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4月以来,全国多个地市针对滞留缅北的涉诈人群,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劝返行动。但更多的疑问有待回答:电诈犯罪为何屡打不绝?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打击电诈犯罪?《中国新闻周刊》就此专访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新时代犯罪治理中心主任郝宏奎教授。他透露,公安部已决定建立全国新型犯罪研究中心,另外,正在联合各有关部委起草《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立法工作业已启动。
中国新闻周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我国出现后,犯罪手段、犯罪特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郝宏奎:我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最初以手机短信诈骗的方式出现于20世纪末的台湾地区,2003年前后通过福建在全国范围内蔓延。2008年,福建政法机关在办案中将其称为虚假信息诈骗,并概括了三大特征:一是借助电话、互联网等通信工具,向不特定的人群发送虚假信息;二是非接觸;三是数额大。2009年,公安部在指导办案中将其称为“电信诈骗”,规范性文件一般将其称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手段基本上是借助于电话、短信、网络三类媒介,早期以电信诈骗为主要形式,通常是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实施诈骗,如“猜猜我是谁”“重金求子”以及冒充熟人、冒充黑社会和台湾系的公检法等。
随着移动网络的迅猛普及发展和新的网络业态不断出现,以及公安机关对诈骗电话和短信拦截反制效果的不断强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类型结构呈现出电信诈骗锐减、网络诈骗激增的态势,并且网络诈骗花样不断翻新,由“QQ/微信冒充好友”发展到“网络贷款”“网络刷单”“网络购物”“杀猪盘”等诈骗形式。
现阶段向网络平台转移明显,呈现出犯罪形式隐蔽化、作案团伙化、手段专业化、窝点全球化的特点,不仅可以通过广泛传播虚假信息进行“钓鱼式”诈骗,而且能够根据不同受害群体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等特点实施“精准”诈骗。他们还紧跟形势,量身定制新骗术,“扶贫”“注销校园贷”“售卖口罩等防疫物资” “冒充慈善机构骗取捐款”等诈骗层出不穷。
8月2日,参观者在北京举行的沉浸式防骗展上接听“原音再现”骗子的惯用话术。图/中新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滞留缅北涉诈人员的劝返行动正在全面推开。电诈人员聚集地这些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最近几年为何会大量聚集在缅北?
从短信诈骗到精准网络诈骗
中国新闻周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我国出现后,犯罪手段、犯罪特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郝宏奎:我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最初以手机短信诈骗的方式出现于20世纪末的台湾地区,2003年前后通过福建在全国范围内蔓延。2008年,福建政法机关在办案中将其称为虚假信息诈骗,并概括了三大特征:一是借助电话、互联网等通信工具,向不特定的人群发送虚假信息;二是非接觸;三是数额大。2009年,公安部在指导办案中将其称为“电信诈骗”,规范性文件一般将其称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手段基本上是借助于电话、短信、网络三类媒介,早期以电信诈骗为主要形式,通常是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实施诈骗,如“猜猜我是谁”“重金求子”以及冒充熟人、冒充黑社会和台湾系的公检法等。
随着移动网络的迅猛普及发展和新的网络业态不断出现,以及公安机关对诈骗电话和短信拦截反制效果的不断强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类型结构呈现出电信诈骗锐减、网络诈骗激增的态势,并且网络诈骗花样不断翻新,由“QQ/微信冒充好友”发展到“网络贷款”“网络刷单”“网络购物”“杀猪盘”等诈骗形式。
现阶段向网络平台转移明显,呈现出犯罪形式隐蔽化、作案团伙化、手段专业化、窝点全球化的特点,不仅可以通过广泛传播虚假信息进行“钓鱼式”诈骗,而且能够根据不同受害群体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等特点实施“精准”诈骗。他们还紧跟形势,量身定制新骗术,“扶贫”“注销校园贷”“售卖口罩等防疫物资” “冒充慈善机构骗取捐款”等诈骗层出不穷。

破解“打不出去、抓不回来”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滞留缅北涉诈人员的劝返行动正在全面推开。电诈人员聚集地这些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最近几年为何会大量聚集在缅北?