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两个战略”涵盖了现阶段及今后我国体育发展的实质性内容,并指明了我国体育发展的方向。所以,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两个战略关系的发展演进,对我国体育事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我国体育战略三个阶段性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两个战略目标和作用关系的发展,是一个目标作用由独立走向同一的演进过程。最后同一的目标和作用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奥运争光战略;全民健身战略;发展演进
1995年国务院和国家体委相继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两个纲要一经发布,便迅速地积极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的高潮,社会体育逐渐兴起,竞技体育连创辉煌。“两个战略”即成为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方略,同时,“两个战略”也涵盖了我国体育发展的实质性内容,指明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所以,深刻认识两个战略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系,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
现任北京体育大学校长的杨桦教授等人在2002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奥运争光战略突出的是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发展方略,全民健身战略指向的是社会体育的发展,二者密切相关但在目标和作用上又泾渭分明大相径庭[1]。
若以此来概括奥运争光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在我国体育的整个发展进程中的关系,以上观点不敢苟同,作者认为,以上观点中的“两个战略密切相关”,这一点是深信不疑的,它将贯穿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整个进程;而“目标和作用上又泾渭分明大相径庭”只是奥运争光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的关系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描述,并不能完全概括两个战略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关系。要准确地把握二者在我国体育整个发展进程中关系的发展演进,须从我国体育战略阶段性的发展中来寻找其依据。
为了能够明确地说明二者关系发展演进的过程,寻找到其充分的依据,把我国体育战略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奥运战略的初见倪端和群众体育的汹涌澎湃。
这一阶段从1976年到1995年。1976年“乒乓球外交”使我国竞技体育因政治因素而轰动世界;1979年11月,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批准了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议,中国竞技体育正式在世界竞技体育大舞台上展露手脚,为此,中国体育决策层制定了以奥运战略为中心、竞技体育优先、全国一盘棋的体育战略思想与决策。1984年11月和1986年4月国家体委先后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通知〉的意见》和《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两个文件,以两个文件为核心,确立了以社会化为突破口、以竞赛和训练改革为重点的新的改革思路和“一革命化为灵魂,以社会化和科学化为两翼,实现体育腾飞”的新战略指导思想[2],进一步推动了奥运战略的实施。随着一系列文件的发布,在正确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至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二十年间,我国竞技体育带着较浓厚的政治功利性,其主要目标和作用是为政治服务中发展竞技体育,但可以看出奥运战略已初见倪端。这一阶段,人们所从事的体育活动更多是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所参与的群众体育,“群众体育”在称谓上蕴涵着较强的政治含义,从“群众”与“干部”的不对等关系上,决定了“群众体育”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响应号召和执行政策的顺从倾向[3],所以,其主要任务响应党“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改变历史造成的中国人体质衰弱的历史事实。
这一阶段奥运战略已初见倪端,群众体育在政治驱动下全面展开,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奥运战略下的竞技体育更侧重于政治工具的作用,就是改变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群众体育则是为了提高国民体质。显然,二者的目标和作用在这一阶段是不相同的。
第二阶段——“两个战略”正式提出推动竞技体育走向高潮和社会体育逐步兴起。
这一阶段从1995年到2008年。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使“全民健身”战略由行业系统的发展规划纳入到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大政方针中,上升为一项“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本国策。1995年7月6日,国家体委发布《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使“奥运争光”的战略构思正式转化为行业系统的纲领性文件,成为指导我国体育事业在新时期蓬勃发展、兴旺发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4]。两个指导性文件的发布,对我国体育事业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我国竞技体育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跌入低谷,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有所好转,转而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大放异彩,进而在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上接连创新高。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即,中国竞技体育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必将又会创造新的辉煌,有望问鼎竞技体育之巅。
