酒”“花”“窗”三个意象作为切入口,阐其幽怀.词人在现实中似乎“一无所有”,却在回忆里确然“拥有一切”.李清照的幸与不幸,也许就在这“不确定的确定”之中.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写的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在沙湖道遇雨这件小事.以往的教学和赏析,很多教师对本词精神内涵的理解过于肤浅,或简单地贴上坚强乐观的标签;或空洞含糊,对词人的人生志向和选择语焉不详.笔者认为,词人构思巧妙,通过选用特定的意象,实现了艺术上实与虚的互融,言简义丰.笔者试图通过对《定风波》关键语句中特定意象的深入分析,探究传统的儒道释文化对苏轼处世态度和人生选择的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