这一阶段“社会体育”在称谓上代替了“群众体育”,这一称谓的改变,意义更加深远,“社会体育”在明确主体是全民的同时,更强调公民的公民性和权益性,它主要是建立在享有体育权利和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不再单纯地体现为一种“应尽义务”或“社会责任”的外在动力驱使,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为一个公民的“应有权利”或“社会权益”的内在动力[5]。这使公民的体育参与意识更加强烈,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已经彻底摆脱了“东亚病夫”的称号。
我国体育事业,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近三十年中为我国的建设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历史时期,竞技体育为我国打造了新的形象,把我国打造成了“体育强国”,社会体育大大提高了国民体质,使中国人的体魄强健起来,努力去打造一个“体育大国”。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发布起的十余年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在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之后,国家体委紧接着就发布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前者意义是国策高度,而后者的发布,在当时的情形来看是响应前者,一是要给中国竞技体育健儿以精神鼓舞,尽快走出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低谷;二是为中国竞技体育作一长远发展规划,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国民的体育参与意识。在这十余年中我国奥运争光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是密切联系但在目标和作用上是泾渭分明大相径庭的。奥运争光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提出,既是对我国体育事业前期的成功之处的肯定不足之处给予弥补,又为我国体育发展以后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同时,“两个战略”在内容上也涵盖了我国体育现阶段和今后发展的实质性内容。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必定是围绕着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展开的,体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业中的的一项事业,其发展也必须以国家发展建设为主导核心,而国家的建设发展又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要推动力,所以,体育事业也必须为推动我国生产力的进步而努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居民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中年人,他们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更是推动我国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情况已有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和青少年,而中年人很少从事体育锻炼,已经形成了我国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两头强,中间弱”的定式。长期下去,这个定式恶性循环,使每一批中年人的体质逐渐下降,精力体力逐渐下降,工作能力逐渐下降,若愈演愈烈,最终将会使我国的大幅度生产力下降。可以看出,随着知识、科技等作为新的内容纳入生产力范畴,人的体力和精力在生产力范畴内作为人体生物学意义上功效时间有明显的减少趋势。所以,发展体育事业,推动“两个战略”的发展,提高国民的体育参与意识,提高国民体质,也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当人们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体育的社会功能之全面,之有效的时候,不知它能否阻挡住现实生活压力导致的生产能力最为强盛的中年人的余暇时间愈来愈少这一事态的继续发展?当然,如何利用增强法制建设来保证这部分人群有足够的余暇时间这一问题不属于我们之考虑范围,就体育而言,现阶段和以后的重点任务就是全面快速地推广全民健身战略,加快社会体育的实施进程,以确保进一步提高国民体质,提高国民的生产力,全力推进经济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所以,08年之后,我国体育事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较之以前更为重要。
第三个阶段——从战略重点平稳转移走向两个战略协同发展。
这一阶段是2008年起以后的更长时期。理论上讲08年奥运会是我国竞技体育带来了创造新的辉煌的最佳时机,不管08年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是否能如愿地创造新的辉煌,之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应当根据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适当地调整一下发展重点,着重推广《全民健身计划》,推动社会体育由兴起向蓬勃发展,同时发挥竞技体育的带动作用,利用竞技体育魅力,提高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配之《体育法》的有效实施,大力宣扬人们在体育事业中的“应有权利”或“社会权益”,激发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最终使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同步发展,奥运争光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统为一体。
08年之后一段时期内,“两个战略”的发展重点应当作出适当调整,不管是体育机构或是政府部门都应将体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全民健身战略上。那么,奥运争光战略还要不要实施?竞技体育还要不要发展?当然要,竞技体育是我国几代人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为国家树起的一张光彩四射的“门面”,岂能轻易丢弃。这一工作重点调整时期,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保强扶弱”,“保强”就是继续实施奥运争光战略,尽量保持我们在竞技体育上的优势;“扶弱”就是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战略,以最快的速度推动社会体育的蓬勃开展。
那么,这就需要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进行“两个战略”的协调发展呢?答案就是以学校体育为中介点。把竞技体育工作逐渐转移到学校体育中去,着重由知识密集、科技含量高的专业体育院校来承接,多年的发展使专业体育院校具有了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强的优点,逐渐把专业体育院校培育成教学、科研、训练三结合的基地。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体育兴起的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全新的体育观和强烈的体育意识,鼓励、激发国民对体育的内在需求,给予国民从事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和途径,这就需要体育理论丰富的体育人才。而非专业体育院系也有着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厚实,理论丰富这一优点,可以把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重任交付于非专业体育院系。充分利用学校体育不同方面的优缺点,使其分别承担起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发展的重任,以保证战略重点平稳转移。这也适应了当前体育发展的趋势——体育发展重任逐渐由学校体育承担起来。
我国体育战略发展重点转移时期也是奥运争光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走向统一的磨合期。
待到我国的社会体育发展成熟以后,就会和竞技体育统一起来,即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统一起来,同步发展,走向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来,它们的作用也会由目标的同一而同一起来。
走向统一的两个战略也就会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竞技体育通过它独特的魅力,刺激社会体育的蓬勃不衰的发展,社会体育夯实竞技体育的社会基础,它们共同作用于打造“体育大国”,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精神,提高人民的生产能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使中国日益发达昌盛。
事物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目标和作用可能会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不同;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目标和作用也可能随着社会的需要而走向同一。
从我国体育事业阶段性的发展来看,两个战略的目标和作用在第一和第二个阶段是独立的,在第三个阶段逐渐走向统一,并长期发展下去。所以,两个战略的目标和作用是一个随着不同阶段体育发展的需要由独立逐渐走向同一的演进进程。清楚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了两个战略关系发展演进的过程,我们就能够根据国家发展在不同时期的需要,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适当的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调整,确保体育事业不走弯路、不走向歧途,始终围绕着国家的发展建设这一主导核心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4]杨桦等.“两个战略”协调发展的中介点与体育院校改革的重新定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
[2]杨桦,陈宁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
[3][5]冉学东,王广虎.“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体育普及的两中不同形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4).
[6]杨桦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
【关键词】奥运争光战略;全民健身战略;发展演进
1995年国务院和国家体委相继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两个纲要一经发布,便迅速地积极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的高潮,社会体育逐渐兴起,竞技体育连创辉煌。“两个战略”即成为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方略,同时,“两个战略”也涵盖了我国体育发展的实质性内容,指明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所以,深刻认识两个战略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系,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
现任北京体育大学校长的杨桦教授等人在2002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奥运争光战略突出的是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发展方略,全民健身战略指向的是社会体育的发展,二者密切相关但在目标和作用上又泾渭分明大相径庭[1]。
若以此来概括奥运争光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在我国体育的整个发展进程中的关系,以上观点不敢苟同,作者认为,以上观点中的“两个战略密切相关”,这一点是深信不疑的,它将贯穿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整个进程;而“目标和作用上又泾渭分明大相径庭”只是奥运争光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的关系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描述,并不能完全概括两个战略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关系。要准确地把握二者在我国体育整个发展进程中关系的发展演进,须从我国体育战略阶段性的发展中来寻找其依据。
为了能够明确地说明二者关系发展演进的过程,寻找到其充分的依据,把我国体育战略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奥运战略的初见倪端和群众体育的汹涌澎湃。
这一阶段从1976年到1995年。1976年“乒乓球外交”使我国竞技体育因政治因素而轰动世界;1979年11月,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批准了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议,中国竞技体育正式在世界竞技体育大舞台上展露手脚,为此,中国体育决策层制定了以奥运战略为中心、竞技体育优先、全国一盘棋的体育战略思想与决策。1984年11月和1986年4月国家体委先后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通知〉的意见》和《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两个文件,以两个文件为核心,确立了以社会化为突破口、以竞赛和训练改革为重点的新的改革思路和“一革命化为灵魂,以社会化和科学化为两翼,实现体育腾飞”的新战略指导思想[2],进一步推动了奥运战略的实施。随着一系列文件的发布,在正确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至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二十年间,我国竞技体育带着较浓厚的政治功利性,其主要目标和作用是为政治服务中发展竞技体育,但可以看出奥运战略已初见倪端。这一阶段,人们所从事的体育活动更多是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所参与的群众体育,“群众体育”在称谓上蕴涵着较强的政治含义,从“群众”与“干部”的不对等关系上,决定了“群众体育”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响应号召和执行政策的顺从倾向[3],所以,其主要任务响应党“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改变历史造成的中国人体质衰弱的历史事实。
这一阶段奥运战略已初见倪端,群众体育在政治驱动下全面展开,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奥运战略下的竞技体育更侧重于政治工具的作用,就是改变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群众体育则是为了提高国民体质。显然,二者的目标和作用在这一阶段是不相同的。
第二阶段——“两个战略”正式提出推动竞技体育走向高潮和社会体育逐步兴起。
这一阶段从1995年到2008年。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使“全民健身”战略由行业系统的发展规划纳入到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大政方针中,上升为一项“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本国策。1995年7月6日,国家体委发布《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使“奥运争光”的战略构思正式转化为行业系统的纲领性文件,成为指导我国体育事业在新时期蓬勃发展、兴旺发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4]。两个指导性文件的发布,对我国体育事业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我国竞技体育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跌入低谷,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有所好转,转而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大放异彩,进而在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上接连创新高。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即,中国竞技体育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必将又会创造新的辉煌,有望问鼎竞技体育之巅。
这一阶段“社会体育”在称谓上代替了“群众体育”,这一称谓的改变,意义更加深远,“社会体育”在明确主体是全民的同时,更强调公民的公民性和权益性,它主要是建立在享有体育权利和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不再单纯地体现为一种“应尽义务”或“社会责任”的外在动力驱使,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为一个公民的“应有权利”或“社会权益”的内在动力[5]。这使公民的体育参与意识更加强烈,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已经彻底摆脱了“东亚病夫”的称号。
我国体育事业,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近三十年中为我国的建设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历史时期,竞技体育为我国打造了新的形象,把我国打造成了“体育强国”,社会体育大大提高了国民体质,使中国人的体魄强健起来,努力去打造一个“体育大国”。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发布起的十余年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在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之后,国家体委紧接着就发布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前者意义是国策高度,而后者的发布,在当时的情形来看是响应前者,一是要给中国竞技体育健儿以精神鼓舞,尽快走出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低谷;二是为中国竞技体育作一长远发展规划,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国民的体育参与意识。在这十余年中我国奥运争光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是密切联系但在目标和作用上是泾渭分明大相径庭的。奥运争光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提出,既是对我国体育事业前期的成功之处的肯定不足之处给予弥补,又为我国体育发展以后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同时,“两个战略”在内容上也涵盖了我国体育现阶段和今后发展的实质性内容。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必定是围绕着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展开的,体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业中的的一项事业,其发展也必须以国家发展建设为主导核心,而国家的建设发展又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要推动力,所以,体育事业也必须为推动我国生产力的进步而努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居民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中年人,他们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更是推动我国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情况已有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和青少年,而中年人很少从事体育锻炼,已经形成了我国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两头强,中间弱”的定式。长期下去,这个定式恶性循环,使每一批中年人的体质逐渐下降,精力体力逐渐下降,工作能力逐渐下降,若愈演愈烈,最终将会使我国的大幅度生产力下降。可以看出,随着知识、科技等作为新的内容纳入生产力范畴,人的体力和精力在生产力范畴内作为人体生物学意义上功效时间有明显的减少趋势。所以,发展体育事业,推动“两个战略”的发展,提高国民的体育参与意识,提高国民体质,也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当人们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体育的社会功能之全面,之有效的时候,不知它能否阻挡住现实生活压力导致的生产能力最为强盛的中年人的余暇时间愈来愈少这一事态的继续发展?当然,如何利用增强法制建设来保证这部分人群有足够的余暇时间这一问题不属于我们之考虑范围,就体育而言,现阶段和以后的重点任务就是全面快速地推广全民健身战略,加快社会体育的实施进程,以确保进一步提高国民体质,提高国民的生产力,全力推进经济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所以,08年之后,我国体育事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较之以前更为重要。
第三个阶段——从战略重点平稳转移走向两个战略协同发展。
这一阶段是2008年起以后的更长时期。理论上讲08年奥运会是我国竞技体育带来了创造新的辉煌的最佳时机,不管08年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是否能如愿地创造新的辉煌,之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应当根据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适当地调整一下发展重点,着重推广《全民健身计划》,推动社会体育由兴起向蓬勃发展,同时发挥竞技体育的带动作用,利用竞技体育魅力,提高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配之《体育法》的有效实施,大力宣扬人们在体育事业中的“应有权利”或“社会权益”,激发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最终使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同步发展,奥运争光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统为一体。
08年之后一段时期内,“两个战略”的发展重点应当作出适当调整,不管是体育机构或是政府部门都应将体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全民健身战略上。那么,奥运争光战略还要不要实施?竞技体育还要不要发展?当然要,竞技体育是我国几代人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为国家树起的一张光彩四射的“门面”,岂能轻易丢弃。这一工作重点调整时期,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保强扶弱”,“保强”就是继续实施奥运争光战略,尽量保持我们在竞技体育上的优势;“扶弱”就是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战略,以最快的速度推动社会体育的蓬勃开展。
那么,这就需要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进行“两个战略”的协调发展呢?答案就是以学校体育为中介点。把竞技体育工作逐渐转移到学校体育中去,着重由知识密集、科技含量高的专业体育院校来承接,多年的发展使专业体育院校具有了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强的优点,逐渐把专业体育院校培育成教学、科研、训练三结合的基地。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体育兴起的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全新的体育观和强烈的体育意识,鼓励、激发国民对体育的内在需求,给予国民从事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和途径,这就需要体育理论丰富的体育人才。而非专业体育院系也有着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厚实,理论丰富这一优点,可以把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重任交付于非专业体育院系。充分利用学校体育不同方面的优缺点,使其分别承担起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发展的重任,以保证战略重点平稳转移。这也适应了当前体育发展的趋势——体育发展重任逐渐由学校体育承担起来。
我国体育战略发展重点转移时期也是奥运争光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走向统一的磨合期。
待到我国的社会体育发展成熟以后,就会和竞技体育统一起来,即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统一起来,同步发展,走向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来,它们的作用也会由目标的同一而同一起来。
走向统一的两个战略也就会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竞技体育通过它独特的魅力,刺激社会体育的蓬勃不衰的发展,社会体育夯实竞技体育的社会基础,它们共同作用于打造“体育大国”,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精神,提高人民的生产能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使中国日益发达昌盛。
事物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目标和作用可能会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不同;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目标和作用也可能随着社会的需要而走向同一。
从我国体育事业阶段性的发展来看,两个战略的目标和作用在第一和第二个阶段是独立的,在第三个阶段逐渐走向统一,并长期发展下去。所以,两个战略的目标和作用是一个随着不同阶段体育发展的需要由独立逐渐走向同一的演进进程。清楚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了两个战略关系发展演进的过程,我们就能够根据国家发展在不同时期的需要,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适当的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调整,确保体育事业不走弯路、不走向歧途,始终围绕着国家的发展建设这一主导核心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4]杨桦等.“两个战略”协调发展的中介点与体育院校改革的重新定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
[2]杨桦,陈宁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
[3][5]冉学东,王广虎.“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体育普及的两中不同形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4).
[6]杨桦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